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讀鄧醒群《給夢安個窩》有感
■羅洪安
初拿到《給夢安個窩》這本書,立刻被極具詩情的書名所吸引,一連串的問題在腦海中浮想聯翩,作者的夢是什么?怎么給夢安個窩?
一本好書是值得反復閱讀的,等我反反復復地閱讀,不同時間不同境遇閱讀,內心總是會被作者的文字掀起陣陣漣漪,此前喜歡作者的現代詩,不想在作者的散文世界里也讓我如此陶醉。
《給夢安個窩》一共分了三輯:起舞、轉身、淺出,這三個大標題設計巧妙,蘊含著作者內心的追求,也足見作者那詩意的眼睛,為夢而努力去追尋屬于自己的詩與遠方。
在第一輯《起舞》中,讓我感受到“每一個起舞的日子都值得被記錄”,他在刀尖上起舞,在文學上起舞,在生活中翩翩起舞。第一篇《紫金義士鐘丁先》大有標桿之意,文末“浩氣長留珠海月,忠肝化作玉壺冰”一句,我覺得既是對鐘先生的評價,也是作者內心夢想的追求,為之努力奮斗的目標所在。刀尖上的舞者,那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清醒。《悲劇,源于精神病》《親歷血腥血案》,那是作者在職場上起舞的所見所聞,每一宗案件背后都有著發人深省的前因后果。每一宗案件后面的真相,都為人們敲響警鐘,發人深省。文學上的舞者,那是“白云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作者不單在現代詩上開花結果,而且在散文上也爭相綻放。《自己的詩集》一文中,更是體現了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小處著墨,見得作者的大情懷,通過文字帶給人間溫暖,記錄每一個起舞的日子。
在第二輯《轉身》里,我仿佛看見了作者“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影子,屈夫子的這句話亦是作者為人的永恒追求,做一個人間清醒的人。這一輯,作者寫了四季,春夏秋冬都寫了,但他對春天卻情有獨鐘,至少有六篇是與春天相關的作品,作者在《春天,我經過那片土地》中寫道:“春天最美,美在賜予萬物生命而不語,美在至善至簡,特別是對我這個從鬼門關回來的人而言,更是要心懷感恩,心懷敬畏,與其在是非恩怨中打轉,不如盡情享受這春風。”于作者而言,春天是一個寫作的季節,也是一個在職場希冀戰勝苦難的季節,不管有著怎樣的際遇,都想去擁抱一個不一樣的春天,轉身而來,盡可能做到最好的自己。轉身成為一個寫作者,轉身成為一名人民警察,都是因為作者的信仰之光,充滿著力量,正如作者在《光,或者信仰和力量》中寫道:“心中有光,就有希望;心中有信仰,力量無窮;有光,在追夢的路上,無懼困難與挫折,并終將抵達勝利的彼岸。”我想,這才是作者內心的真正呼喚,也是作者在文學和事業的追夢路上,無畏無懼,奮勇向前的最好寫照。我肅然起敬,致敬這位文學朋友——人民的警察,希望他堅定理想信念,點亮夢想的星光,一路向光而行。
這本書的第三輯以《淺出》為大標題,立意深入淺出,鞭辟入里。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俞樾在《湖樓筆談》六中寫道:“蓋詩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顯出。入之不深,則有淺易之病;出之不顯,則有艱澀之患。”大標題是作者為寫作孜孜不倦的價值追求,要寫就寫能讓人醍醐灌頂、沁人心脾的文字。自2013年至2020年的筆耕不輟,日記體的形式寫作在敘述方式上多采用第一人稱,以日記主人公所歷、所見、所聞、所感的方式敘述事件、展開情節、刻畫人物,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日記體形式的真實性既滿足了我們讀者的窺視欲望,也符合文學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虛構,讓讀者在這種形式中更好地窺探出作者的內心。在隨心所欲和不拘一格的寫作內容之中,一個相對封閉的私人空間在讀者眼前一點點地顯現出來。傾聽作者內心的呼喚,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自己就是那個我,如自己的心境一般,剖析在自己面前。“醉,無憂無愁;醉,理想境界都在其中。幻想在深山老林,一間茅屋,耕山,砍柴,鋤地,種菜。一杯濁酒,一杯淡茶品到風清月朗。”讀完這些文字,何嘗不是自己的呼聲,想到自己,想到海子那“春暖花開”,能讓人浮想聯翩的安靜文字,一種舒服、愜意的情感又躍然紙上。這種真實的文字令人喜歡,仿佛置身其中!
“莫問明朝何處,且聽松濤如語”“踏盡人間風雨,守衛安寧一路”,我腦海里反復出現這兩句詩,聽著作者文字喃喃細語,感受作者的大情懷,那是寫作者的真情實意,那是作者職場事業的責任擔當。“心有詩書,胸有情懷,率性隨緣,處處都是水云間”,相信作者在這生根發芽的夢里,能舞袖翩翩,“得以衣帶漸寬終不悔”,勇敢地奔赴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走向更光明的康莊大道。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