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仙塘鎮以抓黨建強隊伍筑牢全域發展堅強堡壘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仙塘“五公園一中心”的其中一個公園。如今,“五公園一中心”已成為仙塘圩鎮和周邊群眾休閑、健身、娛樂、學習的好去處。
■ 仙塘鎮禾溪村生態葡萄園。該鎮以藍莓、葡萄、龍腦樟種植為特色等現代化生態農業初具規模,種植總規模超過3000畝。
■仙塘鎮南園古村
■規劃有序、配套齊全的仙塘鎮鎮南路。
■為紀念在熱水村樟木礤剿匪戰斗中犧牲的9名戰士,仙塘鎮于1956年9月確認埋葬犧牲戰士的墓地為烈士墓,1985年又修建了一座紀念碑。
核心提示
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東源縣仙塘鎮牢固樹立“抓黨建就是抓發展,抓發展必須抓黨建”的工作理念,堅持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深化拓展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有力抓手,通過“三抓三強”不斷扶持壯大集體經濟,筑牢鄉村振興的組織根基、人才保障和物質基礎。同時,該鎮充分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堅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以做大做強工業產業,提高都市經濟實力,帶動農業農村同步發展,落實了一批民生項目,讓老百姓真切感受到發展帶來的實惠,進而推動鄉村振興。
抓黨建強隊伍
筑牢鄉村振興組織基礎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和動力引擎。仙塘鎮黨委嚴格按照縣委實施基層黨建三年行動計劃的部署安排,堅持抓基層打基礎、抓黨建強隊伍,通過抓支部建強發展集體經濟的“紅色堡壘”、抓隊伍配強發展集體經濟的“紅色先鋒”、抓產業做強發展集體經濟的“紅色項目”的“三抓三強”舉措,不斷扶持壯大集體經濟,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該鎮黨委嚴格落實有關制度,強化村級黨組織對村級各類組織的領導,確保黨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目前,全鎮117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公章均由黨組織統一監管,13個經聯社負責人全部由村黨總支部書記擔任,78個經濟社負責人全部由黨員擔任。將集體經濟推進情況作為村黨組織書記“雙向述職”的重要內容,并納入村“兩委”干部績效考核。通過實施“頭雁工程”、村干部素質提升工程、“青藍工程”等,鼓勵支持20名村干部報讀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村干部大專學歷班,將7名種養殖能手、致富帶頭人、返鄉人才培養成黨員和村級后備力量,并公開招聘了21名大專以上學歷、懂經濟、會管理、能力強的年輕后備干部,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選強“領頭雁”、培育“生力軍”、注入“動力源”。
目前,全鎮17個村(社區)均已順利完成黨組織和村(社區)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黨組織書記全部依法當選村委會主任。13個村經濟聯合社全部完成社委會、民主監督理財小組換屆選舉,黨組織書記全部依法當選社長。新一屆村(社區)“兩委”干部共有115人(其中男性70人、女性45人),平均年齡39.8歲,比上一屆下降了13%;大學學歷10人,大專學歷48人,高中、中專學歷37人,高中以上學歷人數比上一屆增長20%。
有了堅強的組織“堡壘”和鎮、村黨員干部的示范帶動,仙塘鎮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鎮13個村完成了村人居環境整治規劃編制,建立了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網格化管理機制,“門前三包”責任牌全部上墻,實現農村環境衛生整體提質。美麗鄉村示范點建設成績突出,東方紅村、龍利村新農村示范村建設項目全部完工,總投資約2274萬元,紅光村、禾溪村已成功創建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家訓文化示范點建設、省特級文化站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獲得省級基層理論宣講示范點榮譽稱號,是全省唯一一個鎮級獲獎單位。
抓項目興產業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仙塘作為東源縣城所在地,既要搞工業發展和項目建設,提高都市經濟實力,又要兼顧農業農村同步發展,建設美麗鄉村。為此,該鎮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堅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在做大做強工業經濟的同時,想方設法盤活空置老舊房屋等資源,吸引人才、資本參與產業振興發展。
“十三五”時期,該鎮共投入鎮工業園建設資金6000多萬元,補齊園區道路基礎設施短板,提升了“雙區”產業轉移承載力。引進萬峰石材、力升樹燈總部、萬綠通達、河源嘉誠汽貿、偉寶實業等20多家企業落戶工業園,園區企業增長至58家,其中規上企業達29家。創新“黨建+征地”模式,保質保量完成了鹽東物流園、廣師大河源校區、東源縣醫共體總醫院(縣人民醫院新院)、市國防教育基地、贛深高鐵等20多個大項目的征地任務,過去5年累計完成征地超過600萬平方米,在全縣打出項目征地“仙塘品牌”,跑出項目征地“仙塘速度”,為東源縣南部都市經濟區建設打通發展空間。今年,結合東源縣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推進項目建設百日攻堅活動,該鎮重點推進東源縣第四小學、九里灣九年制公立學校、學府大橋、東江公園等市、縣重點民生項目征地工作,同時還投入資金建設仙塘鎮公立幼兒園、仙塘中心學生宿舍樓、自來水管網升級改造等民生項目,不斷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
去年,該鎮堅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經濟發展快速回穩向好: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68.71億元,比2015年增長36.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48億元,比2015年增長162%;完成稅收7.03億元,比2015年增長130%;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8018.6元,比2015年增長64%。
在促進農業產業發展方面,該鎮著力優化農業產業體系,主動對接“雙區”大市場,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綠色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業,大力發展藍莓、葡萄、龍腦樟等特色產業,擦亮仙人塘生態園、藍莓生態農業基地等品牌,支持熱水田園綜合體開發,建立集創意農業、農耕體驗、旅游觀光等于一體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體系,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該鎮以藍莓、葡萄、龍腦樟種植為特色等現代化生態農業初具規模,種植總規模超過3000畝;現代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體系搭建成型,仙人塘葡萄生態園采摘游、觀塘公園賞花游、觀塘民宿集群居家游、南園古村文化游等成為全市旅游“網紅地”“打卡點”,累計接待游客超過45萬人次。
抓民生辦實事
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仙塘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十三五”時期,該鎮累計投入近1億元,相繼完成仙塘鎮中心小學生活樓、河東片飲水安全改造工程、圩鎮道路升級改造工程、一中心五公園新改建工程等一系列民生項目建設任務,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鎮人民。建成仙塘鎮中心小學力升綜合樓、觀塘小學新校園,新增學位1000多個;有效落實獎教獎學機制,堅持開展教師節慰問活動,5年來發放獎教獎學和慰問資金超過200萬元。完成仙塘衛生院擴建工程,加大對衛生院醫療設施投入,使仙塘衛生院成功創建為國家“群眾滿意鎮衛生院”,全面完善村級衛生站規范化建設,進一步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進一步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5年來發放各類生活困難補貼、補助金累計5000多萬元。
居住環境明顯改善。該鎮以東源創建全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縣為契機,以助力東源創文為動力,鞏固全國文明鎮成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持續開展全國衛生鎮創建活動,全面提升圩鎮鎮容鎮貌,打造“干凈整潔平安有序”的美麗圩鎮。
接下來,該鎮將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堅持把黨史學習教育同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同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同全面服務濱江新城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一方面,推進東源縣南部組團項目建設百日攻堅,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將“黨建+征地”模式提檔升級,保障項目建設用地。同時,要加快新型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項目建設進度,確保今年的“十大民生實事”工程建設任務如期完成。另一方面,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黨員先行活動,全面落實“門前三包”制度,把黨員干部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激發出來的工作熱情和進取精神轉化為攻堅克難、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以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業績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仙塘鎮簡介】
仙塘鎮總面積173平方公里,有13個村,4個社區居委會,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登記人口14.43萬人,常住人口約13.19萬人,戶籍人口3.82萬人。鎮在冊工業企業 57家,其中規上企業28家。
仙塘鎮是東源縣行政辦公駐地,距河源市區不到12公里,是東源縣的政治、文化與經濟的核心區。東江和205國道、粵贛高速公路、河梅高速公路、廣梅汕鐵路、京九鐵路等交通網貫穿仙塘全境,水陸交通便利。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使得仙塘成為全縣交通網絡的中樞和粵東北重要的交通樞紐。
仙塘鎮黨委下轄70個黨組織(14個黨總支,56個黨支部),有黨員1291人。
【紅色檔案】
仙塘鎮熱水村樟木礤有大人嶺戰斗部隊宿營地舊址。在解放初期,省軍分區派出第七團,聯合原河源縣委成立的河源武裝大隊共160多人,在樟木礤開展剿匪工作。部隊在徹底殲滅當地土匪取得戰斗勝利的同時,不幸犧牲了9名戰士(8男1女)。戰斗結束后,當地村民含淚掩埋了他們的遺體,并一直堅持每年掃墓至今。為紀念在熱水村樟木礤剿匪戰斗中犧牲的9名戰士,1956年9月仙塘鎮政府確認埋葬犧牲戰士的墓地為烈士墓。1985年,鎮政府又為烈士建立了一座紀念碑。
【歷史文化】
仙塘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鎮內有一批保存完好的客家古建筑群,如潘氏“參軍第”“大夫第”等,《香港的早晨》電視劇曾在仙塘潘氏古圍屋取景;被稱為“南園第一村”的潘氏官宦府第是典型的客家圍龍屋建筑群,面積達8萬多平方米。建于清朝道光元年(1824年)的柳溪書院,是潘氏家族傳承其“忠孝傳家 詩書啟后”家訓而建造的,柳溪書院的“開筆禮”仍在傳承延續。
■統籌:李成東 朱映真 張小龍 黃仲明
■組稿:本報記者 田清秀 李成東 特約記者 李遠來 藍天明 通訊員 邱惟
■攝影:本報記者 黃贊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