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現代化工業“金字招牌”
東源縣工業園區爭先進位,推進全域產業園區化
■東源縣新材料產業園
■深圳鹽田(東源)共建現代物流園。
■如今,一大批涉及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的龍頭型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在河源東源高新區形成了集聚效應。
核心提示
在河源東源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下稱河源東源高新區)三期,一座座嶄新的標準化廠房拔地而起,一家家工業企業陸續搬入了“新家”。園區大道上,運輸車輛來來往往,工人們忙著裝卸貨物,既繁忙又秩序井然……隨著三期工程建設的持續推進,全域產業園區化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夏秋轉換時節,河源東源高新區領到了最新“成績單”:今年1月—9月,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118.93億元、同比增長16.5%,規上工業增加值28.67億元、同比增長15.68%,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1.78%。
成績的背后,是河源東源高新區瞄準一流園區爭先進位力透紙背的“卷面”。今年以來,東源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堅持“產業興縣”戰略不動搖,深入開展“園區建設提速年”行動,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一體推進縣城工業園區系統性重構,加快打造“縣城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努力構建“3+2+N”(“3”是指重點發展以電子信息、先進材料和水經濟產業;“2”是指現代高效農業、生態旅游業;“N”是指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產業)產業集群升級版。
錨定“頭部企業”招商
為高質量發展聚勢賦能
東源縣以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為主導產業,龍頭企業支撐有力,高新企業有效擴容。截至今年8月,該縣擁有在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0家,正匯聚起經濟發展的澎湃動力。隨著凱利華、德同興等14個項目竣工投產,信昌盛、一訊達等32個項目動工建設(含續建),形成了“三個一批”(集中簽約一批、開工建設一批、竣工投產一批)項目滾動發展的良好局面。
對于全力“拼經濟”的東源而言,在圍繞傳統工業強鏈補鏈招商引資的同時,擴大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三大主導產業招引,成為該縣新的發力點。
錨定“頭部企業”帶動培育產業生態,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特征。面對“融灣”“融深”的發展機遇,東源縣深化落實“一把手”抓招商機制,用活用巧駐點招商、以商招商、平臺招商等新模式,積極探索“飛地”“飛海”經濟,推動“反向飛地”平臺實體化運作,吸引了一大批頭部企業項目相繼落戶。今年以來,該縣開展招商路演、招商大會等系列活動8場次,共簽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3個、投資額42億元,預計項目達產達效后可實現年產值72億元以上;目前,重點在談意向項目有15個,計劃總投資約66.8億元。
做好“頭部招引”,方能“破局起跳”。位于東源縣新材料產業園內的晟源永磁項目,擁有國內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完善的產品檢測儀器,核心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設備大型化、智能化,工藝流程系統化、自動化,為廣東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穩定的材料保障。
“我們著力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精細化、規模化轉變,大幅提升工業體量,為東源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東源縣相關負責人說,今年將工作著力點放在五大產業生態圈,希望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十億級項目、百億級產業。
為更好地推進項目建設落地落實,東源縣委、縣政府強化服務理念,大力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印發實施《支持先進制造業重大招商引資項目投資建設優惠政策的通知》,對園區內符合條件的主導產業企業、重大項目實行扶持激勵政策;設立東源縣工業園企業服務中心,實現縣級管理事項全部在園區內辦結;實施高企倍增和樹標提質計劃,對園區內企業進行全面摸底,建立臺賬,有針對性地進行服務;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推廣全鏈代辦、全程幫辦,實施重大項目“定制化”審批;探索常設多部門聯合專班,協調解決項目落地“痛點”,保障高質量高效率推進項目建設。
扭住“能級提升”關鍵 打造產業集群新高地
河源東源高新區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第一輻射圈層,是深圳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得天獨厚的承接產業轉移、接受中心城市輻射帶動的區位優勢。
借助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河源東源高新區在聚焦市“6+5”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背景下,推進深圳鹽田(東源)共建現代物流園(下稱鹽東現代物流園)、新材料產業園等平臺開發建設,加快建設“東源縣城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高能級戰略平臺,做實做強河源網絡大城市東部重要支點。
據介紹,東源縣深入推進產業共建,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平臺建設,加強與深圳市鹽田區對接,全力推進鹽東現代物流園建設,共享招商信息和項目信息,實現“轉移—承接”無縫對接。今年8月,鹽東現代物流園8個項目集中竣工投產,總投資額15.7億元,穩產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約32億元、年稅收8800萬元。
實現共同富裕,離不開強大的產業基礎。“工業園區作為東源經濟建設的主陣地,做好資源整合、高效推進平臺建設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東源縣相關負責人說。
提升能級更能跑出產業高質量發展“加速度”,為此,東源縣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將承擔起建立產業集群為有效載體的拓展任務。針對現有存量成熟空間不足的問題,東源縣結合實際拓展產業發展空間,通過向新片區“進軍”,堅持“征收量”和“拆凈率”一起抓、一起推,預計今明兩年內可開發、盤活的工業用地有4250畝,目前已推動落實工業用地1450畝。
隨著“融灣”“融深”東風勁吹,珠三角經濟帶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要素集聚對于省域空間的溢出效應,正在河源東源高新區迸發出新的火花。據了解,東源縣正在全力推進園區三期啟動區1.26平方公里的開發建設;先后出臺《關于支持企業盤活利用低效用地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加強政策引導和激勵,努力盤活產業用地、提升畝產效益;通過與農戶合作要空間,謀劃開發利用徐洞、紅光、仙塘等村410畝的生產生活留用地,目前已制定好330畝相對成熟的留用地的開發利用方案;加快推進出租廠房及配套設施建設,鼓勵和支持已落戶的企業新建了可租賃廠房15萬平方米,大力推動與鹽田區共建標準廠房8.8萬平方米,盡早讓企業實現“落戶即投產”。
引導霸王花、信大科技等企業盤活閑置用地,讓他們得以順利動工建設;探索“商改工”路徑,將園區二期450畝商業用地轉化為工業用地,有力保障峰林高顯項目的落地;引導德洋企業從生產企業向工業物業轉型,助推其建成標準廠房2.6萬平方米,以及推動合利刀具和盛達等企業順利入駐并投產……東源縣助力項目高效落地、拿地即開工的舉措得到企業的頻頻點贊。
“這次落戶東源,我們充分了解到了縣委、縣政府各級領導的誠意、辦事效率和專業水平,在東源遇見了深圳效率,十分驚喜。”峰林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志遠說。
優化“產城融合”格局 快速崛起現代魅力新城
一個園區的發展,除了扎實的產業建設外,良好的基礎建設也必不可少。道路工程(含廣告牌、路邊停車位建設)、土地征收及房屋拆遷工程、土石方工程、污水處理廠工程、排水渠工程、高壓線邊護坡擋土工程、管網工程、2×400MW級(9F級改進型)熱電聯產項目、路面鋪設瀝青、人行道改造、綠化帶改造……從2021年起,東源投入數十億元專項資金,大力完善園區基礎設施,以此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和“硬核”競爭力。
“我們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凝心聚力、大干快上,跑出項目建設加速度。”東源縣相關負責人說,東源縣始終堅持“園區高質量發展、基礎設施先行”的理念,強化水、電、路等要素配置,以持續優化營商“硬”環境為抓手,完善園區配套保障體系,打通園區高質量發展“最后一公里”。
與此同時,智慧園區和智慧展廳投資近千萬元,現已投入使用。走進鹽東現代物流園,可見天上有無人機定時巡檢,地上建有路燈集成監控、電動汽車充電等多種設施,草坪綠地智慧化噴灌,智慧停車讓出行更加便利,5G場景化應用在這里隨處可見。據悉,園區利用閑置空間,打造5G智慧園區展廳、5G安防無人機、5G巡邏機器人、5G VR園區直播、5G智慧燈桿、5G智能抄表、5G AI視頻監控等七大創新應用,為入駐企業帶來現代化辦公、生產體驗,為東源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源動力。
如何將河源東源高新區打造成新型產業、優勢產業的聚集區和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載體?營造良好的園區發展環境亦是關鍵之舉。東源縣建立了縣領導聯系服務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縣領導掛鉤聯系減停產企業等制度,并有針對性地出臺工業企業梯度培育、上規獎勵、貸款貼息等惠企政策5項,積極兌現各類涉企扶持資金約4620萬元,累計解決企業訂單減少、原材料不足等問題近80余個,推動減停產企業從年初的65家減少至目前的58家,新增萬利科技等5家規上企業。同時,將優化營商環境納入今年的縣委專項巡察,派出4個巡察組分別對14個縣直單位黨組織開展巡察,共發現問題121個、問題線索3條,形成專題報告3份。
道路交通是經濟的“大動脈”,發展的“先手棋”。今年以來,為了方便園區公司物流運輸及務工人員出行,東源縣在增設縣工業園至縣城中心區域公交專線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園區路網建設,加快實施園區白云路等8條道路升級改造,持續推進205國道東移(東源段)、西環路(東源段)、粵贛高速公路東源高速出口改擴建等項目建設,串聯起鹽東現代物流園、新材料產業園、仙塘工業園和河源東源高新區三期,助推園區交通更為順暢、服務更加便捷。此外,東源縣還開通工業園至燈塔等5個鄉鎮的務工人員通勤專線和連接贛深高鐵河源北站的通勤專線,在萬達廣場設置接駁公交車,加快建設園區配套的“現代化商圈”。
如今,一大批涉及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的龍頭型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在河源東源高新區形成了規模集聚效應。面對新發展形勢,河源東源高新區正加快產城融合步伐,朝著“產業版”未來社區的目標愿景闊步前行,有機整合空間、要素,重組變革體制、機制,全面賦能新生產、新生活、新生態,全力打造以科技引領、產業賦能為基礎的產業新城。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稿件統籌:李成東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 黃贊福
■組稿:本報記者 曾敏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彭冰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