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和平
和平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粵贛邊境的九連山區,古稱和平縣為 " 聯絡閩廣,帶控龍南、安遠,要害之地。" 公元前214年至南朝齊代時,為龍川屬地。明正德十三年(1518)置縣,定名“和平縣”,“建縣之所,地名和平,以地名縣。”“和平縣是廣東省22個老區之一”,林若、鄭群等老領導以及一大批革命老前輩曾經在此戰斗生活過,把紅色基因深深根植在這片土地上。
中共和平縣第一個支部誕生地——熱水東華小學
1934年春,羅響、張覺青創辦東華小學,并以此為基地,舉辦農民夜校,宣傳抗日,喚醒民眾,成立農會,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 1938年3月,中共南方工委派麥任(麥文,東莞人)到東江上游龍川、和平等縣開展恢復和建立黨組織工作。經黃用舒介紹,麥任認識了進步青年羅響,并隨羅響到熱水考察,先后介紹羅響、張覺青入黨。8月,在此成立中共和平縣支部(隸屬中共龍川中心支部領導),書記羅響,組織委員張覺青,宣傳委員葉鏡芬,共有黨員13人。 1939年10月,中共和平縣地方組織創始人羅響被推選為“中共七大代表”,羅響到延安后,改名方華。2011年,縣委縣政府撥款修繕,并被列為“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源市中共黨史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中國“工合” 和平事務所舊址——和平縣印刷廠
中國“工合” 和平事務所舊址——和平縣印刷廠位于和平縣陽明鎮先烈路。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和平事務所,簡稱中國“工合”和平事務所,成立于1939年春,是在國際友人路易·艾黎和斯諾夫婦的倡議下籌建的。成立之后迅速發展,管轄近20個縣“工合”工作。
在黨的領導下,和平“工合”事務所為抗日救亡運動作出過重要貢獻:一是掩護了地下黨組織。二是培養建設人才,發展了手工業生產。三是為黨印制了大量文件、傳單,很好地配合抗日救亡活動。四是為黨組織提供了活動經費。2019年被列為“河源市第二批中共黨史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中共四聯中學支部成立地
和平縣四聯中學位于和平縣彭寨街鎮,創辦于1940年春,原名“四約聯立中學”,簡稱四聯中學,首任校長陳啟珩,董事長黃明甫,都是愛國開明伸士。四聯中學創辦后,中共和平縣委派東水大壩支部黨員劉奇(駱冠宙)和駱西錦到聯中讀書,開展黨的學生工作,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利用學生會,組織開展進步活動。是年2月,成立中共四聯中學支部。支部成立后,積極團結進步學生,秘密發展壯大黨組織,從而,聯中成了和東地區黨的活動中心。
1941年7月,四聯中學成立了總支部,下轄兩個分支部,共有黨員39人,劉奇任書記。學生們都來自和東區的青年,對和東區廣大農村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許多學生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成長為黨的領導骨干力量,為斗爭的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2006年10月,被列為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9年,被列為“河源市第二批中共黨史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中共九連地區工作委員會舊址
和平縣青州鎮永豐村,是個富有紅色歷史文化底蘊的革命老區村莊。在該村齋公背自然村,中共九連地區工作委員會曾在此辦公。解放前,這里誕生了《人民報》,建立了交通情報站,成為游擊隊經常駐扎休整的地方,為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7年1月在香港成立中共九連地區工作委員會,嚴尚民任書記,魏南金、鐘俊賢為常委,曾志云為委員。3月底,中共九連工委移駐和平縣青州一帶,領導九連地區恢復武裝斗爭。1948年6月,撤銷九連工委,成立“中共九連地區委員會”,魏南金任書記,鐘俊賢任副書記,鄭群、黃中強、曾志云為常委,駐地未變。期間,嚴尚民奉調粵贛湘邊區黨委任職,統管九連地區工作。
和東行政委員會舊址
和東行政委員會舊址位于古寨鎮嶂下村。1939年秋,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在嶂下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45年11月,東江縱隊第三支隊挺進九連山開辟革命根據地及北撤后開展隱蔽活動時,林鏡秋帶領小分隊于到達嶂下進行革命活動,嶂下人民將空置的房子讓給部隊駐扎辦公。在當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援下,嶂下成為和東區武裝斗爭一面旗幟。恢復武裝斗爭后,林鏡秋率領小分隊再次進入嶂下,建立大本營。并在這里迎來了革命高潮,他們在此籌謀決策,領導和東軍民進行反“三征”破分糧,摧毀反動政權,壯大人民武裝力量,粉碎敵人多次“掃蕩”,建立民主政權,開展土地改革,嶂下成為和東地區重要的革命根據地,被稱為“小延安”。
1948年6月,和東縣行政委員會在古寨嶂下成立,林鏡秋任主席。上屬中共九連工委領導,下轄和東地區、龍川北部地區。2019年,被河源市列為“中共黨史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和平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和平縣革命烈士紀念碑建于1957年2月。碑上鐫刻有和平縣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各個時期犧牲的459多位烈士英名,其中團以上干部5名。1983年春重修,經數年努力,修建成烈士陵園,占地64畝。1985年,被定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河源市政府授予“河源市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02年被廣東人民政府批準為全省第二批重點烈士紀念建筑保護單位。
傳承優秀品質,弘揚偉大精神。革命先輩在和平留下的每一個腳印代表著信念,每一顆紅星閃耀著希望。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堅韌不拔,勇往直前,這是不朽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