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全力奮戰工業倍增升級
加速打造“3+2+N”產業集群升級版
■9月4日,在鹽東物流園萬利科技項目車間內,工人正在安裝調試生產機械,預計9月底可試產。
■鹽東物流園已初具規模
核心提示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今年以來,東源縣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按照省、市的部署要求,堅持產業興縣不動搖,以市委提出的加快培育“五大產業”為主攻方向,堅定不移把做大做強工業經濟擺在重要位置,全力推進工業倍增升級,工業經濟在逆勢中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接下來,東源縣將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重點圍繞“打造現代產業平臺、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強化招商選資、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營商環境、深化科技賦能產業”等六個方面精準發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速打造東源“3+2+N”產業集群升級版。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蘇培怡 曾科
■組稿: 本報記者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通訊員 薛宇航 伍麗聰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
9月4日,記者在鹽東物流園萬利科技項目建設現場看到,廠區內外一派忙碌景象:有的工人用水管沖刷瀝青路面塵土,有的工人站在梯子上安裝監控,有的工人在生產車間安裝調試機械……
據悉,萬利科技項目于2020年9月動工,總投資約3.5億元,主要研發、生產、銷售5G手機背板等高新技術電子產品及新材料高端產品,項目建成達產后,預計年產值10億元以上,稅收3000萬元以上,可提供就業崗位約500個。為高標準推進項目建設,縣工業開發區管委會嚴格落實“首席服務員”制度,主動靠前,為項目配備“服務專班”,從項目落地審批、要素保障、規劃建設、廠房驗收、竣工投產等方面為企業提供一站式、一對一的精準服務,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天氣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項目僅用時13個月實現竣工投產,比原計劃建設周期提前了5個月,成為東源高效率統籌疫情防控與項目建設的又一典型案例與生動實踐,再次刷新了東源項目建設“加速度”。
項目“落地快、建設快、竣工快”的背后,彰顯出東源縣委、縣政府一心一意抓發展、全心全意服務項目的責任和擔當。今年以來,東源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主旋律、主抓手,堅持產業興縣不動搖,充分發揮東源資源優勢,精準招商、選優引強,加快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牽住產業“牛鼻子”,堅持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圍繞企業干的“項目為王”發展理念,全力以赴加快工業項目和園區建設,不斷提升產業發展質效,推進工業倍增升級,加速打造東源“3+2+N”(“3”指重點發展以新一代電子信息、先進材料、現代農業與食品為主導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2”指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產業為重點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N”指持續發展新型環保建設、循環經濟產業等優勢傳統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升級版,工業經濟在逆勢中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據相關資料顯示:今年前7個月,全縣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126.74億元、增長8.88%,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27.77億元、增長6.5%,完成工業投資24.47億元、增長59.5%。
平臺建設扎實有效:用地整治提升完成率在全市排名第一
東源中心城區規劃面積188平方公里,總規劃用地面積40平方公里的河源東源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處于中心城區的中心區內,既是東源工業經濟的主戰場與主陣地,承擔著挑起東源工業經濟大梁的重任,又是東源都市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和引領區,承載“雙區”產業溢出和產城融合發展。
東源把平臺建設作為推動工業經濟發展的主引擎抓緊抓實,堅持盤活存量、擴大增量兩手抓。一是推動園區提質擴容增效。全縣產業園規劃面積擴大到100平方公里,累計投入園區建設資金18億元,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縣產業轉移工業園建成區面積達10平方公里,被國家納入“十四五”時期重點支持的縣城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藍口產業園建成區面積2平方公里,鹽東物流園全面交地建設,新材料產業園預計年內建成,縣產業轉移工業園三期加快建設,園區承接產業能力與競爭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二是“騰籠換鳥”“提質升檔”。以開展園區用地整治提升行動為契機,精準發力,精準施策,實行“一地塊一辦法”,積極引導企業通過政府收購、新建廠房招租、引進合作伙伴、以企招企等方式“騰籠換鳥”,進一步挖掘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提升園區用地綜合利用水平。截至今年7月底,全縣共完成產業園區用地整治提升825.88畝,為第一年度任務的150.16%,完成率排名全市縣區第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騰籠換鳥”,不但有效破解了園區用地“圈而不建”“用地低效”等問題,而且又解決了園區商業配套不足的問題,補齊了園區活力區的短板。
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引進超億元優質項目31個
工業發展靠項目,項目引進靠招商。東源立足綜合優勢與產業基礎,瞄準“雙區”主導產業項目開展全鏈條精準化、專業化招商。一是堅持頂格招商,注重招大引強。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工作,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為組長的縣招商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縣委常委會會議、縣政府常務會議、縣政府專題工作會議等研究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工作;堅持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主動加強與晟源永磁等國內知名企業洽談,成功引進晟源永磁等一批10億元以上項目落戶東源。二是瞄準方向,聚力鏈式招商。組建縣招商工作隊駐點深圳,重點瞄準“雙區”電子信息、先進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食品加工等行業的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突出產業鏈招商,進一步建鏈、補鏈、強鏈、延鏈,推動招商選資工作在逆勢中開新局。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全縣共舉辦各類經貿活動3場次,引進項目42個(其中億元以上優質項目31個,國高企業22 個,電子信息項目7個、先進材料項目9個、高端裝備制造項目14個),計劃投資額125.3億元,建成達產后預計產值189.6億元、稅收7.67億元;主導產業產值比重上升至55%,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智能制造、先進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的產業集聚發展格局。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6家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東源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協作和高企倍增與樹標提質計劃,推動產學研合作,加大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全力打造園區轉型發展、持續發展的新引擎與新動能。
東源在園區內設立縣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在園區內與廣東工業大學聯合共建縣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東源廣工大現代產業協同創新研究院,采取引進和孵化相結合的方式,解決東源在智能制造、電子信息、先進材料等產業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發和人才需求問題,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人才政策和科技創新政策,在學習交流、項目獎補、學歷提升、技能考核、創新激勵等方面為高層次人才提供政策扶持與資金補助;在園區內設立縣級人才驛站,支持園區企業引進并留住高端人才,有力推動了東源產學研合作、產業轉型升級。
據統計,2021年以來,全縣投入技改資金約6.07億元(今年3億元),推動16家企業技改創新,新增“專精特新”企業6家、高新技術企業16家、市級以上研發機構7家;積極推動金宇、鑫達等2家企業開展上市前期輔導;建立“小升規”重點企業培育庫,新增上規企業28家,金合刀具等12家在庫培育企業年內可實現上規。
服務企業優質高效:“一攬子”政策助企紓困
產業發展最終取決于“軟環境”。東源高度重視營商環境打造,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政務環境,努力打造與珠三角同等水平的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為企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讓廣大企業在東源投資放心、創業安心、發展順心。
東源建立強化服務機制,縣委建立招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工業項目首席服務員制度,實行縣領導掛鉤聯系重點項目和企業制度,全程為項目落地和企業發展提供“零距離”服務;縣政府成立了以主要負責人為總召集人的工作協調機制,每半個月一次研究解決園區發展重大問題,促進部門協作配合,增強工作合力,強化園區發展要素保障。目前,全縣納入首席服務員服務在冊項目92個,項目從簽約到投產時間縮減至12個月內,這些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預計每年貢獻規上工業產值385億元、稅收超14億元。
東源全力助企紓困,出臺支持先進制造業重大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盤活利用低效用地、激發老企業新活力等“一攬子”惠企政策;相繼出臺服務企業“二十條”“十不準”“十必須”,為服務企業工作立規矩劃紅線,為企業快速建設和竣工投產保駕護航;設立惠獎補項目20余個,建立完善政銀企溝通協調機制,用“真金白銀”支持企業“小做大、大做強”。2021年以來,全縣幫助69個項目申請上級產業扶持資金1.12億元,幫助9家企業獲得科技信貸5250萬元,促成4家企業與4家金融機構達成意向貸款1.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