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高質量建設河源濱江新城區——
同城一體發展 煥新城市格局
■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正加快推進各項目建設。近年來,東源縣城往北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不斷促進產城融合和產業要素集聚,打造產業新城。
■河源中心城區“1+6”空間規劃體系示意圖。東源縣城已納入市中心城區統籌規劃。
河源濱江新城區與市區實現無縫對接、同城化一體化發展,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河源濱江新城區已初具規模。
東源縣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對東源的發展定位,按照縣城納入市中心城區統籌規劃,全力建設“一園一廊四城”新格局的河源濱江新城區。
隨著一批商貿、產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配套項目的規劃和落地建設,東源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助推河源濱江新城區打造成為河源都市經濟發展的延展區、破局點和增長極。
產業和城建“兩翼齊飛”,如今的河源濱江新城區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蓬勃的發展活力,加之一定的置業價格優勢,正吸引眾多市民在此安居樂業,區域人氣和財氣漸旺,前景可期。
【同城一體】
縣城“南融北擴東進”
煥新城市發展版圖
一個區域的發展,與區位、規劃和定位等緊密相關。
近年來,隨著都市經濟帶動戰略的落地實施,河源中心城區的版圖也迎來“擴容”——這其中,就包括把東源縣城納入市中心城區“1+6”空間規劃體系,與市區進行無縫對接、同城化一體化發展。
東源縣城納入河源中心城區統籌規劃,與中心城區同城化、一體化發展,既是做強做大中心城區的需要,也是東源縣城的獨特區位與發展形勢使然:
一方面,東源縣城自身在不斷快速發展,隨著市中心城區特別是東城片區的快速發展和日益飽和,僅“一路之隔”的東源縣城無疑“近水樓臺先得月”,能夠更好地接受中心城區發展的外溢和輻射帶動;另一方面,將東源縣城納入市中心城區統籌規劃,借助東源縣城的用地擴大中心城區規模,增大城市體量、拉大城市框架,通過市縣一體化發展提升中心城區輻射帶動能力。
從東源自身發展規劃來看,自2020年以來,東源縣全面實施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發展新戰略,根據縣域內不同區域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提出高質量構建“一核一副三重四組團”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縱覽東源全域,“東有青山、西為碧水、北乃良田、南系新城”。而“系新城”的南部,即是“四組團”之一的都市經濟組團。
對此,東源縣緊緊圍繞河源市委、市政府對東源的發展定位,按照縣城納入市中心城區統籌規劃,全力建設“一園一廊四城”新格局的河源濱江新城區。
這其中,隨著東源縣城“南融、北擴、東進”戰略的實施和全力推進,也進一步煥新了河源濱江新城區的城市版圖,新城規劃面積擴大到188平方公里:
——往南主動對接市“1+6”規劃體系、“三江六岸”生態城市功能廊道規劃,加快推進與市中心城區一體化發展;
——往北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不斷促進產城融合和產業要素集聚,打造產業新城;
——往東沿著東江擁江、跨江發展,搶抓國道205線東移建設新機遇,推進古云東江特大橋項目建設,盤活沿線土地資源,形成東江東西兩岸“兩翼”齊飛的發展格局;
同時,東源縣還以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工作為契機,推動重點鎮和中心鎮適度擴容,優化城市功能布局,打造城市新商圈、優質產業平臺和縣域主導產業,加快建設河源濱江新城區。
【城市配套】
公共服務日臻完善
城市品質顯著提升
城市發展,配套先行。城市公共服務配套是否完善,事關市民日常生活的便利度和舒適度,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一個區域的發展形象和活力后勁。
如今,在河源濱江新城區,萬達、華豐等商貿功能項目和東江公園等沿江公共服務設施正快速建設,不斷增加優質公共資源供給,做大現代城市版圖;城市規劃建設統籌推進,“三舊”改造和城市更新項目建設提速增效;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日臻完善,城市功能品質顯著提升,與市區實現無縫對接、同城化一體化發展,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江新城區已初具規模。
以交通路網為例,粵贛高速設東源出口,一步即達城市中心;縣城東源大道、新河大道、仙塘大道、東江西路等已建成的城市主干道縱橫交錯,與市區路網無縫對接;此外,隨著河源濱江新城區“十縱九橫”交通路網的構建以及國道205線東移等項目的推進,將進一步拉大城市骨架,優化提升片區通行條件和環境,大大增強城市便捷通達性。
不僅如此,隨著學府大橋即將啟動建設,東城片區、江東新區、河源濱江新城區將緊緊銜接,促進河源“三江六岸”生態城市功能廊道的實施推進和快速發展。今年底,贛深高鐵將開通,東源將融入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經濟圈與生活圈;東源還提出,將謀劃推動東江健康城至高鐵河源東站快速路。
在教育配套方面,河源濱江新城區亦在加快完善,更好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近年來,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河源校區落戶東源并已順利開學,不僅結束了河源沒有本科院校的歷史,也為區域發展提供了更有利的人才支撐。
就在近期,東源縣政府分別與華南師范大學、新河實驗學校(原河源中學實驗學校)及相關企業簽約,引進落戶華師附屬東源小學、東源縣第五小學,以“政校企”三方合作辦學的模式打造示范性公辦學校,進一步加大優質公辦學位供給。
今年8月15日召開的東源縣委七屆十四次全會,明確提出,“力爭3年投入22.4億元推進教育補短板項目,新增1萬個中小學學位”。
日前,東源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東源縣將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增加優質學位,完善寄宿制學校規范化管理,提高義務教育辦學質量;推進學前教育普惠健康發展,改擴建縣二幼、新建仙塘鎮幼兒園,推動7所小區配建幼兒園完成建設并按規定轉為公辦園。
再如公共衛生配套,東源也在加快補齊短板。全會提出:力爭3年內投入35億元,推進縣醫共體健康產業園、縣醫共體總院、縣中醫院中醫專科樓、縣婦幼保健院新院(二期)、縣第四人民醫院和新港南湖醫院等建設,推動縣疾控中心實驗室、四個鄉鎮衛生院升級改造。
【產城融合】
產業帶動就業
人居促進城建
隨著一批商貿、產業、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配套項目的規劃和落地建設,東源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助推河源濱江新城區打造成為河源都市經濟發展的延展區、破局點和增長極。
今年上半年,東源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62億元,同比(下同)增長21%;固定資產投資74.39億元,增長50.5%;規上工業增加值23.50億元,增長43.7%;規上工業總產值96.82億元,增長35.5%;農業總產值19.03億元,增長28.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7億元,增長25.1%;稅收收入12.63億元,增長25.4%;社消零總額21.46億元,增長17.8%;建筑業總產值10.04億元,增長37.5%;商品房銷售面積64.51萬平方米,增長107.1%;旅游總收入4.65億元,增長40.3%。
在產城融合方面,隨著東源縣城“南融、北擴、東進”戰略的實施和全力推進,東源不斷促進產城融合和產業要素集聚,打造產業新城。
當前,東源正加快推進縣工業園區100平方公里產業平臺擴容提質,持續完善產城融合配套設施,加快發展園區經濟;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正在強力推動各項目和5G智慧園區建設,全力打造優質產業平臺。
有產業,才有人口。產業和人口都是城市發展的長遠支撐。對城市而言,居住小區的建設也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宜居環境的必然要求。
東源提出,“產業帶動就業、人居促進城建”,人口的有序聚集和安居樂業就是東源發展都市經濟不變的初心 ,更是東源建設河源市區“新城區”的歷史使命。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東源新建商住小區58個,銷售商品房36080套。今年1—7月,東源全縣商品房銷售額同比增長91%,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101.4%。
當前,河源濱江新城區不僅有萬達、龍光、匯景、美的置業等一批品牌實力房企先后布局,也有本土實力民企如霸王花集團等持續深耕。
隨著產業和城建“兩翼齊飛”,如今的河源濱江新城區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蓬勃的發展活力,加之一定的置業價格優勢,正吸引眾多市民在此安居樂業,區域人氣和財氣漸旺,前景可期。
■文:本報記者 黃世軍
■圖:本報記者 黃贊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