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角樓里的革命往事
——中共九連地委、粵贛邊支隊司令部舊址
■上莞鎮新南村六角樓是中共九連地委、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司令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司令部舊址。 李成東 攝
眼前的這座綠樹掩映的客家方圍屋,便是著名的六角樓。據介紹,這座粵東典型硬山頂結構的六角樓,始建于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名為善繼堂,坐北向南,占地面積2300多平方米。圍屋四角建有角樓,角樓每層均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集祠、家、堡于一體,是一座具有鮮明防衛特征的堅固民居。因這里原有6座三層高的碉樓,故而稱為“六角樓”。
上莞,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東江流域河西地區開辟的革命根據地之一,素有“小瑞金”的美稱。無數革命先輩在這里戰斗過,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中共河西縣委、上莞壆背反“掃蕩”戰斗、河源縣人民政府等紅色革命舊址(遺址)就出現在這方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熱土上, 它為研究河西、河源乃至九連地區革命歷史,以及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在東江流域的活動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六角樓,集中國共產黨九連地方委員會舊址、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司令部舊址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司令部舊址于一體,是解放戰爭時期整個九連地區指揮機關最重要的辦公場所。
六角樓大門口的左右上方,分別懸掛著“中國共產黨九連地方委員會舊址”“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司令部舊址”“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司令部舊址”四塊金色牌匾,向我們昭示著一段光榮的革命歷史。
時光倒流到1947年8月30日,這一天正好是農歷七月十五。為期4天的中共九連工作委員會(下稱“九連工委”)第二次擴大會議在上莞壆背高排屋召開后,魏南金、鐘俊賢、吳毅(曾志云)等立即離開上莞,分赴九連各地領導游擊戰爭。嚴尚民、陳實棠及林若、陳君明、曾觀和、黃日等,原本也打算于次日離開,不曾想,一場激烈的戰斗卻在等待著他們。由于反動地主陳廉楷告密,國民黨廣東當局立即糾集軍警500余人,于31日上午分別從曾田、船塘方向朝上莞壆背撲來。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九連工委被迫緊急撤離,在壆背獅形山與國民黨廣東省保三團、保八團展開殊死戰斗,最后安全撤離到楊坑、李田交界的安全地帶。在此次阻擊戰中,陳國漢、陳云舫等5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國民黨當局因此加緊了對九連地區游擊根據地“清鄉”與“圍剿”,河東、河西、連和、和東都處于國民黨軍隊的瘋狂進攻中。1948年3月,國民黨當局糾集反動武裝6000多人,向九連地區發動了大規模進攻,致使我九連地區人民武裝遭受了嚴重損失,從5100多人銳減到3700多人。
為保衛解放區,加強人民武裝,1948年5月底,黃松堅、梁威林受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中共粵贛湘邊區臨時黨委委派,來到河西區。6月20日,由黃松堅、梁威林主持的中共九連工委第三次擴大會議在船塘流石白竹坑龍頸召開,會議通過了改組九連工委和建立主力部隊等五個重大決議。
6月底7月初,新成立的中共九連地方委員會(下稱“九連地委”)和大部分主力部隊,安全轉移到革命基礎較好的上莞地區。九連地委辦公場所就設在建筑規模宏大、利于防御的六角樓。部隊集中駐扎在河西地區后,九連地委加緊對部隊進行了整編和整訓。
1948年8月1日,九連地委在六角樓召開了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成立動員大會。8月7日,3000多軍民在上莞下柯崗舉行了成立典禮,以鐘俊賢為司令員、鄭群為副司令員、魏南金為政委、黃中強為政治部主任、曾志云(吳毅)為參謀長的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宣告成立,司令部就設在六角樓。慶典大會通過了《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成立宣言》,還給中共中央及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了《通電》。
1948年底,全國軍事形勢發生巨大的變化,蔣家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全國勝利指日可待。1949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題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新年獻詞,號召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把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進行到底。根據粵贛湘邊區黨委的指示,為有效打擊敵人,“有方向、有步驟、有配合、有策應地建立安全根據地”的軍事斗爭方針,粵贛邊支隊主動出擊,打擊國民黨殘余部隊。
1月8日,粵贛邊支隊1000多人的誓師大會在六角樓舉行后,立即揮師南下。1月11日,在東江邊義合大人嶺伏擊國民黨保安第十三團一個加強營,經過艱苦卓絕的戰斗,取得支隊成立以來的連續第五次大捷,與白馬、大湖、鶴塘、大坪四次戰役合稱“五戰五捷”,從根本上扭轉了九連地區戰局,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計劃。1月13日,河西軍民2萬余人在上莞舉行祝捷慶功暨公祭烈士大會。
1月17日,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以鄭群為司令、鐘俊賢為政委、吳毅為參謀長,黃中強為政治部主任,司令部仍然設在六角樓。為震懾敵人,瓦解敵軍,擴大政治影響,爭取更廣泛的擁護和支持,九連地委按粵贛湘邊區黨委指示,舉行1萬多人參加的隆重集會,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正式成立。晚上,人聲鼎沸的河西上莞,舉行了場面壯觀、熱鬧非凡的聯歡晚會,支隊文工團和河源縣人民政府宣教隊,還有河西洪流劇團的演員們,演出了內容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
作為中共九連地委駐地、粵贛邊支隊和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司令部所在地,六角樓的紅色往事被永遠地載入了史冊。2011年7月,六角樓被中共河源市委、河源市人民政府授予“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司令員鄭群對上莞人民在解放戰爭中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上莞人民曾經踴躍參軍參戰支前,出人出槍、捐錢捐糧,為革命流血流汗,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歷史上寫下了輝煌和篇章!”
今天的上莞,正賡續紅色基因,走上綠色發展、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近年來,“紅色文化”為上莞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開啟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愛國主義教育新模式。站在六角樓前,遠眺,群山莽莽、蒼翠欲滴;近看,芳草萋萋、蜂飛蝶舞。眼前的一切沐浴在陽光下,是多么和諧與安祥。
[本文主要參考《中國共產黨河源縣地方史》《東源縣黨史資料匯編(第二集)》《桑榆晚霞》《獅頭山下鑄信仰》等書的相關文章。]
■河源日報社 東源縣委宣傳部 聯合出品
■策劃:李成東 李遠來 朱映真 歐志科 張小龍 ■撰寫:李成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