醫藥大反彈!多只ETF規模創新高
10月以來,沉寂許久的醫藥生物終于迎來大反彈,醫藥板塊多只個股漲幅明顯。公募產品方面,不僅超半數醫藥主題主動權益產品“回血”,醫藥主題ETF產品資金也持續流入,并有多只產品規模再創新高。
多位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政策驅動以及整體估值處于歷史低位,是近期醫藥板塊暴漲的主要原因。展望后市,醫藥板塊仍具有較高的中長期投資價值,隨著估值有望進一步修復,相關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值得關注。
資金持續凈流入
多只醫藥ETF規模創新高
近期醫藥板塊持續逆勢反彈,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
截至10月21日,自10月12日低位反彈以來,醫藥生物指數期間累計上漲13%,大幅跑贏同期上證指數的1.98%。具體醫藥細分領域的區間漲幅也較為明顯,如醫藥器械漲幅15.2%,化學制藥漲幅13.26%,中藥漲幅10.27%。
個股方面,10月12日至10月21日之間,醫藥板塊個股區間股價平均漲幅為14%。其中漲幅最高的為雙成藥業(002693),7天6板下,區間漲幅達91.82%;微電生理-U排在其次,區間漲幅為84.83%;此外,華森制藥(002907)、心脈醫療、匯泰醫療、新產業(300832)等股價區間漲幅均超60%。
業績方面,截至10月20日,已有20家醫藥行業公司披露了三季報業績。其中,嘉事堂(002462)今年1-9月營收最高,達202.81億元,同比增長4.81%。華大智造今年1至9月歸母凈利同比增長最多,期內公司實現歸母凈利20.22億元,同比增長了339.85%;萬泰生物(603392)則以231.91%的增幅緊隨其后,此外,還有30多家公司發布了業績預增報告。
公募產品方面,截至10月20日,超半數醫藥主題主動權益基金產品月內業績“回血”,其中,紅土創新醫療(002173)保健、永贏醫藥健康、長盛醫療行業等多只產品區間回報超13%。醫藥主題ETF產品上,10月以來資金也持續凈流入。數據顯示,截至20日,月內醫藥主題ETF產品累計資金凈流入超44億元,年內累計資金凈流入達179.24億元。其中,多只產品規模持續增長并創歷史新高,如華寶中證醫療ETF年內增長近30億元,最新規模站上170.32億元的高位。易方達滬深300醫藥衛生ETF年內規模增長最多,達49.34億元,最新規模也破百億達124.6億元。此外,博時恒生醫療保健ETF年內規模增幅也較為明顯,從去年年底8.68億元的規模,猛增了43.03億元至51.71億元。業績方面,10月以來,醫藥主題ETF產品平均回報達8.3%。
看好中長期投資價值
估值有望進一步修復
對于近期醫藥板塊持續走強,泰達宏利基金表示,醫藥作為前期跌幅較大,當前估值和配置比例處于低位的主流賽道,近期表現亮眼具有三大邏輯。其一,是醫藥生物是長期的內需受益品種,在人口老齡化大背景下其需求提升和長期成長性確定性高,在市場對于外需日益擔憂的當下,關注度明顯上升。其二,是政策面逐步回暖,近期醫藥板塊政策趨于溫和,市場對于政策的擔憂也已經反映在了前期股價當中。其三,是國內醫療新基建提振需求,9月7日和13日制定的財政貼息計劃,在醫療設備領域火速落地,國慶假期前后已有多筆醫療設備更新改造貼息貸款陸續發放,有望在未來的1~2年內為國內醫療設備企業帶來重大機遇。
“因此,近期醫藥板塊迎來了交易面和政策面的雙重見底,邏輯較順,中短期仍有機會。”泰達宏利基金表示,不過對于醫藥板塊業績改善能否順利兌現,目前仍需進一步觀察。
“上周五,醫藥板塊大漲7.13%,創歷史單日最大漲幅;分析盤面主要先是IVD標的帶動設備最后帶動板塊集體上揚。”民生加銀生物醫藥行業研究組長王泳鑫分析,基本面方面,首先周四出臺了省級生化集采規則,市場對于政策端“L”斜底確立較為樂觀,“不過我們更認為,板塊的暴漲主要是因醫藥經過較長時間的調整估值處在低位。”
展望醫藥板塊的后續表現,王泳鑫表示持較為樂觀態度。一方面,在基本面上,展望Q4季度,11月創新藥談判結果預計將會出爐,考慮本次觀察錨點為大品種續約談判,對于降幅預期較為樂觀,市場對于政策端“L斜型底”將進一步驗證;另一方面,即使經過一日暴漲,各個公司估值總體仍處于歷史低位,而臨近Q3業績披露期,較快的業績增長或將有助個股完成估值切換,預期2023年估值或有望存在進一步恢復的空間。
中融基金基金經理潘天奇表示,醫療健康的很多領域是優質成長性賽道,他非常看好醫藥消費的中長期投資機會。
“事實上醫療健康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的人口老齡化比例未來10年逐步提升,對應的藥品、器械、醫療服務的需求確定性增長;從數據的角度來看,如果不考慮疫情相關醫療花銷的影響,我們目前醫療衛生費用占GDP比例不到10%,而未來整個醫療健康產業占比會逐步提升,所以我們醫療健康行業的增速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高于整個GDP增速。”潘天奇表示,從最初的中藥、原料藥高速發展,到仿制藥向創新藥升級、器械的進口替代等,國內的醫藥生物公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技術不斷迭代下,更多好產品問世,同時產業也更加細化和多元化,很多的細分方向受益于結構的優化增速會更快,也會產生很多好的投資機會。
(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