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漳溪畬族鄉以黨建引領鄉村發展
打造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樣板
■漳溪畬族鄉傾力打造的下藍村畬族特色村寨在2020年底成功入選首批“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目前正在全力創建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漳溪畬族鄉日光村玫瑰園產業基地。該基地計劃5年玫瑰種植面積達到6000畝,將玫瑰種植項目建成河源市“一鎮一業”標桿產業、廣東玫瑰產業創新示范區。
■日光村黨群服務中心
■漳溪畬族鄉文體活動中心為圩鎮及周邊村民提供了一個文化、娛樂、休閑、健身的理想場所。
■粵贛邊支隊長江隊(原東塅隊)革命舊址。1947年2月28日,漳溪第一支革命武裝隊伍——東塅游擊隊在漳溪東村東心屋正式成立。
核心提示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金色的田野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近年來,漳溪畬族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縣委“一核一副三重四組團”區域發展格局和“東強西優南擴北實”發展戰略,貫徹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按照中央和省、市、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要求,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充分挖掘畬鄉的資源稟賦,堅持實施農業穩鄉、工業強鄉、文化興鄉、旅游旺鄉戰略,全力打造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漳溪樣板,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夯基固本: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振興
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主要任務,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固本之舉。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漳溪畬族鄉把加強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工作緊密結合起來,高度重視加強基層組織隊伍和陣地建設,狠抓黨員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突出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團結帶領全鄉廣大黨員和干部群眾,搶抓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機遇,夯基固本,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實現全面振興。
為配強基層黨組織班子,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該鄉利用村級黨組織換屆選舉的有利時機,通過實施“頭雁”工程和“雛燕”工程,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班子,同時儲備一批后備干部。換屆后,全鄉11個村(居)共推選出黨組織干部43名,平均年齡為46歲,其中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占51%,實現年齡和學歷“一降一升”目標。同時,鄉黨委還派出5名優秀干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加強對村級黨組織書記的教育培訓,提升履職能力,增強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在實施“雛燕”工程中,該鄉采取內部培養和外部選優相結合的方式,為每個村(居)配備和培養了2-4名后備干部。近年來,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防汛抗洪、疫情防控中,該鄉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黨員帶頭沖鋒在前,在全鄉各項工作的推進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加強農村基層黨建,推進基層黨支部規范化建設方面,漳溪畬族鄉黨委以黨支部規范化達標創建為抓手,認真組織開展支部規范化建設工作。一是推進組織生活制度化。按照要求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開展支部主題黨日活動,認真開展黨員積分每月評定。二是加強黨員教育培訓。不斷完善黨委委員聯系支部講黨課制度,積極開展黨員輪訓全覆蓋工作,廣泛推廣“學習強國”等線上學習平臺,以多種多樣的方式加強黨員教育。三是提升干部隊伍素質。深入實施“領頭雁”培養工程,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加強村(社區)后備干部管理,推選一批政治素質好、領富能力強、協調本領高的“實干型”年輕黨員干部進行培養鍛煉。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組織相關中心(站、所)對全鄉11個村(居)55名“兩委”班子成員進行任職資格聯審,堅決遏制和防范黑惡勢力和宗族勢力干擾、滲透蔓延。四是加強基層黨組織活動陣地建設。近年來,全鄉基層黨組織活動陣地建設得到飛躍式發展,日光村、上藍村按照省委組織標準化建設要求,分別新建了建筑面積達60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下藍村、群星村、鵲田村將閑置的村小學改造成黨群服務中心,其他村居在原有村委會基礎上按照標準重新改造成黨群服務中心,有效解決了村級黨組織辦公不便、黨員活動沒場所等“老大難”問題。
產業振興:以玫瑰產業帶動打造幸福畬鄉
10月底,漳溪畬族鄉日光村玫瑰種植基地的70畝玫瑰基本采摘完畢,少量枝頭零零星星殘留著紅的、粉的玫瑰花。
為推動漳溪畬族鄉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實現產業興旺目標,該鄉制定了玫瑰產業發展五年行動實施方案,計劃玫瑰種植面積5年達到6000畝,分期、分村、分類實施,以“村集體+運營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將閑置的日光小學進行改造,建設玫瑰“一產(種植)、二產(加工)、三產(產品)融合”的完整產業鏈,將玫瑰種植和深加工作為“一鎮一業”的主導產業,加快推進建設玫瑰育苗基地、玫瑰觀光游園區、玫瑰研學活動中心、玫瑰加工廠等,將玫瑰種植項目建成河源市“一鎮一業”標桿產業,打造幸福畬鄉。日光村已被認定為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玫瑰產業)。
玫瑰種植只是漳溪畬族鄉推進特色產業、實現產業興旺的項目之一。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強大的物質基礎。近年來,漳溪畬族鄉立足自身的區位、生態環境等優勢,大力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努力構建彰顯地域特色、體現鄉村氣息、承載鄉村價值、適應現代需要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推動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帶動當地經濟繁榮發展。目前,該鄉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包括板栗(種植面積約2500畝)、油茶(種植面積約2700畝)、藍莓(種植面積約1100畝)。其中,位于中聯村的“一村一品”藍莓標準化種植基地計劃種植藍莓500畝,現種有450畝。該基地集示范、加工、培訓、銷售于一體,以點帶面可供周邊農戶現場觀摩、學習先進的標準化藍莓種植技術,促進藍莓標準化種植技術推廣,提高農民和技術人員的現代農業知識與技能,帶動一批農民走上現代化農業生產道路。
接下來,該鄉將繼續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一是做實現代農業產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全面整合涉農項目,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高標準農田等項目建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二是做強特色環保工業,協調解決原材料、發展用地等問題,提高經濟和生態效益。三是做優生態旅游業,積極推進黃龍巖畬族風情旅游區創建國家4A級景區以及上藍村、下藍村創建國家3A級景區工作,大力支持“藍大將軍出巡節”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謀劃建設好山哈·隱栗文旅扶貧項目建設,積極引進民宿、餐飲等配套服務產業。四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招引具有長遠發展前景、帶動能力強的項目,重點做好溫氏育種公司東源育種基地項目、東瑞漳溪多層樓房生態養豬項目、回鄉郎特色鄉屯建設等項目的落地建設工作。
【漳溪畬族鄉概況】
漳溪畬族鄉轄區總面積68.4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7.2萬畝、耕地面積1.34萬畝;下轄10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20510人,其中上藍村、下藍村為畬族村,畬族人口7000多人,約占全鄉人口的34%,是河源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全省唯一的畬族鄉。
漳溪畬族鄉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種植面積8300多畝。現有上規模的板栗園、油茶基地、藍莓基地等。特色水果有枇杷、水晶梨、板栗、大果山楂、砂糖桔等。
漳溪畬族鄉有豐富的石灰石資源,蘊藏量達億噸以上。鄉內有水泥生產企業2家,分別是東源輝科建材發展有限公司和河源市金杰環保建材有限公司。2020年全鄉實現工業總產值10.3億元。
漳溪畬族鄉旅游資源豐富,鄉內的黃龍巖畬族風情旅游區以深、險、幽、奇的溶洞和畬族風情景觀吸引了廣大游客。畬族風俗“藍大將軍出巡節”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聯村汶水塘捕魚節、“六月六顯烈宮巡游節”以及傳統體育項目射弩、蹴球、陀螺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該鄉完成了廣東畬族宮、畬鄉文體活動廣場、下藍村特色村寨和鄉文化展覽館等畬族文化項目建設,下藍畬族村成功入選首批“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紅色歷史】
漳溪人民富于抗爭精神,解放戰爭時期漳溪鄉是東塅游擊隊的主要活動地。1947年2月28日,漳溪鄉第一支革命武裝隊伍——東塅游擊隊在漳溪鄉東村村東心屋正式成立,亮出了漳溪武裝斗爭的旗幟,翻開了漳溪地方武裝參與解放戰爭的新篇章。東塅游擊隊成立后,開展了停租廢債、破倉分糧、分田分地等一系列革命斗爭。在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掃蕩中,東塅游擊隊英勇奮戰,屢立戰功,先后參加了李田楓樹凹伏擊戰、四打燈塔戰、“五戰五捷”中的大人嶺戰等大小戰役。其間,東塅游擊隊的吳黃舅、周佛恩、周顯中、吳汝杰、吳炳香、吳耀南、賴玉榮、周亞汝等8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49年1月1日,東塅游擊隊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獨立六團。為了民族解放,東塅游擊隊與其他河西武裝隊伍一樣,為鞏固河西革命根據地及東江中上游乃至全河源的解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策劃:李成東 張小龍
■組稿:本報記者 田清秀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通訊員 林星星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