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半江鎮“五不”工作法強化流動黨員管理夯實鄉村振興根基
黨建賦能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生態環境優美的半江鎮,正在全力打造體育運動休閑小鎮。
■4月11日,半江鎮半江村黨總支在市區舉行流動黨員學習會,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動員該村流動黨員為家鄉振興發展貢獻力量。
■半江鎮新建的躉船碼頭
■4月9日,半江鎮與東源縣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聯合舉辦以“發現半江”為主題的聚焦運動休閑小鎮攝影大賽,推介半江優美的生態環境。 黃贊福 攝
■位于半江鎮橫輋村的圍埂,是中共新連河龍邊區委員會舊址。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做好“三農”工作,實現鄉村振興,黨的領導是至關重要的“火車頭”。近年來,東源縣半江鎮黨委深入貫徹落實縣“東強西優南擴北實”發展戰略,牢牢把握西部生態旅游組團發展機遇,圍繞打造“體育運動休閑小鎮”總體目標,統籌推進“生態保護、鄉村振興”兩大核心任務,突出黨建引領,在縣委組織部的指導和支持下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新思路與新路徑,成功走出了一條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五不”工作法之路,為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筑牢鄉村振興組織基礎,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主力軍、排頭兵、突擊隊作用注入了強勁動能和源頭活水,確保中心工作推進到哪里黨的建設就深入到哪里,通過黨建賦能有力推動了鄉村全面振興。
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今年以來,半江鎮黨委按照縣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推進項目建設百日攻堅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動員會的部署要求,圍繞目標,接續奮斗,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載體,堅持以學促干、以干檢驗學習成效成色,在全鎮掀起了“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行動熱潮,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新征程,開創美麗幸福半江建設新局面。
筑牢基層黨組織堡壘
夯實鄉村振興根基
今年換屆新當選半江鎮西溪村黨支部副書記的肖力祥, 2012年入黨,大專學歷,在廣州、深圳等地打拼多年,當選為西溪村黨支部副書記之前,他在巴伐利亞莊園的喜來登酒店做管理,月薪1萬多元。他說,之所以回到家鄉,一是因為黨和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好;二是想為鄉親們做點實事,為家鄉建設出一份力。
外出黨員肖力祥回鄉任職服務家鄉,是半江鎮黨委實施“五不”工作法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筑牢基層黨組織堡壘,夯實鄉村振興根基的其中一個成功案例。
去年以來,半江鎮黨委將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和動力引擎,嚴格按照東源縣實施基層黨建三年行動計劃的部署安排,以實施“五不”工作法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為抓手,重點在黨的陣地建設、黨員教育培訓、黨員發展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深入實施“頭雁工程”“雛雁工程”,扎實推進村“兩委”換屆選舉,不斷筑牢基層黨組織堡壘,夯實鄉村振興根基。
今年初,全鎮9個村如期順利完成村“兩委”換屆,共選舉產生村“兩委”干部49名,新進人員14名;黨組織書記100%實現了“三個一肩挑”,其中35歲以下的書記2人、女性書記1人;通過換屆,村“兩委”干部實現了“三升一降”,婦女比例明顯提高,產生女性“兩委”成員11名,占村“兩委”成員總數的23%;學歷層次明顯提高,班子成員中高中及以上學歷44名,占90%,大專以上文化程度32名,占65.3%;班子成員平均年齡45歲,比上一屆年輕4歲,35歲及以下成員8名。一批政治堅定、工作務實、綜合素質高的年輕黨員進入了村“兩委”班子,提高了班子的整體素質和戰斗力。
去年以來,半江鎮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充分發揮了主力軍、排頭兵、突擊隊的作用,為全鎮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和項目建設大會戰作出重要貢獻。以項目建設大會戰為例,鎮黨委對每一個項目安排黨員領導和黨員中層干部組成突擊隊,擔任項目服務員,為項目提供一對一服務,為項目建設提供組織保障、要素保障、服務保障、安全保障。
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
助力美麗家鄉建設
4月11日上午9時30分,半江鎮半江村黨總支部在市區的半江鎮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服務中心召開黨員大會,會議的主題是如何在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建設中發揮好黨員的帶頭示范作用。半江村黨總支部書記鐘四才說,半江村有50名黨員,其中有13名黨員在市區工作,有了鎮委提供的陣地,方便了流動黨員參加“三會一課”,為半江村發展貢獻力量。
半江鎮現有黨員417名,其中流動黨員就有289人,占黨員總人數約70%,且主要集中在市區。為加強流動黨員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發揮好流動黨員助力鄉村振興的先鋒模范作用和先進性,半江鎮以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服務中心為依托,采取“五不”工作法不斷提高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和服務質量,走出一條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服務的新路子。
半江鎮黨委通過“四訪三找兩聯一冊”(“四訪”即網絡訪、上門訪、電話訪、信函訪;“三找”即黨員找組織、組織找黨員、黨員找黨員;“兩聯”即一名村黨支部黨員聯系三名流動黨員、一名鎮機關黨支部黨員聯系三名流動黨員;“一冊”是指建立流動黨員花名冊)對流動黨員組織關系進行集中排查,建立流動黨員信息花名冊,全面掌握流動黨員的基本情況,定期了解他們外出后的思想、學習、工作和生活情況,確保流動黨員“流動不流失”。建立了“流動黨員網上黨支部”“流動黨員臨時黨支部” “杰出鄉賢企業黨支部”和“流動黨員志愿者臨時黨支部”,讓流動黨員“離鄉不離黨”。依托這四個“部”,組織流動黨員收看收聽黨中央最新會議精神,開展“黨中央重大會議日”學習活動,并在微信群開設流動黨員“書記講堂”“理論大學堂”“二十分鐘微課堂”等,經常性組織流動黨員開展各種學習培訓活動,讓流動黨員“走讀不走樣”。通過發動流動黨員當好家鄉建設的“參謀員”、村“兩委”干部的“推薦員”、村內矛盾糾紛的“調解員”及致富帶富的“司令員”,讓流動黨員“散人不散心”。通過為流動黨員過“政治生日”活動,讓流動黨員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在流動黨員集中的市區開展流動黨員主題黨日活動,讓流動黨員過上正常的黨內政治生活;開展流動黨員節日慰問活動,為流動黨員送上“家”的關懷;開展流動黨員“家庭關愛日”活動,密切關注外出流動黨員家庭,使遠在他鄉的流動黨員感受到黨組織的關愛和溫暖,讓流動黨員“缺位不缺愛”。
通過不斷摸索創新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服務方法途徑,半江鎮流動黨員教育管理質量得到了提高,外出流動黨員均能積極支持并參與家鄉脫貧攻堅、人居環境整治、“三清三拆三整治”、鄉村振興等工作。
“四村聯創”示范帶動 打出鄉村振興組合拳
“甜蜜鄉村、心渡半江”“泊心港灣、茶香珠坑”“源頭小鎮 、漁獲橫輋”“紅色故園、牧歌西溪”,這是半江鎮實施半江、珠坑、橫輋、西溪“四村聯創”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定位。
鄉村振興,規劃先行。半江鎮堅持科學規劃,投入120多萬元統籌編制了半江村、珠坑村、橫輋村、西溪村美麗鄉村“四村聯創”規劃方案,深挖山、水、林、泉、瀑等資源,結合四村文化特色、農耕特色、風俗特色,突出“甜蜜文化、茶香文化、漁村文化、紅色文化”四大主題,按照“一心一軸五區多節點”的總體規劃,努力構建“一廊兩翼四片多業態”發展格局,積極探索獨具特色的休閑旅游新模式,傳承賡續聯創四村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推動錯位發展、融合發展、協同發展,打出了一套鄉村振興組合拳。
去年以來,該鎮投資2500多萬元,統籌安排了8個項目推動圩鎮建設,完成了省道341線圩鎮段改造、圩鎮巷道升級改造、新村民小組道路整治提升、鎮衛生院后山環境綜合整治,躉船碼頭建成投入使用,圩鎮房屋外立面改造正在實施,森林體育公園一期項目開工建設,圩鎮綠化、美化、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為分步實施“四村聯創”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今年以來,半江鎮結合黨史學習教育,以西溪村為重點持續推進“四村聯創”,補齊村容村貌、基礎設施、“四小園”建設、水環境治理等方面的短板和弱項,示范帶動各村全面提升村莊人居環境水平,確保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開好局;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機制,推進源頭分類減量、資源化處理利用,完善適合半江實際的環衛保潔機制;深入推進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扎實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美麗庭院示范創建活動;實施村莊道路、農村供水安全、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鄉村物流建設、農村住房質量提升等建設行動,改善鄉村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增加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半江鎮簡介】
半江鎮位于東源縣西北部新豐江水庫上游,地處東源、連平和韶關新豐三縣交界處,屬新豐江庫區鎮,轄區總面積253.2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39.15平方公里。森林資源和水資源豐富,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第一綠洲”。礦產資源主要有鐵、錫、鎢、稀土等。
因舊時從新豐縣順著新豐江水路到河源城,船到半江正好是一半的水程,半江由此得名。2020年,全鎮下轄9個行政村,轄區內戶籍總數2213戶,總人口9981人。全鎮有黨總支1個、黨支部12個、黨員417人。
【紅色檔案】
半江鎮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在粵贛湘邊九連山區開辟的革命根據地之一。位于橫輋村的圍埂,集中共新連河龍邊區委員會舊址、廣東江北人民自衛總隊東南區指揮所舊址、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第二團成立舊址、“半江反圍剿”指揮部舊址、新豐黨史著名的“半江整風”運動遺址于一身,承載著黨和人民早期在半江英勇奮斗的光輝歷史。
【歷史文化】
趙廷客墓,位于半江鎮大平輋。趙廷客因子師質貴被加封為中憲大夫[趙廷客,正史無考,皇帝念其教子有方,封其為中憲大夫(正四品)以示褒揚]。趙師質歷任知縣、通判、同知,室至袁州知府。其孫子趙希俊,官至桃源知縣;趙希璜是清朝中葉成就杰出的詩人、畫家、學者和金石家,曾充四庫謄錄,有“嶺南四大才子”之譽,深得紀昀、洪亮吉和徐世昌等推崇,先后知延川、略陽、平利、永壽、夏邑等縣。《清史稿》評之曰“希璜工詩”。希璜、潘有為、馮敏昌、張錦芳四人被稱為清代“嶺南四大才子”。
■策劃: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朱映真
■組稿:本報記者 田清秀 李成東 特約記者 李遠來 藍天明
通訊員 藍巧武 吳楚生
■攝影(除署名外):本報記者 楊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