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火種從來不會熄滅
——訪中共河源縣委員會成立舊址
■葉潭鎮麥畬村和合屋,這棟不起眼的客家民居,是河源縣委成立舊址。楊堅 攝
■葉潭鎮儒步村原儒步纘修小學,是河源縣委辦公舊址。李成東 攝
■在原儒步纘修小學(河源縣委辦公舊址)內的紅色文化展示欄旁,儒步村黨支部負責人介紹儒步紅色歷史。李成東 攝
葉潭鎮儒步村纘修小學,聲名在外,不僅僅是在葉潭,也不僅僅是在河東地區,即使在整個河源,那也是名頭很響亮的。
纘修小學成立于1930年,是一所民辦學校,成立之初設有校董會。最初的時候,纘修小學只有一棟瓦房,約300平方米,學生不到100人,設小學一、二、三、四年級,后來才逐漸擴大,成為了一所完全小學。纘修小學位于儒步村的中心地帶,各個自然村的少年兒童來此讀書都很方便。學校環境幽靜,適合學生安心向學。
但令纘修小學聲名遠播的,并不是因為學校成立的時間早,而是它曾是中共河源縣委員會的駐地。這個縣委,是大革命失敗后,不怕浴血犧牲的共產黨人于抗日戰爭時期重建黨組織時在河源建立的第一個縣級黨組織。中共河源縣委之所以選擇纘修小學作為機關駐地,最重要的原因是縣委領導人及一些黨員都隱蔽在學校中,公開的社會身份是這所學校的教師,他們一邊教書育人,一邊開展革命工作。
1940年6月,中共河源縣工作委員會領導班子成員陳柏昌、黃英、劉成章等人在和麥畬村合屋召開會議,工委書記陳柏昌在會上宣布,根據中共東江特委的決定,撤銷中共河源縣工委,成立中共河源縣委。新成立的河源縣委由黃慈寬任書記,張華基任組織部長,蔡子培任宣傳部長,丘成章任統戰部長,歐陽源任青年部長,關綺清任婦女委員。1940年9月,因為革命形勢需要,河源縣委駐地由和合屋轉移到了儒步村纘修小學,河源縣委領導班子成員有變動,下屬的組織也由原先的藍溪區委、能溪區委、崇伊中學支部增加了柳城區委和船塘區委。
進入儒步村,走過烏潭橋,再經過一棵大榕樹,就能看到一塊石碑,石碑上書“東源縣委成立舊址”。從石碑處往上,走過一段斜坡路,就到了纘修小學。纘修小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已變成了儒步小學。纘修小學原址,現在是革命傳統教育展覽館。展覽館有兩層,主要資料在二樓,一樓大廳并不是很大,中間放了很多書籍,兩邊則掛滿了革命先驅們的照片。這些照片的下面,均用簡短的文字介紹了這些革命先驅一生的革命事跡,文字平淡不煽情,但觀者能從中讀到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歷史。
實際上,中共河源縣委大膽地把駐地選在葉潭儒步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這里是一個有革命傳統的地方,不僅黨組織的基礎好,群眾的基礎也好。葉潭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叫能溪鄉,早在1925年紫金農民運動蓬勃開展的時候,黨的領導人劉琴西就通過宗親關系,來到能溪鄉開展革命活動,將麥畬村的劉瑞廷引上了革命道路。劉瑞廷曾在劉屋排組織貧苦農民、鄉村文化人學習革命理論,動員農民組織起來開展革命斗爭。1926年,劉瑞廷還與龍川四甲的黃克取得聯系,一起在佗城、葉潭、黃村組織發動群眾,準備武裝暴動。1928年、1930年,劉瑞廷先后兩次在這一帶恢復和組織農會。正因為能溪地區的群眾基礎好,群眾革命覺悟高。1939年1月,河東地區第一個黨小組成立時,4名黨員中就有2名是葉潭人。
在黨的領導下,葉潭抗日救亡宣傳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葉潭各村都成立了抗先組織。1939年春天,能溪鄉成立了抗先隊部。時任能溪鄉抗先隊副隊長的歐陽源,在纘修小學興辦了儒步民眾夜校和補習班,由幾名文化水平較高的黨員(當時身份是隱蔽的)和進步教師輪流授課,宣講抗日形勢、教唱抗日和其他革命歌曲等,在周圍影響很大,夜校的學生逐漸增多。每當儒步民眾夜校上課時,儒步村很多村民便早早來到學校,包括鄰村的一些村民也被吸引了過來,連課室外都站滿了人。老師教大家唱《大刀向敵人的頭上砍去》《游擊隊員之歌》《保衛黃河》《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等革命歌曲。一唱起“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就有不少人流淚;當齊唱“大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全國愛國的同胞們……”大家便用拳頭猛擊書桌,情緒非常激動。1939年9月,中共儒步村黨支部宣告成立。1940年1月,中共河源縣工作委員會成立時,能溪就成立了區委。
隸屬中共龍川中心縣委的中共河源縣委僅存在了10個月,駐地一直在儒步。1941年4月,中共河東縣委成立,仍稱中共河源縣委員會,隸屬中共后東特委,下轄能溪區委、藍溪區委和崇伊中學支部,縣委機關駐地還是在儒步。從1941年9月到1942年10月,中共能溪區委駐地也一直在纘修小學。
雖然黨在葉潭的力量很強,開展活動的群眾基礎也很好,但黨組織的活動并未公開,機關駐地更是嚴格保密。中共河源縣委員會成立的地方——麥畬村和合屋現在仍在,但已修葺一新,打掃得也很干凈。歷史的風起云涌已經隨歲月遠去,但這幢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圍龍屋,仍在訴說著中國共產黨人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從事革命活動所經歷的巨大風險:和合屋建有閣樓,閣樓上開了個逃生的小門——縣委秘密會議的安全門(情況危險可以及時撤離),逃生門一側的墻壁,還建有秘密夾層(便于藏人)。這個安全門和夾層,驟然就把人拉回到了那個殘酷緊張的戰爭年代。想起革命斗爭如此殘酷、如此艱難曲折,如今的安寧歲月便凸顯出了莫大的幸福。
革命斗爭從來就如此殘酷,中國共產黨人為了革命事業,從來不怕流血犧牲。那些在麥畬村和合屋、儒步纘修小學留下足跡的中共河源縣委的成員,一些人看到了共和國的曙光,一些人卻早已為革命事業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中共河源縣工委書記、主持召開中共河源縣委成立會議的陳柏昌,是中山大學學生,1936年入黨,隨抗先隊來到河源開展抗日救亡宣傳,發展并建立黨組織。1940年,他接任中共河源縣工委書記,隨后調任中共陸豐縣委宣傳部長。1941年10月,陳柏昌不幸被捕,遭敵人殺害。
中共河源縣委第一任書記黃慈寬,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龍川縣委書記,1940年6月接任中共河源縣委書記,隨后調任中共博羅縣委書記、東江縱隊政治部統戰科長,1947年因積勞成疾在香港病逝。
中共河源縣委統戰部長丘成章,曾為國民黨黨員,擔任過河源縣第九區副區長,1939年經中共東江特委特批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5月,因遭國民黨通緝,被迫轉入地下活動,隨后調到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工作。1943年參加總部組織的學習,學習班被敵人包圍,不幸在突圍時中彈犧牲。
中共河源縣委婦女委員關綺清,1938年赴延安公學學習并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隨抗先隊來到河源,1940年6月任中共河源縣委婦女委員,并在葉潭中心小學以教書為掩護開展地下工作。1943年,“能溪鄉抗日民眾反饑餓團”奮起反抗國民黨統治遭到鎮壓,患病在身的關綺清憤而直奔鄉公所,怒斥藍溪鄉警察所巡官張家超私吞國家糧食,被張家超下令槍殺。
2005年,東源縣將纘修小學改造成河源縣委成立舊址紀念館。2015年12月,河源縣委成立舊址被列為“東源縣文物保護單位”。 81年的時間,人間幾度換了天地,這里卻依然波瀾不驚,歷經歲月的沉淀,房子依然昂然矗立,俯視著腳下的這片紅色革命沃土。
(注:本文主要參考了《儒步豐碑》《中國共產黨河源縣地方史》《東源縣黨史資料匯編》等相關文章內容。)
■河源日報社 東源縣委宣傳部 聯合出品
■策劃:李成東 李遠來 朱映真 歐志科 張小龍 ■撰寫:林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