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水平專業群 服務高質量發展
河職院凝心聚力“雙高”
■河職院機電工程學院智能控制技術專業學生通過“校企合作”到中國大恒(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圖像視覺技術分公司實習。
■河職院機電工程學院學生參加2023年“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沖壓模具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決賽。
■河職院2023年第十屆“傾聽兒童,相伴成長”兒童劇大賽。
■環境優美的河職院
核心提示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是國家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廣東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試點校、廣東省示范性高職院校,在2021年立項6個省級高水平專業群后,去年被確定為粵東西北唯一的“省域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進入了省域“雙高校”建設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自2001年升格以來,河職院作為河源地區唯一一所高職院校,以奮勇爭先的精神勇挑重擔,立足河源、面向廣東、融入灣區,秉承“厚德強技、服務地方”的辦學理念,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為己任,辦學質量和成果逐年提升,培養出的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青睞,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較高水平,成為“地方離不開,業內很認可”的省示范性高職院校。
堅持黨建引領
筑牢高質量發展根基
河職院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完善黨建標準化體系,健全黨建工作機制,做到黨建工作與學校中心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開展學校基層黨組織黨建工作考核,深化和完善基層黨組織書記履行黨建工作責任述職制度,實施黨組織“對標爭先”建設計劃,實現二級學院配備1名專職組織員、教師黨支部“雙帶頭人”全覆蓋;開展“兩優一先”等評選表彰活動,樹立一批先進師生黨員典型,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
在黨建引領下,河職院二級院部黨建項目《政校協同培養農村干部 教育助推鄉村振興》,入選我市基層黨建示范品牌,黨建帶團建項目《青馬工程理論學習讀書班》入選“燈塔工程”廣東省青年大學生思想引領精品項目。其中,河職院繼續教育學院近年來先后獲得“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中華全國總工會模范職工小家”“全國優秀成人繼續教育院校”等14項榮譽。今年3月,該院黨總支部入選第四批“全省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持續為黨建工作增光添彩。
截至目前,河職院先后有一個黨支部獲評全國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兩個黨支部獲評廣東省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標桿院系、樣板支部,兩個黨支部獲評廣東省高校“三型”黨支部等榮譽稱號。
堅持立德樹人
樹立高質量人才培養新標桿
“思想鑄魂育人是河職院教育教學的首要任務。學校注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教育學生,著力培養每一名河職院學生成為新時代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河職院黨委書記韋榮表示,河職院為全體師生開講思想政治理論課,深入落實書記、校長講授思政第一課。
河職院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堅持德技并修,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明確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思政課堂的定位,按照“八個相統一”要求,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為推動河源紅色文化發展,營造良好育人氛圍,河職院通過“校地合作”,共建紅色文化研究院,以立足河源本地紅色資源和特色,大力挖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傳統文化,切實推動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漫步校園,文化地標——校史館成為河職院精神傳承和弘揚的一個重要載體,對構建校園文化起著積極作用。在文明宣傳欄上,“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軍旅之星”“技能之星”等學生楷模比比皆是。河職院通過廣泛宣傳“校園十星”事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了校園文化品牌,文化浸染潤物無聲。
教師隊伍事關教育質量。河職院對此狠抓師德師風建設,始終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堅持“師德一票否決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了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確保師德師風建設工作落實到位。學校現有南粵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5人,省級“三八紅旗手”2人,“省級輔導員年度人物”3人。
堅持發揮示范引領 打造省級高水平專業群新優勢
上半年,河職院邀請了省內高水平職教專家余愛民教授到校交流,以“構建‘軟件專業群’實現高水平辦學的探索”和“基于產業鏈與人才鏈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研制與案例分析”為主題展開熱烈討論,為推進二級學院的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開啟新思路。
我市位于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帶動第一圈層,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厚實。為形成“因適應產業而建、隨區域經濟而興、為產業升級而強”的高水平專業集群,河職院積極“融灣”“融深”,打造發展引擎,主動服務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精準對接我市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和百億級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先進材料產業、機械與模具產業,優先發展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嵌入式技術應用、旅游管理、工商企業管理等區域產業急需專業,加快建設學前教育等重大民生相關專業,建設河職院6個省級高水平專業群和1個校級高水平專業群。
高水平專業群發揮優勢特色專業示范引領作用,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去年,河職院職業教育國家在線精品課程立項1門,農業農村部首屆涉農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名師名課”立項1門,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教融合專業和產業人才基地各立項1個,教育部未來技術技能與人文交流人才國際訓練基地立項1個,國家“十四五”規劃教材4部,獲得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課堂革命”認定的典型案例3個、廣東省高校美育優秀案例評選一等獎等榮譽。
堅持“崗課賽證”一體 夯實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新高地
河職院通過調研企業崗位需求、專業課程標準、職業認證及技能大賽標準,進行深入分析,重構教學的內容、方法、媒體和設施,通過校企共建,對學生實施雙元教學和雙元評價。
近日,由河職院學生朱濤林、李鵬輝、黃椿富和劉玉權組成的“群龍隊”參加了第十二屆“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在全國5000多支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全國總決賽三等獎。在“2023金磚國家技能大賽增強與虛擬現實項目全國選拔賽”中,河職院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學生隊榮獲一等獎,將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決賽。河職院將“以賽促教、以賽促學”貫穿整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落實到教學各個環節,通過競賽提高學生專業技術技能和職業素養。
早在“2008年首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河職院參賽團隊獲得了機器人項目一等獎,成為該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標志性成果,拉開了學校“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以賽促管”技能競賽品牌建設的帷幕。該校通過搭建校院競賽平臺,構建專業—學校—省級(國家)三級競賽機制,力求做到有賽必參加、參賽必獲獎。
近年來,河職院學子榮獲省級以上技能競賽獎1400余項、創新創業競賽獎100余項,其中國家級獎項70余項,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全國高職院校大學生競賽五輪總排行榜”中,學校位居全國第71名、廣東省第6名。
堅持深化產教融合 開啟服務區域產業發展新篇章
河職院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基礎及河源地方產業特色,牽頭成立了校企合作辦學理事會,搭建了“政行企校、四方共建”的緊密型校企合作平臺,與156家成員單位廣泛開展“現代學徒制”“頂崗實習”“訂單培養”“實訓基地”“產業學院共建”等合作模式,實現校企互利雙贏。
“校企聯合培養育人模式,讓我快速了解和熟悉公司各項技術內容。”河職院機電學院的曾意畢業后順利入職校企合作單位——銘鐳激光智能裝備(河源)有限公司。她說:“利用在學校學習的理論能更好地理解工程師教授的知識,更好地運用在實際工作中。”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打開了河職院辦學的“空間”。河職院設立鴻客集團文旅創新學院、中興通訊數字化產業學院、銘鐳激光智能制造產業學院等12個產業學院,著力培養專業人才。其中,工商管理學院與廣東客天下集團等行業領軍企業深度合作,為旅游業及現代服務業提供人力資源;電信學院與華為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方面開展廣泛深度合作,共建華為ICT人才培養基地,為河源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5G商用和信息化建設培養技術型人才。
為推動科教融合,河職院建有廣東省博士工作站、廣東省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32個科研平臺。依托鄉村振興學院和廣東省高素質農民培育省級示范基地,實施“農村勞動力精準培訓”“新生代產業工人培養”“鄉村教師素質提升”“農村科技特派員”四大工程,服務鄉村振興,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
堅持以信息化標桿校建設為抓手 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
7月,河職院舉行了校園全光網建設項目啟動會,通過全光網以及智慧校園建設打造河職院未來8年信息化發展的數字底座,助力學校“雙高”建設,以打造河職院數字化轉型的“光”速公路,開啟河源全光網建設新時代。
河職院作為國家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堅持以國家《職業院校數字校園規范》為指導,強化頂層設計,創新應用驅動,把數字技術融入學校辦學治校全過程,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學校“雙高”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數字校園建設之路。此外,該校以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為突破口,構建了一系列符合現代教學理念的課堂教學模式,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依托大數據平臺,實施“互聯網+學生評價”改革,利用易班、“i志愿”等平臺,在線開展學生德育知識測試,將校本數據中心作為學校的智慧大腦,為師生帶來全新的智慧校園體驗,賦能學校辦學提質升級,實現學校“雙高”信息化建設目標,以數字校園支撐學校高質量發展。
砥礪前行譜新篇,繼往開來續華章。河職院負責人表示,將以省域高水平高職院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為目標,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加強內涵建設為抓手,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堅持校園數字化引領現代化建設,齊心協力創建廣東省文明校園、先進學校,助力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全力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服務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廣東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科技創新強省、人才強省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組稿:本報記者 朱惠思 ■攝影∶李何山 孫紅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