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農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升進行時
創新機制改村校 村童求知路寬廣
■龍川縣鶴市鎮中心小學的學生們在棋藝室上圍棋興趣課。優化后的學校規模擴大,教育教學條件得到大幅提升。
■文/圖:本報記者 鄒茹玉
“新學校又大又漂亮,還有可口的午餐。”秋季新學期,龍川縣鶴市鎮中心小學五年級學生鐘靈云從原村小轉到中心小學,她不僅遇到了授課生動、認真負責的班主任,學習成績顯著提升,還加入書法興趣小組、登上文藝表演舞臺,性格愈發開朗自信。
今年以來,我市創新工作體制機制,統籌有序推進農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升工作。全市共優化249所農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升率56.72%,釋放教師編制1314個,預計每年直接節省財政資金2755.5萬元。這是我市“創優”“創強”工作開展以來的一大成果,進一步為河源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夯實了根基。
高位推進
借力調研團隊謀劃全局
為優化提升農村小規模學校,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我市采用“深入調研、科學評估、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有效路徑,力求為鄉村孩子打造更優質、更公平的教育環境。
據了解,我市將此項工作納入重點發展工程,市級領導團隊掛帥,組建起縣鄉施工團隊,設立“四級工作法”部門聯動平臺,凝聚部門合力,一體化推進。為精準施策,市教育局組織干部赴肇慶交流,同時委托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及科研單位11位專家學者組建調研團隊,深入各縣(區)開展調研,形成14份翔實報告,為我市優化提升農村小規模學校提供了數據支撐與問題剖析。在此基礎上,我市科學編制《河源市農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升工作方案》,為工作開展繪制了清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各縣(區)教育行政部門結合實情細化方案,實現了“一縣一計劃、一鎮一政策、一村一方案”,任務精準落地基層。
政府兜底
化解群眾急難愁盼
在農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升進程中,我市聚焦群眾“急難愁盼”,贏得群眾的廣泛支持。
據了解,政府全力兜底,合理分擔撤并衍生的交通、伙食費,對貧困生重點資助。如紫金縣按4∶4∶2的比例,由政府、學校、家長三方分擔費用。針對看護難題,各地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完善設施,聘用專人看護,確保食宿、交通無憂后才實施優化工作。同時,為打破“麻雀學校”師資困境,今年我市統籌中心與小規模學校教師管理,盤活編制、優化隊伍,補齊課程短板、改善學習氛圍,為學生全面成長固本強基,切實提升教育質量。
資源整合
助力落實五育并舉
紫金縣藍塘鎮在優化前全鎮共有小學28所,其中學生人數不足百人的教學點12所,教育資源分散。為全面優化藍塘鎮小學教育資源,藍塘中心小學創新推行片區化辦學,將小規模教學點的學生集中至4個片區中心校。該校黨支部書記賴小輝認為,此舉初步實現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目標,為落實五育并舉創造了有利條件。
龍川縣鶴市鎮優化前原有小學分布零散,師資力量薄弱,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受限,而優化后,該鎮的學校規模擴大,師資力量增強,師生比更趨合理,課程設置更加多元,教學質量與學生綜合素質“雙提升”。“以前村小條件有限,師資和設施都跟不上,現在孩子有營養午餐、午休服務,我們安心多了。”二年級學生家長張女士感慨,正因為是政府對教育的重視,讓家長真切感受到了這些暖心變化,也讓家長對孩子的未來更加充滿了希望和期待。
“教育優化旨在關愛每個孩子,讓他們享受到更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龍川縣鶴市鎮中心小學校長馮擁軍表示,學校將繼續加強師資建設,引入多元教學方法和課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進一步完善后勤保障工作,讓孩子們健康成長。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