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以開展“工業倍增升級攻堅年”行動為抓手
加快打造“3+2+N” 產業集群升級版
■河源東源高新區智能裝備制造集聚區已成功引進一批項目落戶建設竣工投產,成為工業經濟新的增長極。
■熱火朝天建設中的東源縣先進材料產業園,力爭在今年11月底前交付土地。
核心提示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強縣富民的支柱產業。為全面貫徹落實好市第八次黨代會“加快培育‘五大產業’,大力實施‘七大行動’,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的戰略部署和對東源提出“實現又快又穩發展”的要求,東源決定在全縣開展“工業倍增升級攻堅年”行動,圍繞產業興縣不動搖,在六個方面精準發力推動工業經濟提質增效,開創工業倍增升級新局面,加快構建“3+2+N” 產業集群升級版,全力打造現代產業新標桿,為推動我市爭當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排頭兵作出東源努力、東源貢獻。
目標措施
六個方面精準發力
今年,東源將以開展“工業倍增升級攻堅年行動”為抓手,堅定不移把做大做強工業經濟擺在突出重要位置,圍繞打造現代產業平臺、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強化招商選資、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營商環境、深化科技賦能產業等六個方面精準發力,加快打造“3+2+N” (“3”指重點發展以新一代電子信息、先進材料、現代農業與食品為主導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2”指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產業為重點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N”指持續發展新型環保建設、循環經濟產業等優勢傳統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升級版,充分發揮工業“推進器”“壓艙石”作用。
——產業平臺更具承載力。力爭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擴園1平方公里、先進材料產業園順利交地,落戶企業全面動工建設,推動園區建設從2.0版本(生產)向3.0版本(生產+城市配套)邁進,打造宜業宜居園區環境。
——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全年新引進億元以上優質工業項目20個(其中電子信息項目7個以上、高端裝備制造項目6個以上、先進材料項目3個以上;投資額超5億元項目2個以上),新上規企業22家,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超237億元,同比增長9%;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59億元,同比增長9%;完成工業投資額35億元,同比增長5%。培育龍頭企業,力爭產值超30億元企業實現零的突破、超5億元企業17家以上、超億元企業53家以上。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全年完成縣工業園區用地整治提升1440畝以上,力爭全年推動15家以上企業開展技改、10家以上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3家以上傳統資源型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推動審批園區政府投資項目時間由5個工作日壓縮至3個工作日,力爭全年推動已簽約項目開工建設29個以上、新增竣工投產30個以上。
——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實現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家以上、市級以上研發機構6家以上,力爭全縣R&D研發經費從9000萬元提高到1.1億元,占GDP比重從0.6%提高到0.68%。
關鍵詞:打造產業平臺
東源將加快推進擴園工作,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工業園三期力爭年底前基本完成1平方公里征地拆遷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創建省級“特色產業基地”;全面完成鹽東物流園建設,先進材料產業園11月底前交付土地;謀劃推進徐洞發展區2平方公里水產業及食品加工產業園的規劃建設;推動藍口產業園集聚區年底前完成征地拆遷200畝以上。不斷優化園區環境,全年計劃投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億元,完善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出臺支持縣工業園商貿業發展政策,引進服務項目落戶園區,強化園區與城市的規劃對接,推動產城互動、產城融合。大力整治提升低效用地,爭取年底完成用地整治提升1440畝以上,力爭盤活工業用地6.5萬平方米以上,清退“僵尸”企業3家以上;推動20平方公里鄉鎮產業園謀篇起步。打造產業經濟大腦,高質量做好“東源工業園產業經濟大腦”規劃設計與平臺開發工作,實現全盤統籌、精細實施。
關鍵詞:培育主導產業
東源將做大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以打造百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為目標牽引,強化產業鏈精準招商,年內引進電子信息產業項目7個,推動一批電子信息項目年內開工建設、9個項目竣工投產(其中3個項目實現年內上規),全年實現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產值超14億元。做優高端裝備制造業,推動一批裝備制造業項目年內達產上規,鼓勵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力爭全年引進6個高端裝備制造業項目,推動13個高端裝備制造業項目開工建設、14個項目順利竣工,全年實現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超9億元。做強先進材料產業,力爭引進先進材料項目3個以上,推動旗濱硅業、富馬等企業年內投入超1.6億元實施技術改造升級和富馬硬質合金投入1.2億元升級精密深加工全產業鏈發展平臺,加快有色金屬項目建設,全年實現先進材料產值超60億元。做活水產業和食品加工產業,在徐洞工業園規劃2平方公里打造水產業與食品加工產業園,引進水經濟企業2家以上和若干食品飲料上下游企業,加快推進正能量山泉水二期項目建設,全年實現水經濟產業產值超1.5億元。發展綠色能源產業,爭取全年完成80MW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投資,力爭天然氣熱電聯產項目年底基本具備開工條件;持續推進岑田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進一步推廣新能源汽車使用,力爭全年引進新能源項目2個以上。
關鍵詞:強化招商選資
東源將開展系列經貿活動,發揮招商小分隊駐深優勢,深化以商招商,計劃在廣州、深圳、東莞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舉行宣傳推介活動,力爭每半年分別舉行一場經貿活動,全年共組織2場次以上。創新招商引資方式,聚焦央企國企等重點,招大商、招好商,大力實施專業化、精準化招商;圍繞龍頭企業需求,拓寬以商招商、點對點招商、產業鏈招商渠道,建立招商目標清單和招商路線圖,推動聚鏈招商、補鏈招商;結合東源產業要素、優勢條件,更新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健全招商政策包,力爭全年引進億元以上優質工業項目20個以上(其中電子信息項目7個以上、高端裝備制造項目6個以上、先進材料項目3個以上),其中投資額超5億元項目2個以上。注重招商項目質量,對標先進地區探索建立高規格招商引資工作機制,完善落實招商聯席會議機制,嚴格項目遴選,探索將意向項目、擬落戶項目納入制造業高質量綜合評價進行全面分析研判,提高新上項目用地容積率低限,確保落戶項目質量;開展硅產業園招商選資活動,力爭引進優質企業5家以上。
關鍵詞:推動產業升級
東源將狠抓技術改造,提質優化傳統資源型產業、鼓勵支持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力爭全年推動15家以上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投入資金7億元。狠抓產業提質優化,支持企業用好5G等技術,推動自身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轉型,促進傳統企業升級工藝技術,引導推動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全年達10家以上;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全年完成3家以上;探索借鑒“畝均論英雄”改革經驗,健全畝均效益評價體系,引導企業提高單位產出水平,提高土地綜合效益;研究出臺扶持政策,以華豐世紀商貿中心為主體謀劃東源總部經濟發展新模式。狠抓企業培育壯大,建立“小升規”重點企業培育庫,全年新上規工業企業22家以上,新上規工業企業年產值達9億元以上;加大對民營經濟、中小企業扶持力度和跟進在建項目,力爭年內新投產項目上規9個以上、全年新增“專精特精”中小企業2家以上。狠抓產業綠色轉型,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產業經濟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完成縣工業園循環化改造,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引導高耗能企業通過升級設備技術等手段進一步降低能耗。
關鍵詞:優化營商環境
東源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出臺系列惠企政策,確保各項獎勵措施按時足額兌現,激勵企業加速提質發展;對重點項目落實“一企一策”,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全年力爭實現營收過億元企業53家以上、過5億元企業17家以上,全縣稅收超千萬元企業15家以上;深入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革,力爭實現本土上市企業1家。加大紓困解難力度,優化實施首席服務員制度,建立清單制推進機制,全力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問題,推動上下游、大中小配套企業實現100%復工復產達產;用好招工扶持政策,力爭培育縣內2至3家優質的勞務公司,幫助縣內企業解決新增用工人數2000人;繼續落實好減稅降費延續政策,組建減稅降費工作專班,確保減稅降費政策紅利直達市場主體。加大服務保障力度,推動審批園區政府投資項目時間由5個工作日壓縮至3個工作日,著力破解用地、用能、用林、環評等問題;實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告知承諾制,實行容缺承諾制,提高項目建設效率,力爭全年推動已簽約項目開工建設29個以上、新增竣工投產項目30個以上。
關鍵詞:科技賦能產業
東源將強化科技人才引育體系,實施高層次人才倍增計劃,發揮人才驛站等媒介作用,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引進各類高端技術人才;推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產學研協同的人才培育倍增機制。強化創新成果轉化鏈條,推動廣工大(東源)創新協同創新研究院建成光電技術中心1個、與校企合作開展技術攻關3—5項,推動硅基新材料創新中心開展磁選精砂擦洗試驗研究等;優化專利申請資助政策,扶持企業知識產權貫標;發揮科技信貸支持作用,全年推動10家企業申報科技信貸資金5000萬元以上。出臺系列措施,在科技金融、成果轉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實施科技創新主體培育,實施新一輪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和樹標提質行動,力爭全年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以上、市級以上研發機構6家以上;抓好中小型科技企業培育孵化,力爭全年新增5家以上;支持推動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推動富馬硬質合金、鑫達科技創建省重點實驗室,支持旗濱節能玻璃等企業沖刺省科學技術獎,力爭5家以上規上工業企業新增市級以上研發機構、全縣研發經費占GDP比重從0.6%提高到0.68%。
工作保障
“三個強化”促進目標
任務按期保質完成
強化對開展“工業倍增升級攻堅年”行動的組織領導,建立部門聯動、分工協作、分層協調的組織領導機制,成立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東源縣“工業倍增升級攻堅年”行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統籌協調,細化責任分工,壓實各方責任,定期召開工作協調會,推動各項工作落實。
強化結果導向,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聚焦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問題,掛圖作戰、倒排工期,全力推動解決,嚴格按照時間節點推進各項工作;增強“比學趕超”意識,堅持“意向項目抓簽約、簽約項目抓開工、開工項目抓投產、投產項目抓效益”,科學謀劃任務落實舉措,做到學先進、補短板、強優勢、促發展。
強化監督執行,實施分級協調、年度計劃、分類考核、督查通報等工作機制,“工業倍增升級攻堅年”專項行動落實情況納入部門年度考核,加強剛性約束,強化追責問責,確保責任到人、落實到位和目標任務按期保質完成。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攝影:本報記者 黃贊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