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往來時應擰緊“安全閥”
怎樣擰緊個人信息的“安全閥”,保護資金往來安全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金融科技部主任何陽呼吁大家在資金往來時高度警醒,保護好自己的個人信息,才能做好反欺詐。
根據公安部發布的典型案例,2021年,詐騙分子冒充公安機關辦案人員稱L女士涉嫌洗錢案件,要求其前往A銀行開通一張新的借記卡,再將其他賬戶中的資金轉入其中。詐騙分子又通過了A銀行人臉識別系統認證并重設手機銀行的登錄密碼,將賬戶中近43萬元全部轉走。L女士認為A銀行人臉識別系統存在安全隱患,要求A銀行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人臉識別技術準確性不斷提升,很多地方都在用,但詐騙分子的‘技術’也在不斷升級,那我們應對的技術當然也需要升級”,何陽分析上述案例稱,科技公司、銀行機構在人臉識別上需要進行更多的交叉驗證,尤其是在大額支付時,還應包括聲紋、指紋等,而不僅僅只是通過人臉識別一步就完成支付。
但他也強調,雖然詐騙分子升級“技術”手段后給案例中的當事人帶來了一些迷惑效應,但當事人還是有不少機會可以避免損失,當事人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還是沒有具備足夠意識。
何陽提醒稱,對于資金的往來,我們必須樹立高度警醒意識,只有我們自己為自己負責,才能真正做好反欺詐,真正做好我們的個人信息保護。
事實上,為進一步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作為制度保障,針對信息安全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也在逐步加大。2021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針對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
在何陽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是對我國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立法體系的奠基性建設,“以此為起點,相信我國在個人信息保護的規范建設、立法體系以及地方管理的配套上,都會逐步建立起來,從這個角度,我們能看到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已經成為國家安全保護體系里一個非常核心的內容。”(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