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澗頭鎮深入推進生態振興示范鎮、美麗圩鎮示范鎮創建和“魚躍澗頭”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
奮力書寫鄉村振興美麗新畫卷
■2022年,東源將大頂公路提升項目納入東源公路路面提升重點工程,經過半年施工,實現公路主線、支線路面全面升級并鋪設瀝青。楊堅 攝
■澗頭鎮黨建主題公園,成為黨的宣傳陣地和群眾休閑、健身的好去處。楊堅 攝
■1月8日,澗頭鎮舉行大頂公路提升項目竣工暨2023年“騎觀澗頭”騎行活動,深入宣傳推介當地旅游資源。楊堅 攝
■生態優美、環境宜居、風景秀麗的東源縣澗頭鎮。 黃贊福 攝
核心提示
時光的年輪刻下奮斗的足跡。2022年,東源縣澗頭鎮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市委工作部署,按照縣委、縣政府奮戰“八大重點任務”和開展“三個年”行動的部署要求,堅持黨建引領,統籌發展和安全,聚力聚焦鄉村振興,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堅持“好山好水融灣,生態經濟強鎮”發展戰略,實施“三大抓手”(以依托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發展平臺與萬綠湖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機遇、用活用足移民政策和推動項目建設為“三大抓手”),“三點一線擴面輻射” (以街鎮擴容提質為中心點,建設東壩、新壩、樂平、樂源、洋潭美麗鄉村示范點,打造大往村鄉村旅游試點,以大頂公路為一條主線,實施路面拓寬及環境提升工程,以點帶面,擴面輻射帶動全鎮協調發展)發展新格局已基本形成,鄉村振興美麗圩鎮示范鎮和生態示范鎮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鎮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繪就出鄉村振興美麗新畫卷。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激情邁進2023年,澗頭鎮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市、縣的部署,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探索“兩山”理論轉化實踐路徑,深入鞏固生態優勢,大力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全域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全力創建生態振興示范鎮和美麗圩鎮示范鎮,努力實現“水是澗頭甜,魚是澗頭鮮,茶是澗頭香,酒是澗頭醇”,打造特色旅游小鎮,建設魚米茶鄉澗頭,以高質量黨建推動澗頭高質量發展,把黨的二十大擘畫的鄉村振興美好藍圖鐫刻在澗頭的山水之間、田間地頭,為東源打造綠美人居環境,建設強富綠美新縣域貢獻澗頭力量。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田清秀
曾敏 特約記者 藍天明
抓黨建強隊伍,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黨,核心要靠黨建引領。澗頭鎮把黨建引領貫穿到鄉村振興工作全過程各方面,通過深化學習教育、加強組織建設、選優育強基層干部隊伍等舉措,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賦能。
該鎮制定了《澗頭鎮2022年干部培訓計劃》,深化學習教育,全面夯實基層干部的理論基礎。加強政治理論學習,2022年年開展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21次。堅持領導干部、支部書記領學帶學督學,推動學習教育在支部多點開花。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和全部工作的重心,結合“第一議題”制度,學深悟透黨的二十大精神。去年6月26日,該鎮還舉辦了鎮村干部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邀請省委黨校應急管理教研部副主任、行政管理學教授張青和縣紀委常委、縣委巡察辦主任劉偉雄進行授課,切實增強鎮、村干部的應急管理工作業務知識和遵紀守法意識。
該鎮進一步加強組織建設,建強基層戰斗堡壘。推動黨支部規范化建設實現全覆蓋,打造大往村黨支部規范化建設示范村。加強軟弱渙散黨組織排查,強化優化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做好“兩新”組織“雙同步”工作,落實“兩新”黨組織黨建指導員制度,并加強業務培訓,進一步提高“兩新”黨組織黨建指導員的業務能力。
該鎮通過招錄、跟班學習等方式,進一步選優育強基層干部隊伍。2022年,該鎮新招錄公務員2名、事業編制人員1名,優秀村“兩委”干部考取事業編制人員2名;組織7名“雛雁”干部到鎮黨政辦、黨建辦、綜治辦等部門跟班學習,通過機關干部帶學提高后備干部的工作實操能力和綜合能力;新增入黨積極分子31人,發展預備黨員10人,轉正黨員16人,進一步壯大基層黨組織力量。
抓項目促振興,打造鎮域特色產業
走進澗頭鎮大健菌業有限公司,映入眼簾的是大大小小10余個食用菌培養大棚,里面一排排菌棒整齊排列。該公司在廣州、深圳、惠州以及河源均設有銷售窗口,并與幾家商超和預制菜配送公司有合作。下一步,該公司將擴大規模,推進食用菌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食用菌是澗頭鎮近年打造的鎮域特色產業之一。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澗頭鎮堅持“項目為王”,依托現有的產業優勢,強化項目要素保障,打造飲用水、食用菌、客家娘酒、小球藻等鎮域特色產業。
一是大力推動正能量年產25萬噸天然飲用水生產線擴建項目。該鎮做好“首席服務員”,多次現場辦公,縣、鎮合力高站位解決項目用地、供水和道路基礎設施等問題,推進項目順利建設。目前,該項目地下室主體、辦公室主樓、廠區基建和設備房主體等已完工,正在建設綜合樓主體。
二是動工建設樂源村食用菌產業基地。該鎮依托大健菌業有限公司,發揮食用菌產業短、平、快優勢,將食用菌產業作為該鎮鄉村振興主打產業示范帶動各村。目前,基地首期大棚已建成。基地全部建成后可帶動農戶創業就業200戶,增加村集體經濟年收入20萬元以上,實現聯農帶農增收,富民興村。
三是加快建設東源縣大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綜合實踐基地。2022年8月18日,東源縣政府與東源縣源新實業有限公司簽約,在澗頭鎮建設東源縣大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綜合實踐基地,目前項目正在加快建設中。該項目建成后可為當地提供就業崗位約100個,增加年稅收約800萬元。
四是進一步推進客家傳統食品文化生態產業園建設。該鎮發揮河源市綠純釀酒廠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效應,推廣客家娘酒傳統生產工藝和月子文化,培育非遺產品和申報認證綠色食品,打響澗頭客家娘酒品牌。去年,客家傳統食品文化生態產業園教育基地獲得了“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稱號。
五是大力推動河源市綠安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復工復產。重新激發企業活力,利用原有產業基礎,以小球藻種植產業為主題,打造“康養+休閑+研學”的生態旅游產業基地。
抓示范鎮示范帶建設,打造美麗宜居鄉村
澗頭鎮以全力創建生態振興示范鎮、美麗圩鎮示范鎮和“魚躍澗頭”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為重點,全面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一是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建立健全村莊公共環境保潔制度,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全面實施上門收集垃圾,拆除原垃圾池100余個;全面完成了“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務,加快補齊了農村基礎設施突出短板,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開展“雜草革命”行動,動員黨員、志愿者300余人次,清理積存的垃圾、雜草100余噸,規范建筑材料堆放80余處,顯著改善各村主干道環境和房前屋后衛生狀況。二是持續推進鄉村風貌提升,美化綠化優化群眾生活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大往村、樂平村特色精品村,推進大往村“美麗家園”建設,完成房屋外立面改造110棟;完成樂平村人居環境改造,提升村內道路環境,完成農房微改造88戶,14個自然村啟動“四小園”建設。三是想方設法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該鎮對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下的薄弱村制定了“一村一策”,通過流轉山林土地、引進項目落戶、發展特色產業、盤活廠房資源等方式,切實有力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截至目前,東壩、洋潭、澗頭、樂源、新田、澗新6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已全部出列。
同時,澗頭鎮多措并舉全力推進創建生態振興示范鎮、美麗圩鎮示范鎮和“魚躍澗頭”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全面提升鄉村建設水平。爭取市生態環境局支持,共建生態振興示范鎮,邀請第三方進行調研并開展可行性研究和規劃設計,從生態修復、生態產業、生態景觀三方面著手,打造在全市可推廣、可借鑒的生態振興“澗頭模式”;以“魚躍澗頭·移民風情小鎮”為主題,推進圩鎮擴容提質,打造“三縱三橫”街道,啟動圩鎮“穿衣戴帽”工程,開展“三線整治”,提升圩鎮風貌,增強圩鎮輻射帶動能力,實現圩鎮與村“同治同建同美”,創建美麗圩鎮示范鎮;以“魚躍澗頭”鄉村振興示范帶規劃為統領,有序推進規劃成果落地,逐步完善項目相關手續,打造東壩、新壩、樂平、樂源、洋潭五村連片風貌帶,充分挖掘澗頭魚文化、移民文化、古驛道文化,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
鞏固拓展生態優勢,夯實生態振興示范鎮根基
“水是澗頭甜,魚是澗頭鮮,茶是澗頭香,酒是澗頭醇。”澗頭山清水秀,生態優勢明顯。澗頭鎮將鞏固拓展生態優勢作為創建生態振興示范鎮的重點,全力做好耕地保護、污染防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林業保護等工作,進一步夯實創建生態振興示范鎮的根基。
繼續做好耕地保護文章,抓牢農業生產,守好耕地紅線,超額完成縣下發的早造、晚造種植任務。去年上半年,該鎮春耕完成早造糧食種植面積9086.21畝,省下達撂荒耕地復耕復種任務5336畝,儲備補充耕地種植2345.45畝,早造水稻種植完成率達124.47%;去年下半年,完成晚造糧食種植面積4164畝,省下達撂荒耕地復耕復種任務1562畝,不實耕地種植253畝,晚造糧食面積種植完成率達104.1%。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嚴格落實“河長制”,推進河流水環境治理,實施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建設項目,整改疑似非法侵占河道現象。2022年,全鎮完成河道清潔約9.22公里、水域“清漂”6.53公頃,打撈漂浮垃圾7.02噸。
穩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全鎮11個納入省民生實事任務的自然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部完工。目前,全鎮完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自然村總數達32個,污水處理率為52%。
扎實做好林業工作,嚴格落實“林長制”,做實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常態化開展巡山巡林和森林防滅火宣傳,2022年無森林火災事故發生。完成植樹造林5000畝,穩步推進桉樹林整治,該鎮桉樹林整治任務約1.85萬畝,占全縣任務近半,2022年已砍伐約1.66萬畝,其中納入生態林營林改造8400畝,砍伐率近90%,砍伐面積居全縣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