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東源縣

從書中尋找革命的真理

——追記黃村地區青年讀書會

2021-06-07 09:35:32 來源:河源日報

■紅色黃村,如今是綠水青山環繞的美麗小鎮。1937年1月1日,20多人集中在黃村鎮的藍江中心學校,宣布成立黃村地區青年讀書會(簡稱“讀書會”)。讀書會的大多數愛國青年在多年之后,都成了活躍在黃村地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骨干分子和革命戰士。楊堅 攝

1936年放寒假的時候,張余元的哥哥從廣州回來了。

他帶了一些行李,回到黃村鎮鄔洞的家中。他把帶回來的東西從行李箱中一件件拿出來,有衣物、洗漱用品,還有一些書刊。那些書籍里,有《救亡日報》《生活周刊》《新生》《大眾哲學》等書刊。

空閑下來后,張余元的哥哥便坐下來和兩個弟弟聊天。這個哥哥見多識廣,那時他在燕塘上軍校,讀的是黃埔軍校燕塘分校。張余元和他的另一個兄弟張挺生便坐在哥哥旁邊,認真聽著。

1936年是一個不平靜的年份。前一年,日本人想通過“秦土協定”控制察哈爾省,企圖建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以及蒙古軍政府,進一步分裂中國。國民政府在此壓迫之下,準備設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因此,國民黨一再的妥協行為,徹底激怒了全國人民,學生們憤怒了,知識分子們憤怒了,國民黨中的有識之士也憤怒了。1935年12月9日憤怒的北平大、中學生數千人走上街頭,舉行抗日救國示威大游行,學生們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漢奸賣國賊!”的口號,反對華北自治,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游行遭到了國民黨當局的鎮壓,當場有數十人被捕,游行示威隊伍因此被沖散了。但學生們沒有屈服,隨后幾天,又多次舉行游行示威活動。全國各地的大、中學生都支持北平的學生,天津、上海、南京、武漢等20多個城市的愛國學生舉行請愿集會、示威游行,或發表宣言、通電,聲援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也于1936年8月1日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號召全國軍民團結抗日救國。

張余元的哥哥告訴兩個弟弟,廣州的大、中學生也組織了示威游行。他們的軍校也受到了影響,學校將大門緊緊關閉了起來,不讓學生上街去。張余元的哥哥還說,學生要多讀書,要關心時事,懂得團結起來抗日救國的道理。張余元的哥哥覺得應該成立一個讀書會,把黃村地區的青年團結起來,學習新知識,認識新形勢,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張余元、張挺生兩兄弟覺得哥哥說得很有道理,也很支持成立讀書會的想法,但他們畢竟身處偏遠的大山之中,不知道該做些什么,也不知道該怎么做。后來,三兄弟覺得,還是應該找一些人一起來做。于是,他們聯系了張華基、劉瑞廷、劉成章,成立讀書會的提議獲得了他們的支持。幾個人商量后,他們又分頭找了丘國章、歐陽源、李奇、程育良、張兆輝,總共聯絡到了20多人。這些人中,大多數是外出讀書放假回來的學生,也有一些在家務農的農村青年。

1937年1月1日,20多人集中在黃村鎮的藍江中心學校,宣布成立黃村地區青年讀書會(下稱讀書會)。經大家推舉,張華基、張挺生、張余元、劉瑞廷、劉成章成為讀書會的負責人。

最開始的時候,讀書會的學習資料不多,就是張余元哥哥帶回來的書刊。其中報紙、雜志有《讀書生活》《救亡日報》《生活周刊》《世界知識》等,書籍包括《共產黨宣言》《列寧主義》《政治經濟學》,還有鄒韜奮的《萍蹤絮語》、艾思奇的《讀書生活》、斯諾的《西行漫記》。學習的主要方法是,由張余元哥哥輔導,輪流閱讀資料,重要文章專人領讀、講解,聯系實際,邊讀邊議,相互交流心得。

黃村地處山區,交通、信息閉塞,進步書刊更是難找,學生們帶回來的進步書刊有限,僅過了一段時間,手頭的進步書刊都被大家輪流讀過了。后來,幾位在外讀書的學生每次假期返回黃村,都會帶回大批的進步書刊,如《新生》《社會科學二十講》《歷史唯物主義》《群眾運動》等,后來還買了一些文藝著作,如魯迅的《阿Q正傳》,巴金的《家》《春》《秋》,郭沫若、丁玲等左翼作家的著作,豐富了讀書會的讀物。會員閱讀的范圍也拓展到政治、經濟、哲學、社會科學和人物傳記等領域。

由于讀書會開展活動相當活躍,團結吸引了當地的一大批青年,他們紛紛要求參加讀書會,到1937年3月底,僅僅3個月時間,會員發展到90多人,包括黃中強、程光、李作新、鄒建、張惠民、李奇、張林、張迅、丘啟文、鐘周俊、黃榮壽、張其平、鄒祖儀、張其敬、程佩勇、程華、戴華、鐘子田等人。

張余元和張華基、張挺生、劉瑞廷、劉成章等讀書會的負責人,不僅負責讀書會日常的讀書活動,還不斷發展讀書會組織,在一些會員較多的地方,建立讀書會分會,人員相對少的,就建立讀書小組。讀書會分別在鄔洞、梅龍、歐村、七樹壩、萬和、寧山、葉潭、儒步、板倉、麥畬等村成立了讀書小組。1894年出生的劉瑞廷,那時已42歲,以教書為名,先后在柳城南壩、能溪嵩頭、藍溪祝崗、鄔洞等地建立了青年學會。

隨著讀書會會員的不斷增多,之前小范圍內個別輔導、輪流閱讀、專人講解等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會員們的需求。為此,為方便各讀書小組借閱、傳閱書籍報刊,讀書會還在黃村圩天佑堂藥材店開設書攤,由李奇負責管理,作為讀書會書籍報刊的中轉站,輪流借給各讀書小組閱讀和學習。

讀書會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張華基、張余元、劉瑞廷、劉成章等人,還分頭輪流到各讀書小組進行輔導。在學習輔導過程中,他們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邊學邊議,研究討論,交流閱讀心得和體會。這種開放式的讀書和學習方法,激發了大多數會員的求知欲望,他們如饑似渴,認真學習,特別對全國抗日救國斗爭形勢,對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和方針、政策特別關心,經常展開討論。很多會員通過學習《共產黨宣言》《列寧主義》《西行漫記》等著作,逐步樹立了共產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理想信念。通過閱讀《社會科學二十講》《歷史唯物主義》等著作,許多人更是初步掌握了唯物辯證法,學會了用辯證法的眼光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如何在實際工作中組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反對和孤立親日派有了相當高度的認識,從而找到了抗日救國的革命真理。

黃村青年讀書會的大多數愛國青年,在多年之后,都成為了活躍在黃村地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骨干分子和革命戰士,如黃中強、張華基、劉成章、劉瑞廷、張余元、李奇等人,后來都成為了中國共產黨黨員。 特別是1938年12月,以讀書會會員為骨干的黃村抗日先鋒隊成立之后,黃中強、張華基、丘國章、劉瑞廷、張余元、劉成章、歐陽源等同志先后分別擔任了抗先隊河源第九區和鄉隊領導職務,成為抗日先鋒隊的骨干。1940年9月,中共河源縣委員會正式成立,張華基、黃中強、丘國章、張余元分別擔任組織部長、宣傳部長、統戰部長和青年部長。1941年8月,黃中強接任中共河源縣委書記。

讀書會的絕大多數人不僅在戰爭年代為國家的解放、民族的獨立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解放后,許多人還在我們黨的各級部門擔任領導干部,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張華基、黃中強等同志還成長為我們黨的中級、高級領導干部。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當年黃村地區組織成立的青年讀書會,就是從讀書、讀進步書籍入手,以開啟青年人新思想、新觀念,從而教育和培養了一批青年人才,讓他們牢固地樹立了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懷抱著偉大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懷,最終讓他們走上了為國為民的康莊大道,與千千萬萬的中國青年一道,為最終完成國家的解放、民族的獨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與熱血。

(說明:本文材料來源于中共東源縣黨史研究室編的《紅色火種》一書中的《黃村地區青年讀書會》《抗日烽火的燃起活躍在黃村地區的抗日先鋒隊》《中共東江特委在黃村地區舉辦冬學、夏令營活動》《黨組織的重建與發展——中共河源縣委成立于麥畬》《中共河源縣委員會的建立及發展》等文章。)

■河源日報社 東源縣委宣傳部 聯合出品

■策劃:李成東 李遠來 朱映真 歐志科 張小龍 ■撰寫:羅志勇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