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多措并舉推動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
民族地區呈現幸福和諧美麗景象
■東源縣新港鎮雙田畬族村田園風光。該村在2020年底成功入選首批“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黃贊福 攝
■村貌煥然一新、配套服務設施齊全的東源縣葉潭鎮半埔畬族村。楊堅 攝
■東源縣漳溪畬族鄉傾力打造的下藍村畬族特色村寨在2020年底成功入選首批“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目前,正在全力創建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楊堅 攝
核心提示
4月26日,全市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現場會在東源縣新港鎮雙田畬族村召開,這既是對東源縣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工作成績的肯定,也是一種鞭策。
近年來,東源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貫徹落實省、市關于推動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加強組織保障,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推動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安排了6位縣領導分別掛鉤漳溪畬族鄉和5個畬族村;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出臺了《關于推動東源縣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行動工作方案》《東源縣推動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若干保障措施(2021—2025年)》,從提高專項資金和補助資金保障標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支持產業和民生事業發展等方面,為民族地區發展提供堅強政策保障;加大資金投入,2021年起,東源縣財政每年統籌安排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由原來的500萬元增加到700萬元,同時爭取中央財政有關資金和深圳幫扶資金等各方資金,加大對民族地區發展的資金支持。同時,搶抓政策機遇,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當前,東源縣民族地區呈現出經濟提速發展、民生持續改善、民族關系和諧穩定的蓬勃發展態勢。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田清秀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堅持產業造“血”,發展鄉村產業
抓發展必須抓產業。在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上,東源縣堅持產業造“血”,確保民族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漳溪畬族鄉大力發展藍莓和玫瑰種植及深加工,建成約1150畝藍莓基地和千畝玫瑰基地。2021年8月,漳溪畬族鄉日光村入選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2022年新港鎮雙田畬族村大力打造百畝“四季花海”田園觀光綜合體,預計年收益近50萬元;利用村內優質水資源發展鯪魚養殖產業作為“一村一品”項目,現養殖規模為30多畝,年產量達24噸,預計年收益約60萬元。葉潭鎮半埔畬族村引進高新農業企業建設韭菜基地,試點種植特色韭菜111.84畝,預計農戶每戶每年增收3萬元以上。二是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業。漳溪畬族鄉以黃龍巖畬族風情旅游區為龍頭,打造以上、下藍畬族風情為主的南部少數民族特色旅游產業區,以中聯村汶水塘和東華村滑翔傘基地為主的中部休閑娛樂區,以日光村玫瑰基地為主的北部田園花卉觀光區,形成南、中、北旅游觀光產業帶。近年來,黃龍巖景區旅游年均收入達297萬元。新港鎮雙田畬族村充分挖掘藍氏祠堂、明朝古井等物質文化資源及藍家拳等非物質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民族特色鄉村旅游,推動民宿、農家樂及特產銷售等配套發展。三是大力推進“十企幫十鎮”助力鄉村振興示范行動。東源縣制定印發“十企幫十鎮”助力鄉村振興示范行動方案,于今年2月在漳溪畬族鄉日光村舉辦“十企幫十鎮”示范行動現場會,通過積極組織協調,給予政策激勵,建立常態化的結對幫扶關系,努力形成“凝聚企業力量、共謀家鄉發展”新局面,有力推進東源縣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
堅持示范提“質”,加快鄉村建設
東源縣把鄉村振興作為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一系列措施,建設民族地區美麗鄉村。一是人居環境不斷提升。2019年以來,東源縣民族地區高質量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一鄉五村”全部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2021年7月,漳溪畬族鄉的下藍畬族村和嶂下村入圍全市“鄉村振興大擂臺”十強總決賽,并榮獲“銅獎”,美麗鄉村示范點建設成效顯著。二是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漳溪畬族鄉新建了鄉級垃圾中轉站、污水處理廠,全鄉村莊生活污水治理率達70%。大力推進污染減排工作,全力推行使用清潔能源技術,對漳溪畬族鄉水泥生產企業進行升級改造,自然環境和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三是特色村寨建設扎實推進。擦亮民族特色品牌,推動漳溪下藍和新港雙田兩個畬族村進行外立面改造,增加表現民族元素的裝飾,兩個村于2020年成功創建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一鄉五村”黨群服務中心完成新建改造,民族地區272棟房屋外立面完成重新裝飾。下一步,東源縣將全力推進其余3個少數民族村創建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堅持文化塑“魂”,注重文化傳承
東源縣把做好民族文化傳承工作,加強民族文化的保護發展,推動民族體育運動的發展,作為推動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一是傳承保護文化遺產。重點支持“三月三畬族文化節”“四月初九藍大將軍出巡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設,傳承發展蹴球、陀螺、射弩、藍家拳等傳統體育項目;“畬族藍大將軍出巡節”于2018年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計劃培養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防止文化傳承斷代。二是創新發展民族文化。積極推廣年糕、雞頸糖、筒式月餅等民族美食,以及笠麻、簸箕等民族傳統手工藝制品,鼓勵年輕人學習繼承傳統制作工藝。推陳出新發展文化創意產品,雙田畬族村設計制作系列帶有民族文化的文創產品,比如在折扇、書簽、雨傘上繪制畬族特色圖案紋樣,讓傳統民族文化煥發新活力。三是不斷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建成廣東畬族宮、漳溪畬族鄉文化展覽館、畬鄉文體活動廣場、特色村寨等一批標志性文化場所,為弘揚展示民族文化提供陣地保障。對雙田畬族村內古建筑進行修繕和保護,建設了古井公園、松山公園、文化廣場等一批與地方民居相配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有效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堅持民生強“基”,推動民生改善
近年來,東源縣把完善民族地區基礎設施作為推動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工作來抓,通過補齊民生短板,不斷提升民族地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截至2021年底,漳溪畬族鄉完成村內道路建設20.17公里,雙田、花徑、半埔3個畬族村村道基本實現硬底化。目前,漳溪畬族鄉自來水塔改造工程和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均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二是教育水平持續提高。東源縣投入資金60萬元,并爭取“深河同心”助學助困基金150萬元,用于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積極指導東源縣民族中學申報第九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支持雙田畬族村南湖中心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教學活動。三是便民服務短板加快補齊。改造升級一批民族地區衛生院、衛生站,并配備駐村醫生,努力解決民族地區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雙田畬族村創新設立鎮級便民服務中心,讓村民在村里就可以享受去鎮里辦事的服務,最大程度讓群眾辦事“少跑腿”。
堅持黨建賦“能”,加強基層治理
在推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上,東源縣堅持黨建賦“能”,用高質量黨建推動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一是不斷建強基層黨組織。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駐村工作隊、“直聯”干部作用,統籌推動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定期開展“直聯”干部講黨課、“三會一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日主題宣講、統戰干部能力素質提升班等活動,進一步凝聚民族團結進步發展共識。二是切實加強基層治理。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制,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等工作,及時化解各種矛盾糾紛,治安警情維持在低發狀態。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切實加強各類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治。三是不斷涵養鄉風文明。近年來,東源縣民族地區廣泛開展宣傳畬族家訓、制定村規民約、舉行“最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評選等鄉風文明創建活動,引導群眾親身參與,共創共享文明鄉風。其中,新港鎮雙田畬族村被評為東源縣創建鄉風文明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