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登云鎮
古邑儒風 紅色故里
■登云鎮航拍
■革命烈士葉卓故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朝除弊事,肯敢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有專家認為,韓愈這首詩里的藍關就在龍川縣登云鎮。
登云鎮位于龍川縣東南部,總面積約69平方公里,是革命老區,地理位置優越,地勢較為平坦,人口相對密集,緊鄰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園,地處長深高速公路與河惠莞高速公路交會處,梅龍高鐵穿地而過,距縣城僅13公里,交通便利。近年來,登云鎮按照“一核一帶、產城融合、古邑儒風、紅色故里”發展理念,在深圳市駐登云鎮幫扶工作隊的大力幫扶下,鄉村振興事業穩步推進。當前,登云鎮將東山村葉卓故居、航空育種絲苗米基地、天云村“夫妻榕”、豌豆種植基地等串珠成鏈,形成新時代紅色旅游與鄉村文化振興相結合的新思路,進一步推出“享鄉村慢奏 看龍川東山”等精品線路,為龍川縣城、產業轉移園區及周邊地區提供休閑商貿服務。
古邑儒風
藍關,俗稱丫頂關,地處龍川縣和五華縣的交界處,這里左右兩邊群峰對峙、險峻奇峭。清朝名士黎吉云曾描寫過它的壯美:“嶺海東行半是山,百圍榕樹壯邊關。”古時,藍關上的古驛道是廣、循入潮、閩的門戶,韓愈就是經此去潮州任刺史。
后人曾在藍關附近修建紀念韓愈的韓文公祠,祠內供有韓愈塑像,掛著“雪擁藍關”的匾額,祠門刻有“文光騰北斗,廟貌壯藍關”的對聯。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還在這里留下了不少過藍關謁韓文公祠的優美詩篇。登云鎮自古崇文重教的氛圍很濃厚,很多人吃苦挨餓,都得供兒女讀書,有“一條草擔竿挑出一個今科狀元”的佳話。
雖然雄關不再,但是現在的藍關山嶺秀美、林木幽深,環境十分優美。藍關的山泉、古榕和山歌,并稱“三絕”。
紅色故里
登云鎮的東山村,有一位烈士——葉卓,他曾是龍川縣的第一任縣委書記。
葉卓(1891—1930)原名卓慶。1915年離家,先后在廣州和香港做工。五四運動爆發后加入廣州石行工會,投身工人運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參加省港大罷工。同年回家鄉協助整頓雙橋鄉農會組織,開展“二五”減租斗爭。不久重回廣州擔任石行工會主席。1927年回鄉參加革命,當選為縣革命委員會委員,積極參與籌劃鶴市武裝大暴動。1928年參加葉劍英領導的梅城起義,同年5月任中共五興龍縣委書記。1929年1月兼任中共龍川臨時委員會書記。1930年7月在田心田北被國民黨逮捕,12月被殺害。新中國成立后葉卓被追認為烈士。
葉卓故居位于登云鎮東山村東蘇。建于清代,坐南朝北。三進三橫(左一橫)二圍龍,正屋上三下三布局。總面寬39米,總深51米,建筑占地面積1989平方米。土木結構,灰沙夯墻基土磚墻體,硬山頂,灰沙、青磚混合地面。計有11廳、6天井、68房間、一花臺、一余坪、一半月水塘、一照墻,總占地面積2493平方米。大門前檐一梁,麻石門框、門礅、門檻,櫳門,門額原有字“拔元”,早年被用石灰涂抹覆蓋。中正廳前檐有二圓木柱和側屏,后部有屏風。該屋對研究清代當地客家圍龍屋建筑風格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研究土地革命時期當地群眾在中共黨組織的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史跡具有較高的價值。
幫扶東山村的深圳市稅務局圍繞葉卓故居革命烈士紀念館的內容定位、龍川紅色旅游打卡勝地的宣傳定位、龍川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的精神定位,以東山村一帶為中心建設鄉村風貌提升示范帶,積極向深圳駐龍川工作組申請建設資金,第一期申請鄉村振興專項資金投資70萬元,建設葉卓故居周邊的綠化和紅色小廣場工程;第二期投入130萬元專項資金,完善周邊配套設施,修建公園旁邊道路和停車場以及清理河道;第三期精心設計葉卓故居陳列展示方案,從項目分析、平面布局、版面設計、策展思路、設計方案四個方面,充分展示葉卓故居的紅色文化內涵與底蘊,通過三期建設全面改造激活周邊紅色資源,打造紅色主題教育公園,為登云鎮旅游業資源的開發奠定基礎。
產業振興
近年來,登云鎮搶抓機遇,借助外力,激發內力,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在深圳市駐登云鎮幫扶工作隊的大力幫扶之下,加快實施“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行動計劃,堅持優先發展現代農業,推動特色農業發展,積極引導和推動更多資本和技術向登云流動,鎮域經濟蓬勃發展。
深圳市駐登云鎮幫扶工作隊充分發揮派駐干部求實創新、履職擔當精神,探索助推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攜手愛心企業助力鄉村振興,以發展紅色資源為突破口,帶動其他產業協同發展,有力地推動了鄉村文化振興、產業振興,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其中深圳市稅務局利用登云鎮毗鄰長深高速路口交通便利、潛在游客較多的優勢,分期打造登云鎮東山村風貌提升示范帶,同時瞄準高端品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采用“村、校、企”合作化共富新模式,結合東山村的土質、水源,在平安銀行扶貧金融辦的支持下,推動東山村村委會與華南農業大學航天水稻研究團隊合作,簽訂幫扶工作協議書,開墾荒地作為優質高產、抗逆廣適、性狀突出的航空水稻“航聚香絲苗”試驗田,并由當地龍頭企業——龍川縣灣葉農產品公司承包,帶動村民一起耕種。灣葉農產品公司作為銷售商和技術指導,在幫助村民種植航天水稻的同時,引導村民精耕細作形成觀光農業,為發展旅游產業夯實堅實的基礎。
運用數字技術,驅動農業現代化轉型。在絲苗米種植基地上注入新動能,引入平安農產品智慧質量溯源平臺,依托平安物聯網技術,實時獲取種植基地的光照、水肥、溫濕等信息,累積實時、精準的基礎數據,提供實時災害預警,同時實行無人機空中精準施肥,提高絲苗米種植全過程標準化水平。平安銀行扶貧金融辦還出資購買農機設備,不僅解決村里勞動力不足的難題,提高作業效率,還能在閑暇時出租,增加村集體收入。
盤活閑置資源,打造精品民宿和茶油基地。東山小學原是東山村村內廢棄的鄉村小學,小學背后山上種植有200畝茶樹。深圳市稅務局駐村干部積極動員,按照“規劃專家做、材料就地取、事情大家干”的總體思路,變廢為寶,在最大程度保留原來學校教室、教師宿舍、操場原貌等基礎上,把東山小學規劃成為鎮里一所具有示范性,集住宿、餐廳、瑜伽健身、野外露營、娛樂演藝等于一體的文旅休閑場所。同時,引導游客融入當地傳統生活,深入了解山茶油文化,與當地村民一同采摘、挑選油茶果,親自參與茶油的誕生過程,為東山村的高質量發展作出鎮里的貢獻。
當前,登云全鎮共有9家農民合作社,其中龍川縣石福柚品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擴大規模,拓展品牌,“石福柚”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特色產品;廣東龍翔達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肉鴿養殖已經提上日程,進入投產階段。
(文/劉志勇 圖/楊李維)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