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讓黨史學習教育充滿“民生溫度”
“微實事”撬動百姓“大幸福”
■本報記者 李成東 通訊員 吳金鴻 黃仲明 特約記者 藍天明
東源3名涉及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的當事人因無法獲得有效賠償,生活陷入了困境。東源縣人民法院獲知情況后,以最快的速度為上述3名涉及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且符合司法救助條件、無法獲得有效賠償的困難當事人申請發放司法救助金3萬元,及時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彰顯了司法溫情。
這一案例只是東源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竭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黨史學習教育充滿“民生溫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走心的其中一個。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東源縣委堅持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最終落腳點,以“切口小、發力準、效果好”為標準,組織動員各級黨員干部深入基層一線,千方百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微實事”成效撬動百姓“大幸福”,努力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讓黨史學習教育充滿“民生溫度”。
“小攤位”擺出“大民生”
“一排白桌椅,兩頂紅帳篷,就組成一個小攤位,攤位前群眾排起了長龍,臉上寫滿了稱心滿意”,這是東源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最亮麗的風景線。
民生無小事。東源各級各單位黨員領導干部牽頭,提前制作服務清單,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結合單位的工作職能,配上最齊全的裝備,在各個鄉鎮公園和社區廣場巡回擺起小攤位,撐起簡易的為民服務的移動場所,教育系統的“送教下鄉”、司法系統的“普法宣傳”、人社系統的“人才招聘”、衛健系統的“兩癌篩查”、群團組織的“巾幗電商”……都以最便民惠民親民的方式,將“惠民活動”送到田間地頭,送入村民家中,讓每一個業務攤位,成為鄉村民生發展的基點,搭建起為民服務的橋梁和通道。
“微心愿”點亮“萬家燈”
“自己以為解決不了的事情,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遞出心愿,沒想到最后卻被大家爭相去實現”,越來越多的群眾寫來感謝信,表達了對“圓夢”的感激之情。像這樣的事例在東源黨史學習教育中不勝枚舉。
民有呼,我必應。東源制定逆境群體“微心愿”征集表,針對全縣逆境群體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列出“愿望單”,開通渠道,鼓勵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逆境群體的真切之愿進行認領,持續跟蹤群眾“微心愿”的實現情況,及時督促相關“領愿”單位進行報告反饋,并對“圓夢”的效果進行評估,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同時利用“東源發布”“東源融媒”等新媒體平臺,開辟“我為群眾辦實事”“我為黨旗添彩、我為黨徽增耀”等專欄,定期宣傳報道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開展逆境群體“微心愿”進展情況和感人事跡,營造共同關愛弱勢群體的良好氛圍。
“最前線”厘清“疑難疾”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東源始終堅持把服務群眾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結合推行的縣直領導干部“直聯”制度,建立縣四套班子主要負責同志“掛團”、縣四套班子黨員領導干部“掛鎮”、縣直單位領導干部“掛村”三級包片全覆蓋聯系服務體系,直插基層前線,分類梳理出“一冊一簿一賬一清單”和“村情民情”檔案,按圖索驥提供精準化服務,讓黨旗在基層最前線飄揚,讓黨徽在服務群眾最前沿閃耀。
據悉,全縣286名“直聯”干部結合掛點幫扶的鎮村,充分發揮“群眾服務員”“民情聯絡員”的作用,全面踐行一線工作法,通過談心交流、公開承諾踐諾、“一對一”結對幫扶等措施,努力解決群眾“就業、就學、衣食、住行”等難點問題,在黨史學習教育期間每人辦好 3 件以上的民生實事。要求對涉及群眾的民生問題,能夠解決的當場解決,短時間解決不了的,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及“分級負責、歸口管理”的原則限期解決,確保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截至目前,全縣“直聯”干部累計為群眾辦實事好事500多件,以實際行動體現黨史學習教育成效成色。
“抓整頓”力促“解民憂”
學百年黨史,鑄忠誠警魂。東源政法系統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圍繞筑牢政治忠誠這一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的首要任務,把“我為群眾辦實事”貫穿教育整頓全過程,全面提升為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打通政法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東源政法系統建立“小切口大變化”民生實事辦理制度,通過優化群眾辦事流程、提高窗口服務質量、簡化審批程序及手續、開辟特殊群體綠色通道等形式,形成規范化、智能化、公開化、輕便化的辦事機制,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群眾辦事成本;列出55項“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清單,積極開展法治宣傳、禁毒宣傳、司法服務“三進”、檢察官“五進五服務”、公安“送考下鄉”“護校安園”等活動,為群眾推出 “上門辦”“優先辦”“零跑動”等八項便民利民辦事措施,把政法服務系統地向社區、鄉村全面鋪開,提高在農村基層的覆蓋率和實施的精準率,及時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好評與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