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教育 創新點亮未來
——我市中小學校科學教育探索與實踐觀察
■本報記者 鄒茹玉
當下,科學教育已成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教育部等部門出臺一系列舉措,大力推進科學教育在校園的落地生根。河源市各中小學校緊跟步伐,積極開展科學教育,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及動手能力,成效顯著。
課堂里的思維革命:
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近日,市第四小學的科學實驗班教室里,五年級學生雷鵬民和隊友調試著投石車模型,這是他們科學實驗班的實踐作品。“杠桿原理和拋物線軌跡都是我們自己計算的。”他擦拭著額頭的汗珠,手上的木屑在陽光下泛著微光。
此前,市四小在2024年粵港澳青少年信息學創新大賽上榮獲“優秀組織單位”,更在省總決賽中捧回了二等獎1項、三等獎7項。這距離該校第一次組建編程社團,不過幾年光景。這所年輕學校的成功,折射出我市在科學教育上的探索與實踐。
據了解,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科學教育,積極指導各學校加強科學教育,通過打造科技創新課程,挖掘各學科課程中的科學教育元素,開設科技創新社團,開展科技創新文化節,邀請專家作專題講座,組織學生到科技館、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開展研學實踐課程等方式,引導學生從學習和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激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創新精神。
我市各中小學校在科學教育的道路上也不斷探索前行。日前,河源市第二小學5名學生在第二十二屆“廣東省少年兒童發明獎”科技繪畫項目中獲獎。“科技不是孤立的工具,而是連接五育的橋梁。”該校負責人介紹說,學校一直重視學生創新能力與動手能力的培養,日常開設了編程、機器人、3D打印、人工智能等課程,助力學生掌握前沿科技知識。
河源市正德中學的跨學科實踐更顯深度。該校圍繞新課標六大邏輯主線,構建分層遞進、螺旋上升的課程體系,注重跨學科融合,讓信息科技與多學科碰撞思維火花。專業機房、人工智能實驗室等硬件設施齊全,鼓勵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升技術創造能力,并積極參與各類競賽。
師生眼中的科學力量:
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26日下午,在市正德中學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學生們實操“物聯網與智慧社會”模塊,用傳感器和編程模擬智能農場系統,將生物課的光合作用知識與信息技術結合。他們驚喜地發現,信息科技原來能解決這么多現實的問題,而且跨學科實踐給自己帶來了思維的突破。
“新課標要求‘做中學’,在我們這里成了‘用中學’。”該校信息科技教師謝志超介紹,該校的信息科技課程采用情境化、互動體驗式、數字化工具融合等教學模式,讓學生模擬“校園網絡工程師”解決真實網絡故障、通過自然語言生成游戲代碼、設計并利用3D打印機打印模型,實現硬件控制和組裝成型。“這些課程和教學形式讓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大幅提升,創新與實踐能力也得到彰顯。”據悉,該校學生團隊近幾年來在省市機器人比賽、無人機比賽、python編程比賽、科技創新比賽等科技競賽中,屢獲獎項。
“以前覺得編程就是打代碼,現在才知道它能解決真實問題。”市四小學生肖斯恒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各類科學專業術語,他認為結合動手實操和理論知識,能讓自己對數學的思維更加敏感,對各學科學習都有新啟發。
該校構建的“基礎課程普及+精品社團拓展+競賽活動培優”三級培養體系成為該校打造“科技加法”辦學特色的秘訣之一。該校副校長謝碧玫介紹,該校自建校以來,將科技教育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配齊專職教師,完善硬件設施,積極引進校外資源。在市四小,低年級學生在AI啟蒙課上認識了語音識別,高年級學生則接觸算法設計;15%的學生加入C++編程、機器人等精品社團。
破局者說:
在資源洼地培育創新高地
“三四線城市的科學教育,不能總想著‘彎道超車’,要先學會‘換道突圍’。”在粵港澳青少年信息學創新大賽經驗分享會上,市四小信息科技教師朱麗梅總結出五條“河源經驗”。
首先是課程普及,讓信息素養扎根日常,如將新課標的“人工智能初探”轉化為“校園問題解決工作坊”,帶學生用算法優化食堂就餐路線。第二是舉辦類似科技嘉年華的活動,讓科技種子在學生心中萌芽。第三是開設科學社團精準賦能,讓科技興趣在校園開花。第四是家校共育,讓家長從“旁觀者”變為“同行者”。最后是以賽促學、以學強賽。
“科學教育不是大城市孩子的專利。”朱麗梅表示,接下來市四小將聯合兄弟學校共建“信息學教育聯盟”,交流經驗、共享資源,希望河源能集聚更多師資力量,讓科技教育的星火,照亮小城市的課堂,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成為自己的“破局者”。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