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視窗

河源廣賦創新學校:

秉承創新基因 建設優質學校

2024-10-10 17:11:21 來源:河源日報

879abc749d70a96ed03d18d7802cfc38_hyrbs1010007_002_01_s.jpg

■河源廣賦創新學校全景

“馬校長,這次作為全省40名老師的代表之一參加培訓,我收獲太大了!感謝學校的栽培和給予的寶貴機會!我回來一定好好和同事分享!”

9月24日,河源廣賦創新學校老師于瑩參加廣東省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在培訓休息的間隙,她忙著給該校黨支部書記、校長馬建紅打電話。

這一通電話,是學校負責人和老師良好關系的縮影。于瑩參加此次培訓,也得到了該校的大力支持。這是河源廣賦創新學校一如既往的做法——不遺余力地助力老師專業化成長,提高師資隊伍水平。

河源廣賦創新學校秉承“以生為本,與時俱進”的辦學理念,以“做最好的自己”為校訓,以“以德育人、知行合一、幸福成長”為育人宗旨,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學4年,河源廣賦創新學校已成為河源基礎教育領域冉冉升起的新星。

卓越師資 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

河源廣賦創新學校堅信,一所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是教師。該校名師薈萃,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和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占專任老師的2/3以上,學歷本科率100%。其中,正高特級教師7人。他們基本上是名教師,部分還是學科帶頭人。

河源廣賦創新學校構建了教師專業發展框架,組織“青藍工程”,為不同職業發展期的教師提供廣闊的精進提升平臺。不僅如此,還有全國著名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新生代語文教育領軍人物肖培東,教授級高級教師、全國優秀語文教育工作者孫和平,正高級教師、全國著名數學特級教師卜以樓等名師駐校。通過名師進校園的舉措,學校的老師能夠長期擁有與同行名師請教探討的機會,而地處粵北山區的廣賦學子,也可以不出校園便盡享高品質教育資源,了解最先進的學習理念,打開比同齡人更開闊的眼界。

一流的師資讓學子獲得了高質量發展。河源廣賦創新學校至今培養了兩屆中、高考學生,2023屆高考在生源整齊的情況下實現本科率99.51%、重本率超60%的優異成績;2024屆高考,生源水平參差不齊,但河源廣賦創新學校卻向家長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重本人數從進口的9人提升到40人,本科人數從108人提升到231人,彰顯了廣賦強大的人才培養能力,贏得了家長和社會的良好口碑。

創新教育 提升校園“新”活力

河源廣賦創新學校致力于創新教育,持續推進科技教育,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搭建講座、競賽等多樣平臺,提高校園創新活力,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厚植沃土。河源廣賦創新學校開設數學創新班,由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員、正高級教師、數學特級教師李興懷執教,對數學特長生進行重點培養,充分挖掘了具有數理潛能和特長的人才。在2024年河源市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該校高一學生黃子軒獲得特等獎,李政宇獲得一等獎,還有兩名學生獲得二等獎。

今年暑期,河源市舉辦第一屆“河源市中學生數學夏令營”活動,五縣二區和市直學校共50名學生、20名青年教師作為夏令營學員參加。夏令營的總教練是河源廣賦創新學校的李興懷。李興懷專業能力強,更有大愛,而這些也體現在河源廣賦創新學校每名老師身上。

特色辦學 為學生提供更多可能

在特色辦學的道路上,河源廣賦創新學校成效顯著。該校致力于特色發展,利用自身的硬件和師資條件,辦學短短幾年便獲得了“全國中小學國防教育示范學校”“全國中小學足球特色學校”“廣東省校園游泳推廣學校”“廣東省國防教育特色學校”等稱號。今年,河源廣賦創新學校選派3名學生參加2024年廣東省學生軍事訓練營,為我市拿下高中階段組唯一一個一等獎。該校學生張富翔作為河源唯一的高中組學員進入第九屆全國學生軍事訓練營,與全省20多名學生在比賽中過五關斬六將,最終為廣東省代表隊拿下團體第一名。這不僅是河源的驕傲,更是廣東國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成果的展現。

河源廣賦創新學校的學生擁有豐富完備的課程選擇。正如該校總督學、高中部校長馬敢飛的所言:“孩子不是天生的懶,而是他們沒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沒有目標,換句話說,他們的‘任督二脈’沒有打通。”而河源廣賦創新學校有各種方法打通學生的“任督二脈”,其特色課程涵蓋了科技創新類、體育發展類、藝術素養類、文化拓展類,尤其是馬術、高爾夫等精英運動的引入,更讓課程迭代緊跟時代腳步,體現了學校對優質教育的執著追求,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更多可能。

踏上新的征程,乘著新時代的東風,河源廣賦創新學校不斷探索新時代優質學校建設新的樣態,緊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培育求實、上進、創新的中國少年。今后,河源廣賦創新學校將在董事會支持下,厚植教育的“新質生產力”,利用新技術、新連接,采用新場景、新生態,不斷推進該校教育高質量發展。

■組稿:本報記者 王淑君 通訊員 姚奕琳 ■攝影:本報記者 歐陽柳

    上一篇:家校肩并肩 護航學生健康成長
    下一篇:沒有了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