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縣戰略,打好“引育用留”組合拳
激發人才發展新活力 助力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
■廣東工業大學東源籍大學生參加東源舉行的“雁歸源”大學生家鄉行活動。資料圖片
■東源廣工大現代產業協同創新研究院成果展廳 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東源廣工大現代產業協同創新研究院在東源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設立東源智電科技孵化器,成功孵化出了一批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圖為孵化企業河源市憶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檢測車間。 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2020年10月20日,東源舉行中國(東源)硅產業技術與市場高峰論壇暨“雙高人才”東源行活動,誠邀全國硅產業大咖為東源打造廣東百億級硅基新材料產業基地把脈支招。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壽在論壇上作“世界玻璃產業及新材料發展方向”主題演講。本報記者 楊堅 攝
■2020年12月25日,東源縣人才驛站在縣工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大樓揭牌運作,其主要功能為引才納智、信息發布、交流對接和成果轉化。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核心提示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近年來,東源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以產業為依托,以項目為載體,以創新為手段,以發展為目標,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縣戰略,打好“引育用留”組合拳,集聚各方優秀人才,全面激發人才發展活力。
截至目前,全縣擁有人才總數28662人,其中全日制大學以上學歷、中級以上職稱或高級技能的人才總數占比近40%,相比2018年增長約20%;2020年縣人才新政出臺后,人才流入量新增約2300人,相比2018年增長40%;新增有效發明、發明授權、PCT國際專利共58件,相比2018年增長87%,呈現出“人才總量擴大、人才質量提升、人才能量釋放”的發展態勢,為東源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當好“示范區”“排頭兵”建設的主力軍、譜寫新時代東源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 措施一
堅持政策導向 健全機制發揮“磁石效應”吸引人才
東源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堅持把人才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來抓,不斷完善人才體制機制,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求賢若渴之態筑巢引鳳來棲。落實縣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齊抓共管的人才領導工作機制,成立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和多個人才工作專班,嚴格落實“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資源”責任;以機構改革為契機,在縣委組織部設立人才組、黨建和人才綜合服務中心,全面建立縣、鎮、村“雁歸源”三級服務網絡,推動人社局人力資源服務中心、縣人才驛站與縣“雁歸源”服務中心合署辦公、統一運行,有效串聯起職能部門、用人主體、市場資源等各方面力量,推動人才工作從組織部門唱“獨角戲”向各級各部門齊奏“交響樂”轉變。
東源著力構建完善的人才工作政策體系,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圍繞全縣經濟發展大局、鄉村振興發展要求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舉措,全方位引進、培養、用好人才,制定出臺《東源縣關于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全面開展人才開發三年行動計劃、“雁歸源”人才專項行動和助力鄉村振興人才專項行動,打出一套多方位的人才政策組合拳。落實具有競爭力的招才育才措施辦法,縣委縣政府在財力吃緊的情況下,每年安排2000萬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用于人才的引進培育、服務保障和載體建設。
東源縣委組織部提供的資料顯示:通過開展“三大人才計劃”,累計全職或柔性引進重點工業、現代農業等產業人才團隊6個和專家人才200余人,招錄“雛雁”干部、“三支一扶”等鄉村振興人才300余人,建立人才發展平臺9個,開展企業管理人才培訓等各類人才專項培訓13期,培訓人才達5000人次。
■ 措施二
堅持事業導向 搭建平臺發揮“聚集效應”培育人才
以平臺育人,以事業留人。東源圍繞促進重點產業發展,大力推進人才發展平臺建設,推動形成以平臺引才、以才育才的人才開發模式,不斷提高人才承載力和孵化率。
東源堅持“搭建三個平臺”,為各類人才提供最能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與“用武之地”。一是搭建特色產業人才集聚平臺。緊扣千億級硅基新材料產業和現代農業產業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以“人才+產業”模式,加快人才集聚和產業發展同頻共振,先后創建新材料、茶葉、板栗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各類特色產業園6個,重點引進彭壽院士團隊合作共建硅材料創新中心,制定《全縣硅基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全職引進知名藍莓專家竇連登教授,規劃、指導種植藍莓近1.5萬畝,舉辦產業技術培訓班8期,培養本土藍莓種植人才1000余人,不斷加快重點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二是搭建科技人才孵化平臺。堅持“一重點企業一平臺”的建設思路,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建設的模式,大力支持企業申報建設高水平人才平臺,推動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共6個,省級工程研發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等平臺82個,基本實現規上企業全覆蓋建設,累計引進進站博士后4人、博士23人,帶動培養本土研發人員87人,不斷促進人才鏈、技術鏈、資金鏈、產業鏈有效銜接,提升企業人才發展內生動力,全力打造產才協同創新的“主陣地”。三是搭建校企技能人才培育平臺。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優勢,以產學研合作項目為紐帶,深化校地、校企合作;與廣東工業大學合作建立全省首個縣區創新服務平臺和校地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累計柔性引進國內外人才46人,聯合培養研究生8人,合作開展產學研項目18個,帶動培養本土創新型科技人才近80人;全面提升自主培養技能人才質量水平,推動企業與職業院校開設“富馬班”“銘鐳班”等特色工匠班,鼓勵河源籍生源報讀入職,從源頭培養高技能人才1000余人,夯實企業人才發展外部支撐,不斷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局面。
■ 措施三
堅持需求導向 用其所長激發“乘數效應”使用人才
知人善任,人盡其才。東源堅持優化人才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各類人才專長,把最合適的人才放到最需要的位置,用好用活各類人才,讓真正有理想、有抱負、有想法、有才能的人大展身手,充分發揮人才優勢。
東源堅持“人才+”,發揮“三雁”作用。一是堅持“人才+項目”,發揮“飛雁”智力支持作用。緊盯各領域急需解決的重點課題,加大人才研發項目和創新創業項目支持力度,主動邀請專家“揭榜掛帥”,采取兼職指導、科研合作等方式,參與和完善專項規劃、重要項目論證6項,合作開展課題攻關10余項,尤其是柔性引進省中醫院黃紹剛教授團隊,推動中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從無到有、再到全市前列,有效促進智力成果轉化。二是堅持“人才+事業”,發揮“雛雁”中堅力量作用。以各項事業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敢為事業用人才,堅持在基層一線磨煉干部,選派108名干部開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持續實施“雛雁”工程,吸引240余名青年優秀人才、退役軍人回鄉扎根農村基層,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先后大膽啟用和提拔180多名優秀年輕干部,到鄉村振興、疫情防控、“四組團”建設等急難險重崗位,錘煉成長。三是堅持“人才+需求”,發揮“歸雁”開拓進取作用。緊扣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積極引導東源、河源在外人員返鄉就業創業,促進人才振興和鄉村振興同軸共轉,創新開展“百企聯百村”活動,動員60家本地籍“雙區”企業家參與村企結對,為鄉村振興注入人才要素;大力開展系列專題招聘活動,招錄全日制研究生公務員24人、緊缺專業事業單位人員165人、全日制研究生教師96人、醫學專業人員58人、“三支一扶”人員137人、國企人才8人,不斷夯實人才支撐基礎。
■ 措施四
堅持服務導向 優化環境釋放“南風效應”留住人才
禮賢下士,才為情留。東源“三措并舉”著力優化人才服務環境,讓各類人才在東源身有系、業有成、留有依、心有安,增強幸福感、歸屬感和獲得感。一是打造人才服務平臺,提供貼心高效的服務。創新推進部門職能整合、業務流程改造、人才信息共享、服務管理集成等工作,將人才驛站打造成“一站式受理、一站式辦結、一站式答復”的人才綜合服務平臺,讓人才“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 大大縮減各類人才服務事項的辦理手續和時間,營造更優的人才服務環境。據悉, 該平臺運行以來,累計受理人才服務事項200多件,認定高層次人才32人,解決了一批人才工作、生活上的“煩心事”。二是優化人才安居環境,建設拴心留人的港灣。聚焦人才最關心的問題,統籌解決人才安居、社保、醫療、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顧慮,積極為30多名人才子女安排優質學校就讀;在縣各大醫院開設人才服務專窗,為人才提供便捷的導醫、就醫服務,全力支持20多名人才配偶對口安置、解決就業,讓人才沒有后顧之憂;探索推出萬綠人才卡,提升人才榮譽感和歸屬感,讓人才在東源“留其人,更留其心”。三是優化人才社會環境,凝聚創新奮進的力量。堅持真情留人,建立黨委聯系服務專家人才制度,形成縣領導直接聯系、定期走訪人才工作機制,在全社會營造尊才愛才用才的良好氛圍;加強對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建立人才參政議政制度,每年邀請近200名業績突出、政治能力強的人才代表參選“兩代表一委員”,增強人才的“主人翁”意識,廣開建言獻策渠道、攜手共建萬綠東源。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通訊員 黃巧 特約記者 藍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