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司法局榮膺“全國依法治理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是全市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單位
■2021年12月3日,東源縣多部門聯合在東源中學舉辦“12·4”國家憲法日宣傳活動,通過舉辦“新時代尊法學法好少年”表彰儀式等形式,引導青少年學生從小養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做尊法守法、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好少年。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近日,中宣部、司法部、全國普及法律常識辦公室聯合發文表彰“七五”普法中成績突出的先進單位和個人,東源縣司法局榮獲“全國依法治理創建活動先進單位”稱號,是我市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單位。
東源縣司法局將以獲評“全國依法治理創建活動先進單位”作為新起點,邁上新征程,圍繞法治東源建設目標與謀劃,主動作為,主動有為,以使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準則為目標,以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為重點,以提高普法針對性和實效性為工作著力點,以落實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為抓手,推動全縣普法工作守正創新、提質增效、全面發展,為東源又快又穩發展、當好幸福和諧美麗河源建設的主力軍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七五”普法期間,東源縣司法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五治”融合,通過構筑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相融的依法治理體系,扎實開展多層次多領域普法與依法治理工作,有力推動依法治理向科學化、精細化不斷邁進。
該縣堅持政治引領,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認真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建立健全普法與依法治理組織體制和推進機制,凝聚普治動力,實現了普法與依法治理、黨建、市域治理、鄉村振興統籌推進、相得益彰,依法治理取得明顯成效: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刑事、治安案件逐年下降,多元化矛盾化解機制健全,社會大局平安穩定,法治化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全縣地區總產值逐年增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新提升。
發揮智治支撐推進全民普法
制度優勢轉化依法治理效能
“七五”普法期間,東源縣司法局緊抓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將習近平法治思想納入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內容,納入黨校、干部培訓必修課,建立常委(常務)會前學法制度、旁聽庭審和法治講座制度,制定學法清單,建立學法積分制,推動國家工作人員學法制度化、常態化;堅持從青少年抓起,開展憲法晨讀、《法治日報》進班級、禁毒云普法、憲法直通車進校園等系列特色法治宣傳活動;圍繞鄉村振興、掃黑除惡、疫情防控、生態保護等重點任務,充分利用“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6·26”國際禁毒日、“12·4”國家憲法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法律七進”活動,在全社會持續開展憲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規學習宣傳,確保普法教育全覆蓋、無死角;踐行重大項目法治先行模式,圍繞重大項目提供專項法律服務,將全民普法制度優勢轉化為依法治理效能。
東源縣司法局充分發揮智治支撐,運用新媒體新技術,致力構建“報、網、端、微、屏”于一體的全媒體法治傳播體系;搭建“互聯網+社區矯正”智慧刑罰執行平臺,實現社矯對象電子精準定位、網絡教育學習,筑牢“電子圍墻”;積極開展遠程探視會見幫教;充分運用“智慧法援”APP,實現法律援助零距離、零證明,切實滿足基層法治建設需求,有力推進治理現代化,法治宣傳教育取得了“三大明顯成效”:一是領導干部依法決策水平不斷提升,建立重大項目依法決策機制,縣各級各部門普遍聘請了法律顧問,有效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合法性;二是執法部門依法行政能力不斷提高,執法人員持證上崗、文明執法、秉公執法,規范開展行政執法;三是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刑事、治安案件逐年下降,社會大局平安穩定,法治化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新提升。
創新構建高效法治保障體系
強化法治保障服務大局發展
東源縣司法局圍繞法治東源建設目標任務,強化法治保障、服務大局,聚焦優質法律服務資源不足、基層法律服務需求壓力較大、普法工作任務繁重等問題,建立重大項目依法決策機制,落實法律顧問前置機制,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深入貫徹“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開展基層干部法治培訓,強化特殊人群管控,優化基層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建設,通過大力開展“送法下鄉”“法律七進”“鄉村振興 法治先行”活動、打造縣鎮村“三級全覆蓋”的法治文化陣地,與高等院校共建法律援助中心基層服務站等,推動優質法律資源下沉農村,真正把優質的法治“套餐”送到群眾“家門口”,有效打通基層普法“最后一公里”;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認真學習、借鑒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基礎上,完善調解、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的多元化糾紛化解機制,創新推行“在調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調解”的工作方法,通過“訪調對接”互動機制創新和“五老一顧問” (老長輩、老黨員、老教師、老政法干部、老退伍軍人和村、社區法律顧問)調解隊伍建設創新,有效實現矛盾糾紛源頭治理,達成“調解一案、教育一片”的社會效果,構建起上下貫通、銜接有效、執行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截至目前,全縣建成21個鄉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191個村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與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開展戰略合作,在順天鎮沙溪村建立全市首個法律援助中心基層服務站,成為東源探索新時代下法治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理論研究及基層社會治理改革工作的實踐陣地。在“七五”普法期間,全縣累計服務群眾202563次,提供法律服務25864次,上法治課5833次,參與人民調解案件265件。
夯實自治基礎推動法治實踐
注重德治教化滋養法治精神
東源縣司法局夯實自治基礎,堅持法治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始終把服務村民作為鄉村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扎實推進“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為抓手,開展“法治體檢”,指導依法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民主議事制度,推動“四議兩公開”和村民參政議事渠道等規范化、法治化,進一步提高了基層依法治理水平,打造基層治理“共治共享”范本。憑借良好的民主法治基礎,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成效明顯:全縣286個村(社區)被評為省級“民主法治村(社區)”,順天鎮沙溪村等7個村被評為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雙江鎮橋頭村被評為第一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東源縣司法局注重德治教化、滋養法治精神,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以創建廣東省縣級文明城市為抓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突出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力實施核心價值觀融入工程、未成年人關愛工程、全民素質提升工程、志愿服務拓展工程等“四項”文明創建工程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省級試點工作,努力加強居民公約、村規民約等社會規范建設,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大力推進法治文化與客家文化、紅色文化、校園文化、家風家訓等融合發展,積極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婦女之家、文化廣場等場所普法功能,打造縣、鎮、村“三級全覆蓋”的法治文化陣地;廣泛開展“法德講堂”和“遵紀守法好公民”“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弘揚崇德尚法向善良好風尚,實現法治信仰培育與道德升華相得益彰。
■策劃 李成東 張小龍 曾科 馮敏
■組稿 本報記者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通訊員 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