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科學還是文化?
2022-12-01 10:13:52
來源:河源日報
掃一掃了解更多詳情
今年,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國古人在幾乎沒有任何氣象觀測儀器的時代,僅憑肉眼觀察、身體感受和分析思考,就歸納總結出這樣一套簡練優美的規律,講述了寒來暑往、四季更替的規律。那么,二十四節氣是科學還是文化?
二十四節氣誕生于春秋,西漢就已經完整收錄入歷法。春秋時期,古人發現,在每一年中,白天和黑夜的時間長短是不一樣的,最早定下夏至、冬至兩個節氣,把一年作了二等分。到了戰國后期,古人進一步把一年作了八等分,于是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一共八個節氣,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年四季的劃分,記錄在《呂氏春秋》的《十二月紀》中。在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古人更加精確地把一年作了二十四等分,并加以命名,形成我們今天所熟知的二十四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第一次被完整敘述。
為什么二十四節氣能準確到分秒?二十四節氣依據太陽的變化而建立,本質上是根據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和地軸傾斜造成的黃赤交角。如果我們把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視為一個平面圓,并把春分點看作0度的話,每過15度就是一個節氣,二十四個節氣正好360度。這個度數可以精確到某天某時某秒,這是根據公式可以推算出來的。當然,我們平時一般按照習慣,把這一整天都當作這個節氣。
那么,二十四節氣到底準不準?二十四節氣不僅在天文上做了精準的角度劃分,還加入了其他信息。比如雨水、小暑、寒露、霜降、大雪,這是氣象信息;而驚蟄、清明、谷雨、小滿、芒種,這是物候信息;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這反映溫度變化,讓二十四節氣的準確性,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彭沖)
縣區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