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圍埂:萬綠叢中一抹紅
——訪中共新連河龍邊區委員會舊址
■半江鎮橫輋村中共新連河龍邊區委員會舊址(江面綠島)。(半江鎮供圖)
萬綠湖四面環山,湖內有成千上萬大小不一的小島點綴其間,形成“萬山疊翠、千島拱衛”的恢宏氣勢。圍埂,便是極其普通的“千島”之一。它們并不是四時可見,只是隨著萬綠湖的水位升降而沉浮隱現。然而,在萬綠湖上游的東源縣半江鎮,雖然大多時候圍埂會被湖水淹沒,但她卻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明星島”。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歷史不應該被忘記。位于半江鎮橫輋村的圍埂,集中共新連河龍邊區委員會舊址、廣東江北人民自衛總隊東南區指揮所舊址、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第二團成立舊址、半江“反圍剿”指揮部舊址、新豐黨史著名的“半江整風”運動舊址于一身,承載著一段黨和人民早期在半江英勇奮斗的光輝歷史……
半江鎮位于東源縣西北部,地處東源、連平和韶關新豐三縣交界處,是中國共產黨在粵贛湘邊九連山區開辟的早期革命根據地之一。據《長寧縣志》(清道光十九年)記載,半江全境屬長寧縣(今韶關新豐縣)管轄,1957年因建設新豐江水庫的需要而劃歸河源。
1946年6月底,為執行《雙十協定》以謀求國內和平,中共中央決定從華南地區撤出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抗戰時期活躍在東江地區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下稱東縱)主力,在曾生的率領下北撤山東。奉命留在新豐“待機”的龍景山等7人,于同年12月領導成立了廣東江北人民自衛總隊,繼續堅持艱苦卓絕的革命游擊戰爭。為了適應形勢的需要,廣東江北人民自衛總隊分設東南區和西北區兩個指揮所。東南區指揮所就設在半江橫輋圍埂一幢民房內。當年直指敵人心臟的江北版《前進報》,就是在這幢二進院落的一間隱蔽房間里秘密印刷的。
這是幢凹肚型圍屋,硬山頂土木結構,坐東北朝西南,始建于清末。1959年10月,新豐江大壩建成蓄水,住在圍埂的群眾全部撤離。1966年1月,新豐江大壩二期加固完成,水位逐步上升,在安全水位以下的圍埂,被水淹沒。從此,紅星閃耀的圍埂,也只有在萬綠湖水位下降時才能見到其真面目了。
今年3月初,因天大旱,萬綠湖水位大幅下降,圍埂因而露出水面。探訪紅色圍埂,一直是我多年未了的心愿。得知這一消息,我興奮得一宿沒有合眼。第二天,我一早便來到半江碼頭。
暮春三月,草長鶯飛。站在古樸典雅又不失現代氣息的半江碼頭,背后是正在動工建設的半江森林體育公園,前面則是碧波蕩漾的萬綠湖。真不愧為華南地區第一大人工湖,盡管處于枯水期,萬綠湖卻依然煙波浩渺,不失浩蕩本色。憑欄遠眺,裸露在水面上的小島圍埂盡收眼底。
俯瞰萬綠湖,旁瞻千丘壑。從高處俯瞰,圍埂與橫輋一脈相承,仿佛是大自然在萬綠湖畔北岸鬼斧神工鐫刻下的英文字母“C”。而這個“C”,把平靜的半江碼頭與浩瀚的萬綠湖隔開來,從而形成了一個美麗詳和的小內環湖。
是的,圍埂并不是一座突兀聳立的孤島,她是桐坑山沿萬綠湖延伸的一部分。如果把面朝萬綠湖的橫輋山比作巨人,她就像巨人緊握的拳頭,沿桐坑河插入萬綠湖的狹長小山便是巨人堅強有力的臂膀,低洼處便是巨人的手腕。從新豐江下游往返半江的船舶,便從浸在湖水里的“手腕”處輕輕掠過……
登上圍埂,前面是浩浩蕩蕩的新豐江,身后是隱藏在小內環湖里的半江碼頭。江水不舍晝夜向左流入萬綠湖深處,往右溯江而上可達新豐、連平縣。微風陣陣,歷史在時空深處回響;青山穆穆,昭示著中國人民由強到富的命運;圍埂島上的斷瓦殘垣,無聲地訴說著革命年代的崢嶸歲月……
1948年8月初,粵贛湘邊區黨委領導人梁威林、黃松堅到新豐縣檢查指導革命工作,并到駐扎在半江橫輋的廣東江北人民自衛總隊營地,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整風”學習和“整軍”運動,這就是新豐黨史上著名的“半江整風”。
同年8月19日上午,“整風”會議剛結束,聞風而動的國民黨反動派兵分四路,妄圖對半江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第一路,是國民黨152師周濟民團一個營,由新豐縣城經百高方向開來;第二路,是連平縣謝岳臣匪軍180多人,由隆街水西方向撲來;第三路,是國民黨保安團的一個營,從錫場方向襲來;第四路,則是河源縣政警隊聯合西溪、大往反動武裝180多人,從西溪方向殺來……國民黨四路兵馬殺氣騰騰,形成四面包圍態勢,直逼半江。剛剛接受“整風”“整軍”的江北人民自衛總隊,政治思想和作風紀律都得到了極大的加強,指戰員斗志高昂,個個摩拳擦掌,決心突破敵人的包圍圈,粉碎敵人的“圍剿”計劃。
戰斗由總隊東南區指揮所副指揮鄭大東指揮,通過精心布置,江北人民自衛總隊利用有利地形聲東擊西、迂回伏擊,誘敵深入、逐個擊破,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半江“反圍剿”勝利,捍衛了半江人民的尊嚴,保衛了半江革命根據地的安全。
1948年冬,中共新連河龍邊區委員會在半江橫輋成立,辦公地點設在廣東江北人民自衛總隊東南區指揮所。1949年1月1日,在惠東縣安墩鎮,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與閩粵贛邊縱隊、桂滇黔邊縱隊聯合發表宣言,宣告粵贛湘邊縱隊正式成立。與此同時,中共新連河龍邊區委在半江橫輋圍埂召開軍民大會,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第二團”成立。她的成立,標志著新豐、連平、河源、龍門四縣邊區人民武裝力量跨入正規化部隊的行列。在半江橫輋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第二團,由龍景山任團長、鄭大東任副團長,活躍在新連河龍邊區,為解放新連河龍地區、為南下大軍掃除障礙乃至解放廣東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變幻無窮的時空風云,暗淡了歷史的刀光劍影。撫摸著長滿苔蘚的古老墻壁,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是啊,多少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無私無畏、舍生忘死,才換來今天幸福安康的生活!這時,一艘掛著五星紅旗的渡船,正乘風破浪駛過圍埂,駛向碧波蕩漾、金光閃閃的萬綠湖深處……
(本文主要參考《新豐縣志》《河源縣志》《戎馬生涯》《故土家園:新豐江水庫移民60年紀實》等書的相關文章)
■河源日報社 東源縣委宣傳部 聯合出品
■策劃:李成東 李遠來 朱映真 歐志科 張小龍 ■撰寫:吳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