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東源縣

東源,何以紅

2021-05-19 11:06:53 來源:河源日報

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1918年的春天,阮嘯仙從下屯村出發,“以天下為己任”,開啟了革命生涯。

編者按

河源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東源,這個原河源縣的主體區域,有著氣壯山河的英雄歲月,有著熠熠生輝的紅色篇章。根據市委宣傳部“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百年征程 紅動河源”大型采訪活動的部署,東源策劃了以“追尋紅色足跡、講好紅色故事、賡續紅色精神”為主題的紅色文化之旅采風活動,邀請省、市作家協會會員分赴30多個在地方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影響、重要意義的紅色遺址、舊址或故居開展采風,進一步挖掘、盤活紅色歷史文化,講好紅色東源故事,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精神,匯聚起構建“一核一副三重四組團”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和加快建設經濟強縣的磅礴力量。此舉也是東源將黨史學習教育與弘揚紅色文化、打造紅色精品旅游線路相結合,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走心、更富有成效成色的創新實踐與亮點動作。本報從今天起推出“百年征程 紅動河源——東源縣紅色文化之旅”系列,敬請關注。

東源,是一方鐫刻著紅色記憶的土地。

從百年前下屯村走出覺醒者播火者,到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從曲龍村老祠堂星火初照,到河源大地人民政權燎原;從東征軍點燃東江烽火,漫卷到“五戰五捷”河源全境解放。東源,這個原河源縣的主體區域,有著氣壯山河的英雄歲月,有著熠熠生輝的紅色篇章。

【紅色足跡】

東江河畔,義合鎮下屯村。青山綠水環繞中,一棟始建于清代的客家民居。阮嘯仙,在這里度過了“黃卷青燈,茹苦食淡”的下屯時光。

1918年的春天,20歲的阮嘯仙從下屯出發,“以天下為已任”,入讀廣州甲種工業學校,接受并傳播馬克思主義,由此開啟革命生涯,留下了河源第一行紅色足跡。

在阮嘯仙38年的人生歷程中,有著耀眼的紅色標簽: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黨員之一,廣東青年運動的先驅、大革命時期著名的農民運動領袖、第一任中央審計委員會主任、人民審計制度的創建者和奠基人等。

阮嘯仙,也是東源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畫卷的起筆者。

阮志中、劉寶珊、陳少輝等3名河源人,參加過第三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1926年8月,他們被阮嘯仙派到河源,先后在回龍、古蕉、甘蕉等鄉建立6個鄉農民協會、4個農民協會籌備會。

一年前的5月,康禾曲龍村來了兩個紫金青年:紫金縣農民運動領導人鐘子懷,后來成為紫金四·二六武裝暴動總指揮的劉琴西。

與劉琴西、鐘子懷結識的,是曲龍村進步農民賴民。當年冬,河源縣第一個農民組織——曲龍農民協會建立。

經過一批農運骨干的策劃發動,河源農民運動蓬勃發展,康禾、回龍等地先后成立24個鄉農會,會員2400多人。

此后3年時間里,劉琴西等人在康禾一帶開展革命活動,先后吸收賴民、劉瑞廷入黨,成立河源第一個中共黨組織。

有了共產黨領導和組織,東源兒女在血雨腥風的革命年代,開展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用鮮血與生命凝成走向勝利的坦途。

河源革命烈士陵園。燙金的“革命烈士之墓”特別閃亮,碑上刻記著362名原河源縣革命先烈的芳名。其中,屬于東源的有240多名,包括阮嘯仙、高恬波、賴民等知名共產黨人。

九連蒼蒼,東江泱泱。河西(船塘)、上莞、漳溪、仙塘、曾田、駱湖、儒步、康禾、黃村等地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園),見證著先烈的英魂矗立在歷史的天空中。

東源大地,葉劍英等革命家在這里播撒火種,古大存、朱炎率工農紅軍在這里浴血奮戰,藍璇均、梁威林、尹林平、鄭群等一大批革命者在這里唱響英雄贊歌。

這是一組璀璨的數字,連綴起一個個前仆后繼、讓人動容的革命身影,無論時光變遷,他們始終閃耀,被人景仰。

1948年11月,時任粵贛邊支隊政治部主任的黃中強在《鋼鐵連之歌》唱道:“氣壯山河動,鮮血寫詩篇。”

這首禮贊九連地區英雄的歌,也是東源兒女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生動寫照。

【星火燎原】

1945年正月,黃村文秀塘。

中共后東特委會議召開。

這時已處于抗日戰爭后期,恢復地方黨組織和開展武裝斗爭迫在眉睫,而宣傳革命、發動群眾是首要任務。

會議決定出版《星火報》。

順著歷史的軌跡,東源革命最初的星火,要追尋到毗鄰黃村的康禾。

曲龍村,一座老屋,當地人稱之為楊氏祠堂。

1927年冬,河源縣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曲龍黨支部誕生,點燃了共產黨領導下河源革命的星火。

從此,河源開始建立黨領導的革命團體和軍事組織。

1929年至1932年,康禾及周邊地區成為紅色游擊區,同時也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鎮壓。至1934年初,紫河特區黨組織、武裝力量大部分被破壞。

但紅色火苗依然頑強地燃燒著。1939年8月,中共河源縣委建立。這是土地革命戰爭失敗后,宣告河源重新建立和發展黨組織。

此后的1939年至1941年,河源各級黨組織紛紛成立,抗日救亡運動風起云涌。

隨著1943年12月2日東江縱隊的成立,河源的抗日武裝力量亦不斷壯大,黃沙抗日自衛隊、河源人民抗日武裝大隊、古嶺抗日游擊大隊、東江人民武裝抗日總隊等相繼組建。

1946年5月,東江縱隊奉命北撤。第三支隊留下58位指戰員,組成連和人民自衛大隊,開展隱蔽斗爭。

冬去,春來。1947年3月,葉潭儒步,中共九連工委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開啟全面恢復黨組織、組織武裝隊伍工作。

至1947年底,黃村等10余鄉鎮相繼解放。

1948年6月,船塘白竹坑。河源共產黨組織在這里迎來了壯大的重大節點——中共九連工委擴大會議召開。會后,中共九連工委改組成立為中共九連地委,為九連地區的戰局全面扭轉、根據地的鞏固發展奠定基礎。

東源上莞鎮,黃龍崗六角樓。同年8月1日,九連地委和部隊領導機關由九連山腹地轉移到上莞。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同時宣告成立,這是九連地區人民武裝隊伍發展壯大、跨入人民解放軍戰斗行列的重要標志。

碧桃繡東江,赤日照嶺南。九連地委及其領導下的粵贛邊支隊,吹響了解放河源的號角。

1948年12月7日,河源紅色歷史上閃亮的一頁,在歡呼聲、禮炮聲、鑼鼓聲中,河源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949年6月11日,河源縣人民政府遷至藍口。9月23日,進駐河源城。

昔日星火終燎原。

人民江山的紅旗在河源高高飄揚。

【烽火漫卷】

1925年10月1日,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22日,左路第三縱隊與敵軍激戰一天后,占領河源城。

河源的革命烽火迅速燃起。

東征,是河源工農運動發展的加速器。從1925年冬至1926年9月,河源縣農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很快組織起來,形成武裝力量。

1929年11月,藍黃區委所轄的康禾、藍口、黃田、義合等地,均成立了農民赤衛隊,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夏收秋收斗爭,在山區開展游擊戰爭。其間還成功掩護古大存及紅軍轉移。

隨著國民黨軍在紫河邊大肆“圍剿”,至1934年初,根據地完全陷落,革命陷入低潮。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抗日烽火燃燒到東江流域。

河源黨組織和武裝力量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并有力回擊國民黨的襲擊。

隨著抗戰的勝利,國民黨廣東當局將東江區域當作軍事進攻的重點,投入重兵。1945年10月下旬,東江縱隊第三支隊從惠陽出發,經歷燈塔、大湖等多次戰斗,沖破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勝利完成戰略轉移,挺進九連山。

這時,東江縱隊東進部隊為開辟新區,溯東江而上。一路上在黃村、葉潭、藍口等地,多次與國民黨武裝激戰。

東江縱隊于1946年6月北撤后,國民黨反動派大規模“清鄉”“掃蕩”,革命再次迎來至暗時刻。留在九連地區和河東的武裝小分隊,以密林作掩護,與敵人展開“麻雀戰”,保存革命力量。

反擊國民黨第一期“清剿”以來,集中優勢兵力、主動打擊敵人的第一槍,于1948年6月底在連平縣大湖大田村響起。連和桂林大隊用2個小時,全殲連平縣警中隊一分隊。

自此,九連地區武裝部隊反擊“清剿”不斷取得新的戰果,軍事行動重點也轉移到東江沿線,開創新的戰機。

1948年10月底開始,粵贛邊支隊在兩個多月內,取得白馬伏擊戰、大湖戰斗、鶴塘伏擊戰、大坪阻擊戰、大人嶺攻堅戰“五戰五捷”,從根本上扭轉了九連地區戰局,在軍事上轉守為攻。

據記載,解放戰爭時期,九連地區人民武裝隊伍與國民黨部隊進行了大小戰斗414次。

隨著全國解放戰爭的發展,1949年1月,粵贛邊支隊改編為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9月12日,粵贛湘邊縱隊北線主力部隊在回龍殲擊河源縣警一個中隊及地方反動武裝力量后,直逼河源縣城。18日,在木京痛擊駐守河源城的國民黨一九六師的外圍駐點,該師連夜撤出城,向南逃遁。19日清晨,北線主力部隊迎著初升的太陽,進入河源城。至此,九連地區獲得全面解放。

漫卷河源大地的烽火,自此消散。

飄揚東江兩岸的旗幟,永遠奪目。

【結束語】

弦歌未止,薪火永傳。

中國共產黨領導東源人民浴血奮戰的歷史,是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東源黨組織帶領人民創立革命業績的榮光,是一股激勵人心的精神力量。

東源兒女為革命前仆后繼英勇獻身的魂魄,是一份熱血澆筑的精神圖譜。

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東源重溫先輩的紅色征程,賡續革命的精神血脈,凝聚前行的奮進偉力,大力實施“東強西優南擴北實”發展戰略、構建“一核一副三重四組團”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經濟強縣,把革命先輩光耀人間的歷史繼續光耀下去,努力創造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

注:主要參考資料《中國共產黨河源縣地方史》(1919.5—1949.10)。

■策劃:李成東 李遠來 朱映真 歐志科 張小龍 ■撰稿:胡劍廷 ■攝影:楊堅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