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以“我為群眾辦實事”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走心
黨史學習教育充滿“民生溫度”
■東源縣邀請省、市作家協會會員到東源開展紅色文化之旅采風活動,盤活紅色歷史文化資源,講好紅色東源故事,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走心。李成東 攝
■位于義合鎮下屯村的阮嘯仙紀念館成了東源黨員干部“學黨史、悟初心”網紅打卡點。資料圖片
■3月28日,東源縣公安局戶政部門及全縣21個鄉鎮派出所戶籍窗口全員在崗,利用節假日時間,開通身份證辦理“綠色通道”,切實解決學生因上學時間與辦證時間沖突的問題,方便中、高考學生辦理居民身份證。資料圖片
■東源縣委組織部聯合縣農業農村局到村開展紅火蟻防治宣傳活動資料圖片
■東源縣委政法委、縣司法局等單位聯合開展以“尊法學法守法、做新時代好少年”為主題的“學黨史,跟黨走,我為群眾辦實事”送法進校園活動。 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東源縣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當前首要的政治任務高站位部署推進,成立了縣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先后組織召開全縣黨史學習教育工作部署會、專題宣講備課會、專題座談會,印發《東源縣黨史學習教育的工作安排》等相關文件,對標上級要求并結合該縣實際,制定東源縣黨史學習教育路線圖、任務單、責任表,實行掛圖作戰。
同時,東源縣委堅持把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堅持領導帶頭、全員上陣,建立收集民生實事任務“三張清單”,找準為民辦事“小切口”,以“切口小、發力準、效果好”為標準,組織動員各級黨員干部深入基層一線,千方百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微實事”成效撬動百姓“大幸福”,全縣黨史學習教育開局良好、蹄疾步穩、亮點紛呈。
黨史學習教育蹄疾步穩亮點紛呈
根據中共中央和省委、市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有關要求,結合實際,東源成立了縣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迅速組建領導小組辦公室,并于3月4日召開全縣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明確全縣黨史學習教育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發出全縣黨史學習教育“動員令”。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東源縣委通過精心組織專題學習、精心抓好宣講培訓、精心策劃系列學習活動、精心統籌實地教育教學,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走深走實。高規格舉辦了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暨縣處級主要領導干部黨史學習教育研討班,有效發揮領導干部領學帶學督學作用。開辦了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暨黨校工作研討培訓班,推動全縣黨史學習教育質量高、有特色、見實效。印發了《東源縣黨史學習專題學習方案》和《東源縣黨史學習教育黨員干部自學指引》,高質量開展專題學習,指導全縣黨員干部全身心投入黨史學習教育。在組建黨史學習教育縣委宣講團的基礎上,成立了“嘯仙故里說黨史”百姓宣講團。目前,縣委宣講團深入各鄉鎮各部門開展專題宣講共計12場次。拍攝“黨史故事我來說”融媒體視頻,以生動的語言,全方位、多角度講述東源紅色歷史故事。開展“看電影學黨史”主題活動,組織縣四套班子成員和各鄉鎮黨委書記、縣直各單位主要責任人集中觀看《百團大戰》等革命影片。目前,全縣影院累計播放紅色電影24場次,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紅色電影1079場。在全縣中小學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進校園活動,其中東源縣實驗中學開展了“黨史大講堂”活動,東源中學、東江中學相繼舉行了“憶黨史 銘黨恩 跟黨走”主題講座。印發《關于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實施方案》,組織全縣黨員干部赴阮嘯仙紀念館、阮嘯仙故居、“七一五”老圍保衛戰遺址、蘿溪書院、曲龍第一黨支部、黃村地區革命歷史革命烈士紀念館等參觀學習點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同時,該縣加大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報道力度,通過編發簡報、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平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報道,營造了濃厚的黨史學習氛圍。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該縣把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起來,印發《東源縣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推進項目建設百日攻堅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行動方案》,用工作成效來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果。目前,全縣225個項目(總投資826億元)正在緊張有序推進中,掀起了新一輪項目建設百日攻堅行動熱潮。
“三張清單”找準為民辦事切入口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東源縣緊扣中央和省委、市委關于“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部署要求,堅持領導帶頭、全員上陣,建立收集民生實事任務“三張清單”,找準為民辦事“小切口”,實現基層治理“大變化”,努力在“我為群眾辦實事”中營造團結奮進、開創新局的濃厚社會氛圍。
該縣以“切口小、發力準、效果好”為標準,要求各級黨組織分別建立《“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民生項目清單》《“直聯”干部辦實事登記表》《逆境群體“微心愿”征集表》等“三張清單”,從“三張清單”反映的民情民意中,進一步明確全縣工作重點,找準工作方向。同時,要求各級黨組織按月上報重點民生項目推動進度,動態管理掌握全縣各級黨組織、黨員干部為民辦實事情況。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啟動重點民生項目247個、為群眾辦實事858件、征集逆境群體“微心愿”226個。
針對亟待解決的痛點難點問題以及長期未能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東源縣委組織召開3次專題協調會、工作推進會,研究解決措施,壓實主體責任,采取“掛圖作戰”的形式,以目標倒逼進度,以時間倒逼效率,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地落實。
東源縣委堅持將“當下辦”和“長久立”相結合,探索建立“我為群眾辦實事”長效管理機制。全力吹響“雙報到”共建服務“集結號”,以社區派單、黨組織接單和在職黨員領單等形式,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廣泛參與社區幫困助殘、政策咨詢、矛盾調處等志愿活動,貫徹落實“工作在單位、活動在社區、奉獻雙崗位”的工作要求。截至目前,全縣79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553名在職黨員積極響應組織號召,先后開展走訪慰問困難群眾、社區運動會、黨史大講堂等志愿活動100余場,服務群眾5300余人次。注重“搭臺唱戲”,推動39家非公企業組織開展“黨員先鋒崗”“黨員模范崗”“黨員責任崗”等評選活動,策劃“我為黨旗添彩、我為黨徽增耀”活動專欄,展示宣傳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涌現出來的感人事跡,教育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亮身份、當先鋒、作奉獻,把為群眾辦實事抓在經常、融入日常。
“微實事”撬動百姓“大幸福”
教育系統的“送教下鄉”、司法系統的“普法宣傳”、人社系統的“人才招聘”、衛健系統的“兩癌篩查”、群團組織的“巾幗電商”……一排桌椅,兩個帳篷,就組成一個小攤位,攤位前群眾排起了長龍,臉上“寫”滿了稱心滿意。這是東源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群眾利益無小事。東源縣委堅持把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以“切口小、發力準、效果好”為標準,組織動員各級黨員干部深入基層一線,千方百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微實事”成效撬動百姓“大幸福”,努力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讓黨史學習教育充滿“民生溫度”。
東源縣各級各單位的黨員領導干部牽頭,提前制作服務清單,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結合單位的工作職能,配齊裝備,在各個鄉鎮公園和社區廣場巡回擺起小攤位,建起簡易的為民服務移動場所,以最便民、惠民、親民的方式,將“惠民活動”送到田間地頭,送入村民家中,搭建起為民服務的橋梁。
“以為解決不了的事情,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道出心愿,沒想到最終實現了。”越來越多的群眾寫來感謝信,表達對“圓夢”的感激之情。像這樣的事例,在東源縣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不勝枚舉。
民有呼,我必應。東源縣制定逆境群體“微心愿”征集表,針對全縣逆境群體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列出“愿望單”,開通渠道,鼓勵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逆境群體的真切之愿進行認領,持續跟蹤群眾“微心愿”的實現情況,及時督促相關“領愿”單位進行報告反饋,并對“圓夢”的效果進行評估,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同時利用“東源發布”“東源融媒”等新媒體平臺,開辟“我為群眾辦實事”“我為黨旗添彩、我為黨徽增耀”等專欄,定期宣傳報道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落實逆境群體“微心愿”進展情況和感人事跡,營造共同關愛弱勢群體的良好氛圍。
與此同時,該縣結合推行的縣直領導干部“直聯”制度,建立縣四套班子主要負責同志“掛團”、縣四套班子黨員領導干部“掛鎮”、縣直單位領導干部“掛村”三級包片全覆蓋聯系服務體系,直插基層前線,分類梳理出“一冊一簿一賬一清單”和“村情民情”檔案,按圖索驥,提供精準化服務,讓黨旗在基層最前線飄揚,讓黨徽在服務群眾最前沿閃耀。
該縣要求全縣286名“直聯”干部要結合掛點幫扶鎮村的實際,充分發揮“群眾服務員”“民情聯絡員”作用,全面踐行“一線工作法”,通過談心交流、公開承諾踐諾、“一對一”結對幫扶等措施,努力解決群眾就業、就學、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難點問題,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期間每人辦好3件以上民生實事。對涉及到群眾的民生問題,能夠解決的要當場解決,短時間解決不了的,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及“分級負責、歸口管理”的原則限期解決,確保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截至目前,全縣“直聯”干部累計為群眾辦實事、好事500多件,以實際行動體現黨史學習教育成效。
■組稿:本報記者 田清秀 李成東 特約記者 李遠來 藍天明 通訊員 邱勁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