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用“寸”計量時間?
2022-06-02 11:18:32
來源:河源日報
古人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的祖先為什么要用“寸”來做時間的量詞?我們來說說中國古代的偉大發(fā)明——日晷。
最初,人們通過地面的自然物體,比如大樹、房屋、山丘的影子判斷時間。后來,人們想到將一根固定的桿子立在平坦開闊的地方,用它的影子來測量時間,這就是早期的“立桿測影”,也是日晷計算時間的基礎(chǔ)。
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這樣一來,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畫出12個大格,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這正是一日24小時。
古人用“寸”來描述光陰,自有道理。一方面“寸”寓意為非常微小、簡短。用“寸陰”形容時光短暫,更顯其金貴。另一方面,“寸”比“分”“厘”“毫”更容易使用,古代“寸”是一指寬的長度,伸出手指就能衡量,將晷面上的格子用“寸”來橫量,晷針投下的陰影,就叫“寸陰”。“一寸光陰”,就是指晷盤上晷針的影子移動一寸距離所耗費的時間。用“寸陰”來描述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時光,強(qiáng)調(diào)時光容易流逝,更富形象性。
歲月無聲,光陰有痕。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時間,也都會在某一刻走完自己的時間。古老的日晷上光影浮動,“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愿你能夠真正地領(lǐng)悟。(來源:《科普中國網(wǎng)》 整理:彭沖)
縣區(qū)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