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成效明顯
跑出經濟發展加速度 繪就美麗鄉村新圖景
■春節期間,“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核心點的義合鎮下屯村格桑花怒放,吸引了眾多游客。 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春節期間,位于東源縣城木京水電站旁邊的“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碧道慢行系統及東江壹號驛站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前來打卡。
■東源縣仙塘鎮紅光村南園古村的G咖啡,以其時尚吸引了不少年輕人慕名而至。
■東源縣義合鎮“靈芝小院”民宿春節期間,日接待游客200多人,民宿、餐廳日營業額達2萬元,更是帶動了靈芝產品的銷售。
■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的億綠莊園,不少游客賞完格桑花以后帶著孩子采摘草莓等蔬菜水果,其樂融融。
格桑花海、觀景臺、咖啡屋、阮嘯仙故居、碧道慢行系統及東江壹號驛站……今年春節期間,前來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仙塘鎮紅光村與觀塘村參觀的游人絡繹不絕。這些地方能夠迅速躥紅成為河源乃至外地游客爭相打卡的網紅點,是“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帶來最直觀的變化與效應。
規劃建設“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是東源2022年在升級建設縣區“詩畫田園”鄉村振興示范帶的基礎上,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提質增效年”行動,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示范鎮村建設,示范引領推動全縣鄉村全面振興,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目標的一個自選動作與亮點項目。
如今,“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的成效與效益已顯山露水、日漸明顯,不但成為輻射、帶動周邊鎮村鄉村振興的“風貌帶”“景觀帶”“產業帶”“經濟帶”,而且成為東源鄉村振興的“新樣板”,有力示范帶動了全縣美麗鄉村建設。
景觀美 鄉村振興才有人氣
“春節期間,下屯村正值格桑花開,這里也成為了一個網紅打卡點。不少游客蜂擁而至,帶動了村民增收。”義合鎮下屯村村委委員阮悅輝說,阮嘯仙紀念大橋開通以后,人們到下屯賞花和喝咖啡的時間大大縮短。年初一至年初八,下屯村花海景點吸引觀光車輛2.5萬輛,接待游客約8萬人次,累計增收約55萬元。
秘制烤腸、甘蔗、棉花糖、腌蘿卜、涼粉、茶葉蛋、眉豆粄、艾粄……眼前的小吃種類繁多,應有盡有。“我們三個都是從連平忠信過來的,聽說東源下屯村的格桑花吸引了很多游客,就想到這里擺攤,現在日均收入300多元,收入還是比較可觀的。”來自連平忠信的賴女士告訴記者,一邊擺攤一邊賞花,也是一件美事。
在格桑花海不遠處的下屯億綠莊園,莊園種著草莓、巨峰葡萄、陽光玫瑰葡萄、黃金圣女果、油菜花、油麥菜等蔬菜水果。走進億綠莊園,不少游客賞完格桑花后就帶著孩子采摘草莓,場面熱鬧,其樂融融。
“現在大顆的草莓比較少了,都被摘得差不多了。年初一一天,銷售草莓的營業額就已過萬元,近千人采摘,明年游客可要早點來了。”億綠莊園老板阮錦鵬笑著說。
2022年,東源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提質增效年”行動,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示范鎮村建設,示范引領推動全縣鄉村全面振興,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目標。阮錦鵬雖在深圳工作,可一直都有濃厚的鄉土情懷。去年初,阮錦鵬聽到東源縣政府規劃建設“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的喜訊后,毅然決然地回到家鄉,投資農業,化身新農人。
下屯億綠莊園基地前期投入400萬元,流轉土地260多畝,地租年花費約10萬元,聘用25名工人,人均年薪5萬元,增加集體收入之余,還實現了農民在家門口就業的愿景。“未來,我還打算種植百香果,擴寬銷售渠道,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把我們的農產品推介出去,讓更多人吃到下屯菜、下屯果。”阮錦鵬說。
位于東源縣城木京水電站東側的碧道慢行系統及東江壹號驛站建成以后,以其獨特的魅力與優美的風光吸引了眾多市民攜家人邀好友前去休閑、觀光、健身,成了河源的網紅打卡點。
“這里可以徒步、騎行、野餐,難得放假,在這和朋友一起散散心,享受休閑時光。”市民李佳說。
碧道慢行系統和東江壹號驛站不僅吸引了市民前往,還吸引了不少小吃攤販在此擺攤。“我從去年10月到這里擺攤,每天大概有20個攤位,人還是比較多的。”李金云說,她家在仙塘鎮觀塘村,過來擺攤很方便,每天能賺400元左右,比打工強點。
義合下屯、東江壹號驛站等地之所以能在春節期間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光、休閑,是“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帶來的最直觀的變化與效應。據了解,“東江畫廊”鄉村示范帶西南起仙塘鎮、往東北延伸至柳城鎮,全長75公里,覆蓋沿東江5個鎮(仙塘、義合、黃田、藍口、柳城)39個村莊。目前,“東江畫廊”鄉村示范帶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覆蓋仙塘到義合的18個村莊約23公里,全長約23公里,精品段13公里。
產業旺 鄉村振興才有底氣
把“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打造成“產業帶”“經濟帶”,帶動農業現代化,實現“民富、景美、人和”,促進全縣鄉村工作提質增效,這是東源縣委、縣政府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帶的初衷和目標。
走進東源縣柳城鎮萬綠智慧農場,農業現代化有跡可循。萬綠智慧農場已裝備有無人駕駛旋耕機、激光平地機、插秧機、變量施肥無人機、植保無人機和收割機等全套智能化作業機具。“科技種田讓‘汗水’農業走向‘智慧農業’,目前,智慧農業用工成本降低30%,生產效率提高30倍以上。”萬綠智慧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鍵寬說道。
農業機械化讓柳城鎮的發展走上了快車道,播下“希望種”。柳城鎮將打造萬畝智慧農場、發展絲苗米產業、建設水稻公園,推進農業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企業化運作,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同樣依托現代高效農業,載譽滿身的還有河源順景食用菌種養合作社。順景合作社位于義合鎮義和村,流轉土地約2.6萬平方米,帶動了周邊百姓致富,先后被評為省級、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單位。順景合作社走多元融合發展之路,不僅種靈芝,還依托靈芝產業園建立“靈芝小院”民宿,延展消費產業鏈。“春節期間,靈芝小院日接待游客200多人,民宿、餐廳日營業額達2萬元。而且,顧客們還會購買靈芝產品,截至年初十,靈芝產品銷售20多萬元。”順景合作社負責人李海添說,順景靈芝產業園有4000平方米,靈芝和孢子粉年產6000斤,年產值300多萬元。該基地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聯農帶農的效應逐步顯現,帶動附近農戶擴大種植,發展中醫藥產業實現增產增收。
義合鎮還協助村集體完成耕地流轉2500畝,用于種植太空絲苗米和冬小麥,帶動全鎮650余戶農民,戶均增收1500元。按照“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成功培育出下屯村“嘯仙紅絲苗香米”、高樓村“西施柚”、義合村“順景靈芝”、香溪村“陽光綠源蔬菜”等農業品牌。
仙塘鎮著力優化農業產業體系,主動對接“雙區”大市場,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綠色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業,大力發展藍莓、葡萄、龍腦樟等特色產業。目前,全鎮種植總面積超4000畝。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牛鼻子”與“壓艙石”。東源依托“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打造鎮級產權交易平臺,盤活集體資產,積極培育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主體,推進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等多種經營方式,提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同時還面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以及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穩定就業的農民開展免費培訓活動,積極引導農民轉變發展方式,強化科技研發創新,推行生態綠色生產,有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鄉村經濟由粗放增長向綠色發展的轉變。
文化美 鄉村振興才有生氣
從“外在美”邁向“內在美”,從“環境美”邁向“文化美”。仙塘鎮開展“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這樣“華麗轉身”的變化并不鮮見。鎮街兩旁特色民居林立,鄉間小道整潔美觀,花草蔬菜點綴期間。仙塘鎮的人文風情、古跡遺存,讓鄉村旅游帶活了經濟發展。
老衙門、新衙門、古炮樓遺址、柳溪書院、南園大夫第……走進仙塘鎮紅光村南園古村,一股古典的氣息撲面而來。據了解,老衙門是南園古村最老的建筑,屬三進院落式府邸建筑,面積約10畝,有房舍80余間。“現在的年輕人開始回歸傳統,老衙門這類古建筑很受年輕人歡迎。春節期間,許多游客在南園古村游玩。”古村G咖啡老板李朝快介紹,G咖啡由古村的售票站改造而成,作為古村第一站,春節期間,每日大約接待游客300人,日營業額達6000元。G咖啡還通過舉辦不定期音樂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前來游玩,帶動消費。
仙塘鎮以“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為契機,正在著手“文化+旅游”工作,構建現代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體系,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新樣板。該鎮以南園古村文化游、仙人塘葡萄生態園采摘游、觀塘公園賞花游、觀塘民宿集群居家游、大學城文化游為基礎,打造更多集綠色采摘、古村文化、休閑健身、特色民宿、校園風光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仙塘特色文旅產業”,通過串聯產業鏈條,實現“一晚兩天”“兩晚三天”的旅游路線,煥發農村發展活力,實現產業、城鄉融合發展。
義合鎮則深入挖掘紅色資源,不斷擦亮阮嘯仙故里紅色招牌,推動“以文化人”,涵養鄉風文明,助力下屯鄉村振興。成立阮嘯仙研究學會、紅色村史料整理工作組,深入研究阮嘯仙先烈生平,編寫《下屯村志》,推動出版《學生時代的阮嘯仙》《阮嘯仙書信史話》等書籍,生動再現阮嘯仙先烈光輝人生,并對阮嘯仙故居等革命遺址進行保護修繕、活化利用,將其打造成革命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成為全市紅色教育的網紅打卡點。據悉,2021年以來,吸引黨員領導干部到下屯村參觀學習達19萬人次,其中市外參觀人員占比30%。
“東源將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牽引,以推進綠美東源建設為契機,依托‘東江畫廊’沿線村莊、山水生態、當地文化,以全域協同建設為思路,農商文旅多產業、全業態融合發展為路徑,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產業發展有機融合,以帶促鎮,輻射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帶動區域內鄉村全面振興。”東源縣鄉村振興局一位負責人如是說。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曾敏 特約記者 藍天明
■攝影(除署名外):本報記者 楊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