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農耕(移民)文化博覽園開園迎客
發展鄉村旅游 建設美麗鄉村
■位于順天鎮黨演村的嶺南農耕(移民)文化博覽園。
■順天鎮黨演村一園九區規劃平面圖
燈塔盆地農高區(示范區)“打造生態河源主戰場、鄉村振興主引擎”系列報道八
近日,東源縣順天鎮黨演村村民發現,來村里的外地車多了起來,一撥撥的外地人進入村莊游玩。原來,游客們是被黨演村最近開園的嶺南農耕(移民)文化博覽園(下稱文博園)吸引來的。
這座位于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的文博園,是一座集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客家文化、古驛道文化、移民文化于一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園林,由黨演村三新經濟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黨演村希望通過這個農旅項目帶動當地鄉村旅游業興旺、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作出貢獻。
傳承農耕文化 振興家鄉發展
站在文博園大門前,抬頭望去,可以看見一塊字體秀逸、雕工精美的實木雕刻招牌,上面雕刻著的“嶺南農耕(移民)文化博覽園”特別醒目。這塊招牌是策劃師和設計師精挑細選而來的,它長6米、寬0.7米,整體給人以莊重質樸、古色古香的觀感,與牌樓整體協調一致,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兩邊對聯十分引人注目且具有當地的特色。“順天意古村綠水變銀河,得人和黨演青川換金山”,生動地詮釋了黨演村在實踐中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化為生動現實,也詮釋了在黨的領導下黨演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進主展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寬6.6米高2.3米的大型紅木精雕屏風,屏風雕刻的是伏羲、神農、黃帝、大禹、嫘祖中國農耕五祖。主展館的農耕文化實物展品收藏甚多,有古代達官貴人乘坐的豪華馬車,有古代尋常人家使用的獨輪車,有婚嫁抬接新娘用的雕花花轎、兒童木車,有古人生活用具及多種多樣、形式眾多的農具、工具、餐具等。
環顧主展館,還可以看到有許多的展板、原創的農耕題材的中國畫。展板內容通過生動活潑的畫面、簡練詼諧的語言,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中國農耕文化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近代社會的發展進程與文化特點。原創的農耕題材的中國畫則是作者深入生活,入駐黨演寫生采風、客居黨演四月之久、用心用情描繪出來的農耕歷史畫卷,藝術再現了古代的農耕場景與文化。
整個文博園主要由傳統農耕文化歷史與演化展示區、傳統農耕文化圖畫(原創)場景展示區、傳統農耕文化的參與和體驗區、傳統作坊文化一條街、河源傳統飲食文化商業街和農副產品展示交易區等八大部分組成。
“成立文博園的目的是弘揚和傳承農耕文化,也希望通過文博園這個產業項目,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振興家鄉。”文博園建設項目的發起人、總策劃、黨演村三新經濟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下稱黨演三新經濟合作社)社長朱火養說。
干部回鄉描繪三農發展藍圖
朱火養原來是深圳市深港集團董事長,2019年10月退休后,他把黨組織關系遷回老家黨演村黨支部,帶領鄉親們發展產業,增收致富。
朱火養回到家鄉后,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和思考,計劃在黨演村描繪一幅農村農業農民大發展藍圖,走美麗鄉村與產業融合發展之路,打造鄉村振興“黨演模式”。
“路通則財通,首先要解決的是交通問題。”朱火養說。2019年由于洪水災害,黨演大橋坍塌了,該橋是黨演村與外界連接的唯一通道。為了新建一座更寬敞的大橋,朱火養跑遍相關部門,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最終在上級的重視和各方面的努力下,嶄新的黨演大橋在2020年12月正式通車了,為黨演村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回鄉的第二件事,朱火養成立了黨演三新經濟合作社,成立了股民理事會,朱火養擔任合作社社長。朱火養隨即向全村群眾宣布,他擔任合作社社長,一不領工資,二不拿股份,三不參與分紅。正是這種為家鄉謀發展、為村民謀福祉、大公無私的精神品德,獲得了全體村民的認可和響應,從而在23天完成了7000多畝土地流轉,創造了黨演速度。
成立合作社后,朱火養自費到五個省區考察,最終確定了一園九區的產業發展方向,得到了市縣領導的高度認可。其中以傳統農業為載體,興建了占地18000平方米的文博園,該項目從設計圖紙到開園,僅用128天時間,創建了黨演效率。
據介紹,今年五一假期開園以來,文博園吸引了外來游客、外出鄉賢、本鎮群眾上千人前來參觀。尤其是黨演村的外出鄉賢回到家鄉,看到此情此景紛紛感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生活越過越好了。
目前,黨演村已引進智慧農業項目,采用北斗和5G技術,用機器人和無人機進行養殖、施肥、殺蟲,種植和農產品深加工。傳統農業與智慧農業結合在一起,加上南粵古驛道、水上娛樂項目、中小學培訓基地及康養基地開發等,這里將成為鄉村旅游旺地。“今年國慶假期前,計劃建成果蔬采摘區,游客到時就可以來這里采摘嘉寶果、葡萄、草莓、蔬菜等。”朱火養說。
■策劃:范建國 李成東
■組稿:本報記者 曾俊霖 李成東
特約記者 歐陽健
■攝影:本報記者 黃贊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