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東源縣

“東團”船塘播火記

——深深刻印在老圍的一段歷史記憶

2021-05-31 09:04:16 來源:河源日報

■船塘鎮老圍村的歐陽氏“紅色祠堂”,曾是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的居住地和重要活動地點。

■東源縣船塘鎮老圍村航拍圖

村莊有村莊的記憶,老圍村也是如此。和周邊的村莊一樣,對歷史的記憶,它們有共同的,也有獨有、僅僅屬于老圍自己的。

曾經的一場洪水,就讓老圍刻骨銘心。那是一個雨夜,老圍的村民都在各自圍屋的家中安睡。沒想到,洪水突然來臨,穿村而過的那條不起眼的小河,由于阻塞,河水突然暴漲,漫過河岸,灌滿田野,又涌向圍屋,一時之間,整個村莊都被洪水淹沒了。雖然洪水最終退去,但老圍村卻受到重創,一片狼藉之中,墻倒屋塌,竟再也見不到一座完好無損的圍屋。這沉重的記憶,至今還留在“老圍保衛戰”紀念雕像后的房屋下,也還保留在離此不遠的歐陽氏祠堂的高墻上。

洪水給老圍留下了痛苦,但老圍的記憶卻不僅僅只有這些。足以令老圍自豪的,還有關于“東團”的歷史記憶,因為這里是“東團”在河源縣的主要活動基地,那句“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歌,回聲依然還留在保存至今的歐氏祠堂里。

“東團”抵達老圍的時候,是1939年的夏天。那一年,我國的全面抗戰已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但是在華南,戰爭形勢依然十分緊張,日軍于1938年10月12日在大亞灣登陸,21日占領廣州并將戰線推至惠州、博羅一線。后來日軍雖然退出了惠、博,但卻盤踞在東莞、石龍、增城一帶不去,惠博邊界仍不時被騷擾,河源、紫金、龍川等地,不時受到敵機的轟炸,東江籠罩在戰爭的陰云中,戰爭就在人們的身邊。時局危艱,于是“東團”應時而生。

“東團”的全稱,名為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它是僑居南洋各地的惠屬僑胞為支持國內抗戰而成立的蜚聲海內外的抗戰團體。那年的1月,在惠州的淡水,“東團”的牌子正式掛了出來,他們對社會、公眾公開宣布,“動員東江群眾協助軍隊及人民武裝的抗戰,并拯救傷兵難民及輔導民眾組織各種救亡團體。”僅僅3個多月后,“東團”就來到了老圍。他們屬于“東團”第五分團,是“東團”先后成立的7個分團之一。來老圍之前,第五分團33人在團長朱公拔的率領下,進駐河源縣城江家祠,后遷至太平街1號,與先期抵達河源的“廣東抗日先鋒隊東江區隊”一起,在縣城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宣傳“團結抗日,一致對外”的抗日主張。隨后不久,第五分團兵分三路,分別開往船塘、黃村和泥金。

葉茂、黃鳳珍、張育民、梁秋云、黃文等“東團”成員,就這樣留在了老圍。他們都在老圍煥文小學任教,一邊教書,一邊以煥文小學為據點,在河西一帶廣泛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船塘是河西重鎮,的確是“東團”理想的活動基地。船塘地處河源西北部山區,與連平、和平、龍川三縣相鄰,不僅是河源西部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也是那一帶地區相鄰各縣邊境的物資集散地,民眾往來頻繁、經貿交流興旺,信息傳播快速、廣泛。“東團”選擇船塘作為主要活動基地,對在整個河西及相鄰各縣邊境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而老圍村,就在船塘圩鎮邊上,遠不過二三里。老圍人熱情地歡迎了“東團”成員的到來,在船塘本地有很高聲望的開明人士、時任國民黨船塘區分部書記歐陽超廷的支持下,他們將“東團”成員安頓在文公景堂中,葉茂住在左邊的房間里,而黃鳳珍、李奎則住在右邊的房間中。老圍進步青年歐陽潭更是“一有空就與東團成員‘混’在一起。”

老圍是個典型的小盆地,環山圍繞中,方圓就二三里地。就是這個小小的盆地,卻居住著500多戶人家,人口2000有余。這些人家,大多姓歐陽,所以歐陽氏祠堂大門的一邊寫著“吉水流香”。老圍是歐陽氏的聚居地,歐陽氏祠堂理所當然就成了聚會、議事的地方。“東團”成員到來以后,歐陽氏祠堂也成了他們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最好的舞臺。當年只有23歲的歐陽潭,常常幫助葉茂、黃鳳珍布置表演舞臺,配合“東團”人開展各種宣傳活動。

最開始的時候,老圍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時常聚集在歐陽氏祠堂中,興致勃勃地看“東團”第五分團流動劇團的演出。劇團準備的節目很豐富,有街頭劇、有抗日歌曲,街頭劇有《林中口哨》《張家店》等,最著名的則是《放下你的鞭子》;歌曲里有讓人熱血僨張的《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還有激動人心的《黃河大合唱》《延安頌》等。

除了在老圍演出,流動劇團還深入附近的村莊、圩鎮巡回演出。“東團”成員通過演出,激勵群眾不忘國恥,堅決抗戰。“東團”所到之處,不僅有演出、唱歌表演,還會張貼標語,出墻報,印發傳單。他們還以各地的學校為陣地,組織青年學生開會、聯歡、座談,教育學生抗日救國,“國家有難,匹夫有責”。

然而,“東團”大張旗鼓地宣傳活動,卻引起了國民黨東江當局的恐懼和不滿。受國民黨東江當局的限制,“東團”不得不將“分團”改為“隊”,并縮減人員。第五分團改稱河源隊,總人數減至15人,在老圍的“東團”人員也不斷減少,到1940年二三月間,只剩下葉茂、黃鳳珍和梁秋云3人。盡管受到種種限制,但未撤離的“東團”成員堅持開展抗日救亡宣傳,不變“輔導民眾組織各種救亡團體”的初衷。沒有足夠的人手組織演出的時候,他們就開辦夜校。

民眾夜校首先在老圍村辦了起來,接著,星火燎原般又在新寨、畬寮、流石、白水塘、流洞、李田等地陸續開辦。一時之間,民眾夜校辦得風生水起,遍布船塘、三河各村。夜校使用的課本,有20多篇文章,它既是識字課本,也是政治讀本。那時候老圍的農民,幾乎沒有識文斷字的,他們想學到一些文化知識,也想知道一些事情,所以十分樂意上夜校。也正是在夜校里,他們才知道:“人,你是人,我是人,大家學習做好人。”他們也才清楚:“男人,女人,男女要平等,一起向前進。”

“東團”在船塘播火,他們播下的不只是抗日救亡的火種,也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的火種。從一開始,“東團”中就建有中共支部。第五分團來到河源后,適逢以尹林平為書記的中共東江特委成立,根據東江特委的指示,在“抗先”支部和“東團”支部的基礎上,聯合成立了黨支部,支部書記為“抗先”的李果。后來留在老圍的葉茂、黃鳳珍、張育民,均是中共黨員。

在老圍,“東團”一邊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工作,一邊積極開展建黨工作。那個“一有空就與東團成員在一起”老圍進步青年歐陽潭,便是“東團”在船塘地區培養和發展的第一個黨員。1939年夏天,經“東團”成員張育民介紹,歐陽潭舉起右手莊嚴宣誓,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后,“東團”又吸收青年歐陽景南、歐陽梅、歐陽培、歐陽景初、歐陽其昌以及陳錦云、歐陽月英、歐陽汝等女青年加入黨組織,首先在老圍建立了黨小組。差不多同時,在龍川一中、老隆師范讀書于1939年初入黨的歐陽濤、歐陽忠回到了船塘,相繼發展了歐陽梧、歐陽年、歐陽璞入黨,并由上級黨組織將他們的關系轉到了“東團”。

“東團”的播火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船塘地區中共的第一個支部誕生。1939年10月,隸屬中共龍川中心縣委的船塘支部正式成立,支部書記葉茂,委員張育民、黃鳳珍、歐陽潭,下轄老圍、赤嶺、新寨 、畬寮等黨小組。黨支部的成立,進一步推動了黨員發展工作,在隨后的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支部和黨小組先后發展黨員30余名,分布于船塘和連平、和平等周邊地區,河西黨的力量獲得進一步的壯大。

黨組織的發展,也為“東團”開展抗日救亡群眾活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從1940年初開始,在黨員的串聯、發動下,群眾工作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一批批特色鮮明的群眾團體紛紛建立了起來。在船塘、三河農村,以青年農民為主,村村建起了“抗日兄弟會”;以婦女為主,村村建立了“抗日姐妹會”或“抗日觀音會”;以老人為主,一些村建起了“抗日老人會”;以兒童為主,一些村建立了“抗日兒童團”。這些群眾組織,利用農閑時間,經常在晚上時聚在一起,談家常,談生產,還談形勢,這樣隨意聊天,作用不可低估,它不僅加強了相互的聯系,也增進了團結。“兄弟會”和“姐妹會”里的那些年輕力壯的男女,還利用空閑時間,上山開荒、種地。也是從1940年間,老圍、新寨以黨員為骨干,吸收農民中的積極分子,建立起了“幫耕隊”,幫耕的對象,一是因參加政治活動而影響了生產的黨員家庭,一是某些困難農戶,或者相互幫助,共渡難關。

1940年6月,由于國民黨廣東當局勒令“東團”停止活動,“東團”只得發表告社會人士書,宣布解散“東團”,活動在河源各地的“東團”成員也不得不撤離河源。就在那一段時間,張其初從龍川來到船塘,接手了葉茂的工作。

“東團”雖然被迫解散,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然而“東團”在船塘播下的革命火種,卻已經開始燎原:1940年3月,中共船塘支部改建為中心支部;1940年5月,船塘中心支部改建為船塘區委;1941年8月,后東特委在船塘建立了河西縣委……(備注:撰寫此稿時參考了《中國共產黨河源縣地方史》《河源黨史資料匯編》《東源黨史資料匯編》《紅色火種》和《紅色船塘》等書的相關文章。)

■策劃:李成東 李遠來 朱映真 歐志科 張小龍 ■撰寫:羅仁忠 ■攝影:楊堅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