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國家公園將合理確定訪客承載數量
近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首批國家公園建設發展情況。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介紹,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5個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23萬平方公里,涵蓋我國陸域近30%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唐小平表示,在全面系統分析我國自然地理格局、生態功能格局的基礎上,對全國進行自然生態地理單元的區劃,在每個區里選擇能夠代表國家形象、體現全球價值、國民認同度高,又有獨特自然景觀和豐富科學內涵的區域,作為國家公園的候選區,也把這些候選區納入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是今后正式設立國家公園的基礎和依據。
本著“儲備一批、創建一批、設立一批”的思路,建立一個動態開放的國家公園儲備機制,下一步重點在青藏高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生態功能的重要區域,還有廣闊的海域,創建國家公園。“比如像黃河口、秦嶺、若爾蓋、南嶺、遼河等這些區域,我們將按照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的原則,推動后續的正式設立工作。”唐小平說。
唐小平同時表示,我國國家公園建設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既要保護又要安排好原住居民的生產生活。為此,要做好每個國家公園的規劃,分區實行差別化管控。把生態系統的關鍵地區、生態敏感區和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劃到核心保護區。原有的工礦企業、村鎮、開發項目該退的要退出來,如暫時不能退出來也可設過渡期。此外,還要引導原住居民綠色發展轉型。
國家公園是否對公眾開放?“國家公園不能建成‘無人區’,也不是一個‘隔離區’,更不是我們人為設定的一個禁區。我們要做的就是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營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要把生態保護和生態游憩、生態體驗相得益彰。”李春良明確回應。
唐小平進一步解釋,按照現在的規劃,國家公園劃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核心保護區原則上只對科學研究、考察、監測等活動進行開放,一般控制區要劃出一定范圍對旅游者、對公眾進行開放,滿足公眾進入自然、親近自然的要求,如自然教育基地、科普基地、野外觀測點等。
但在國家公園里開展旅游活動和大眾旅游要有所區別。唐小平介紹,今后要實行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模式,除了公益性活動外,一些經營性的活動采取特許經營。
在國家公園里將根據環境容量,合理確定每年或每天訪客承載的數量,建立門票預約制度,科學測算運營成本,體現公益屬性。原則上公益性項目可能都是免費的,經營性項目實行特許經營,根據每個項目特點核算成本,少收費,要嚴格控制經營服務類的價格。(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