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東源縣

推動“小葉子”做成富民“大產業”

東源縣扎實開展“茶產業提質增效年”行動

2023-06-29 09:57:05 來源:河源日報

■2023年河源春茶開采暨東源茶旅文化節招商推介系列活動于4月15日在康禾鎮正式啟動

■位于曾田鎮的東源縣上仙湖茶園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促進農民就近就地就業。

■東源縣省級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上莞鎮仙湖村萬畝優質茶葉種植基地春茶采摘場面。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在海拔1080米的上莞鎮仙湖山頂采茶歸來的“茶客”(采摘茶葉的女工人),仙湖萬畝優質茶葉基地每年提供5000個以上臨時就業崗位。

■柳城鎮半嶂山茶葉種植基地

核心提示

今年以來,東源縣按照省委、市委“百千萬工程”的部署要求,依托區位優勢、立足優美生態,圍繞“提品質、創品牌、擴規模、增效益”的發展思路,把茶產業作為農業經濟支柱產業來培育,深入開展“茶產業提質增效年”行動,以“六個突出”為抓手,加快推進全縣茶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努力把“小葉子”做成群眾致富增收的“大產業”,推動全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成效篇】 全縣茶產業年產值近6.3億元

好山好水育好茶。東源縣地處丘陵地帶,茶園坐落在萬綠湖周邊地區,茶樹多種植在850米至1000米的半山腰,生長良好。東源茶的產制歷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康禾貢茶從南宋起成為進貢皇帝飲用的茶,上莞仙湖茶是有500多年歷史的“東江三大名茶”之一。2020年,東源成功創建省級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東源仙湖茶”于2017年獲評廣東省區域公用品牌、于2022年成為全市首個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2020年以來,東源縣以獲評省級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契機,全力實施科技支撐、亮牌行動、品牌建設、茶園擴種等項目建設,推進仙湖茶葉基地優化升級向茶文化生態旅游方向轉型發展,逐步形成“茶業+旅游業”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有力推動了產業融合發展,茶產業已成為上莞、曾田、柳城、康禾、藍口、葉潭、澗頭等鄉鎮村民增收致富、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和綠色產業之一。

截至目前,東源縣有優質茶園5.4萬畝,年產量近2300噸,年產值6.29億元。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6家、農業專業合作社194家、家庭農場32家、種植農戶2100多戶,注冊商標130多個,獲“二品一標”認證的茶葉經營主體10家。

【決策篇】 做大做強做優茶產業

產業振興是加快推動鄉村振興的基石與支撐。東源縣委、縣政府針對茶產業基礎良好、發展空間大、潛力大和存在規模小、品牌弱、效益差等實際情況,辯證看待東源茶產業發展的優勢與不足,堅定推動東源茶產業“揚帆再啟航”的信心、決心,決定今年開展“茶產業提質增效年”行動,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瞄準東源茶產業的短板,集中資源、集中火力、集中攻堅,突出“五化”(市場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多元化),強化政策、要素、科技、金融支持,著力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茶產業發展“大格局”,用心用情把“小葉子”做成“大產業”,凝心聚力開創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推動茶產業勃發新生機,努力讓“東源茶”香溢四方,賦能鄉村振興、鎮域振興。

經過深入調研和集思廣益,東源確立以“提品質、創品牌、擴規模、增效益”為“茶產業提質增效年”行動工作思路,決心用1年的努力,讓東源茶產業打好基礎、提質增效;再用3—5年的努力,讓茶產業做大做強做優、成為東源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傾力打響“東源仙湖茶”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品牌,加快建設省級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著力構建以上莞鎮為核心,以康禾、澗頭、柳城、藍口、曾田等鎮為重點區域的5個茶產業輻射圈,扶持仙湖茶、康禾貢茶、澗頭茶、半嶂茶、礤頭茶等5個示范點建設,鼓勵茶企大力發展茶園綜合體、茶事體驗、生態農業等新興產業,力爭今年全縣茶葉種植規模增速達10%以上,年總產值突破8億元、年增速25%以上。

【策略篇】 實施“三個三”策略

東源縣針對茶產業發展的基礎與現狀,決定實施“三個三”策略推動茶產業提質增效:一是打好“三張牌”。打好茶文化牌,講好東源茶故事,深入挖掘歷史淵源、文化本源,營造濃厚茶文化氛圍,做好茶文化傳承;打好茶產業牌,堅持品牌化、規模化、品質化,抓好種植、加工等各個環節,促進茶產業全鏈條發展;打好茶科技牌,加強與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強化人才引進和技術攻關,為全領域、各環節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撐。二是建立“三大機制”。建立完善茶產業發展推進機制,強化統籌協調,確保工作運轉有序有效;建立完善茶產業發展調度機制,及時發現和解決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讓“綠葉子”長成“金葉子”;建立完善茶產業發展督查機制,圍繞茶產業發展政策落實、責任落實開展定期督查,確保督出效益、督出成績。三是實現“三個提升”。提升品質標準,堅持茶園管護生態化、茶業建設標準化,強化基地建設和產品認證,打造綠色優質茶產品精品;提升營銷水平,推動線上線下資源全面對接和深度融合,提高東源茶的市場占有率和品牌競爭力;提升融合發展,推動“茶+旅游”“茶+文化”融合發展,加快茶產業轉型升級。

【行動篇】 “六個突出”推動“六個一”落地生效

突出高位推動,構建一個工作體系。東源縣成立了以縣委副書記為組長、分管縣領導為常務副組長的“茶產業提質增效年”工作專班領導小組;研究制定《東源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2023—2025年)》和《2023年東源縣“茶產業提質增效年”行動方案》,明確目標、思路、任務、措施和要求;組建“茶產業提質增效年”工作專班,落實專班工作經費,嚴格執行“六個一”(每天一聯系一碰頭、每周一調度一報送、每月一通報一復盤)、常態化協調、高質量服務等工作機制,確保工作專班實體化運轉。目前,工作專班已會同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有關專家開展全方位調查摸底,完成了茶葉基礎數據收集工作,各項工作高質高效推進。

突出資金投入,扶持一批茶企發展。東源加大財政投入,出臺《東源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使用方案(2023—2025年)》,縣財政每年統籌安排不少于3000萬元資金用于扶持發展茶產業,不斷拓寬資金補助渠道,激發茶產業發展活力;大力實施茶葉主體培育工程,繼續推行無抵押擔保的“茶葉貸”業務,推動龍頭企業、茶葉專業合作社組建產業化聯合體,力爭今年新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家,計劃重點扶持企業3家、重點扶持項目3個;鼓勵新建優質茶苗繁育推廣基地,對老舊、荒蕪失管的低產茶園進行改土改樹改肥,推進標準化茶園建設,加快設備設施升級和工藝創新,力爭今年新種植及改造茶園種植面積1萬畝以上。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突出理念引導,打造一種品牌文化。東源厚植“萬綠仙湖、千年貢品”理念,投入143萬元建立仙湖茶“茶農標”管理體系,在全省茶行業率先推出仙湖茶“電子身份證”——“茶農標”,制定“東源仙湖茶”區域公用品牌發展戰略規劃,全力創建提升3個以上有影響力的企業品牌;深入挖掘茶文化歷史,講好東源仙湖茶的“傳統煮茶”歷史,推介康禾貢茶制作技藝,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茶故事、傳播茶聲音,編排并演出了“康禾貢茶,非遺駕到”小品表演;加強東源茶葉營銷網點建設,推動開設統一裝修、統一風格的“東源仙湖茶館”專營店,推廣茶葉線上營銷和線下體驗一體化經營模式,構建東源茶葉市場營銷新格局,力爭推動今年設立5家專營店,培育一支約100人的茶葉技能人才隊伍。

突出精準提升,推動一批項目建設。東源以茶葉全產業鏈升級為突破口,推進省級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動藍口礤頭茶葉自動化生產線投產項目建設,加快制茶技藝標準化進程,助推東源茶產業集群持續發展壯大;借助落戶入駐企業的資源和力量,加快東源茶文化展示館項目建設,打造集生態種植、制茶工藝、品茶流程于一體的茶文化展示平臺,有效發揮茶文化對外交流展示的信息窗口作用。目前,省級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仙湖山、丹仙湖、柳上美人、碧山春等項目自動化生產線(茶青日處理量1.5噸以上)已投產,“東源仙湖茶”由此從“經驗做茶”轉為“標準制茶”。

突出節事拉動,組織一輪茶事活動。東源通過舉辦東源茶旅文化節招商推介系列活動,加強茶產業招商引資,帶動茶葉衍生產品的研發和引進,推動茶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目前,已先后在上莞、康禾兩鎮成功舉辦“2023年河源春茶開采暨東源仙湖茶文化節(茶旅文化節)招商推介系列活動”,吸引上百名茶企代表和上千名游客參加,現場共簽約招引項目8個、投資總額達8.3億元。東源計劃今年10月舉辦東源縣茶產業博覽會,常態化開展茶產業博覽會、茶文化節、茶鄉游等活動,力爭全年舉辦不少于4場次大型茶事活動,進一步弘揚東源茶文化,開拓茶市場,做大茶品牌,讓東源好茶香飄萬里。

突出茶旅融合,探索一條發展新路。東源以省級區域品牌生態茶園示范鎮和省級企業生態茶園建設為抓手,將茶文化與民宿結合起來,組織開展“圍爐煮茶體驗”“四色(紅色、綠色、古色與特色)集美”打卡等品茶、研茶、茶旅融合活動,聚力打造以上莞鎮仙湖山、康禾鎮“四色魅力”為核心的茶鄉旅游精品路線,助力推動全縣鄉村民宿、休閑觀光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走出一條茶文旅融合帶動鄉村振興的特色發展之路。目前,東源縣有茶特色民宿5家、茶莊園4座、茶鄉旅游精品路線1條,茶旅從業人數100余人,帶動600余戶農戶就業增收。東源縣將繼續大力培育茶葉龍頭企業,進一步深挖茶文化內涵和茶產業特色,堅持茶旅融合發展,打造更多親子式、游學式、探險式等茶鄉旅游精品路線,探索出一條獨具東源特色的茶文旅融合發展新路。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蘇道華  彭冰

■攝影(除署名外):本報記者 楊堅

    上一篇:守住“錢袋子” 護好幸福家
    下一篇:沒有了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