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源縣漳溪畬族鄉深挖本土文化資源
推進文旅型特色美麗小鎮建設
■大年初三,東源縣漳溪畬族鄉中聯村的“省級非遺”——汶水塘捕魚節熱鬧場景。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5月27日,東源非遺年系列活動之藍大將軍出巡節在漳溪畬族鄉下藍村上演,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東源縣漳溪畬族鄉黃龍巖畬族風情旅游區每年的板栗文化節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本報記者 李何山 攝
■漳溪畬族鄉玫瑰園產業種植基地
■東源縣漳溪畬族鄉日光村今年引種500畝多年生稻
編者按:
汶水塘捕魚節、畬族藍大將軍出巡節、“村BA”、黃龍巖畬族板栗美食節……今年,東源縣漳溪畬族鄉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吸引央媒、省媒和本地多家媒體競相報道,熱點滿滿,賺足了人氣與眼球。
今年以來,漳溪畬族鄉以頭號工程的力度推進實施“百千萬工程”,定位文旅名鎮,著力構建“一核兩軸四片區”發展格局,以農文旅發展為主軸,生態旅游發展和紅色文化發展為副軸,不斷優農業、穩工業、興文旅,推動三產融合,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以文塑旅 文旅IP魅力足
“成交!‘魚王’拍得1.3萬元!”今年大年初三,漳溪畬族鄉中聯村200多名青壯年下水準備就位,分立兩旁,雙手使勁,身往前傾,有節奏地拉索收網,塘面泛起陣陣漣漪,大大小小的魚兒不時躍出水面。當天,不少村民捕了幾十斤魚。
汶水塘捕魚節熱鬧非凡,人們爭相前去圍觀。在現場,主辦方還進行了省級非遺項目推介、“鄉村小集市”非遺+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以及畬族風情歌舞、醒獅等表演,并設置了圍爐煮茶、鄉村寫生、鄉創集市、搶文旅紅包、短視頻創作、非遺小食等活動環節,6000名游客在汶水塘過了個熱熱鬧鬧的大年,領略了省級非遺魅力,感受傳統年味。
有了省級非遺汶水塘捕魚節打頭陣,今年,漳溪畬族鄉的文化活動迅速跑入“新賽道”。精彩的騰空扣籃,精準的遠投三分球……“傳,快傳!”“投,投籃!”“好球!”陣陣吶喊聲和掌聲不斷。4月29日,漳溪畬族鄉上演了一場“村BA”好戲。
漳溪畬族鄉“村BA”引來央視新聞現場直播,火爆“出圈”,話題不斷。賽事辦在家門口,群眾就是最大的明星。不需要門票,隊員和裁判都是村民,中場休息時啦啦隊表演的節目是民族歌舞……濃濃的鄉土氣息,是漳溪畬族鄉“村BA”熱度得以持續的秘訣。
如何辦好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賽事活動?除了鄉土氣息,傳承畬鄉文化亦是關鍵一招。另一省級非遺藍大將軍出巡節不僅是畬族群眾紀念先祖、追憶歷史、驅邪接福的隆重節日,更是鄉村匯聚人氣、弘揚新風、彰顯文化的大好契機。節日當天,村民們紛紛趕回家鄉,穿上“甲胄”、畬族服裝巡游上藍、下藍兩村,掀起“最炫民族風”熱潮,弘揚畬族文化。
“我們鄉的歷史底蘊深厚,鄉黨委、政府正想方設法宣傳畬族文化,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感受畬鄉魅力。”漳溪畬族鄉相關負責人說,該鄉以打造全域旅游文化示范鄉為目標,打造了4個旅游IP,將各類元素融入現代旅游。
據悉,漳溪畬族鄉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在東北部的日光村、井口村打造以玫瑰研學、農事體驗、特色民宿為主的現代農業建設區;在西北部的嶂下村、鵲田村打造以田園觀光、生態休閑、康養度假為主的生態康養休閑區;在中部的群星村、井貝村、東華村打造以弘揚傳承革命精神和農耕精神為主的紅韻農耕發展區;在南部的中聯村、上藍村、下藍村打造以文化體驗、特色節慶、體育運動為主的民族文化旅游區。
完善設施 建設宜居和美鄉村
走進漳溪畬族鄉圩鎮,只見路邊的不少房子統一搭起了建筑架,工人們時而涂刷墻壁,時而繪畫鳳凰圖案。
“目前,我們實行‘穿衣戴帽工程’,對150棟‘裸房’進行外墻裝修改造,目前已完成90棟,持續推進特色村寨建設。”漳溪畬族鄉相關負責人說,新建的民居將畬族元素符號與宜居房屋院落融為一體,盡顯畬鄉風情。
完善圩鎮基礎設施建設,是改善村民生活生產條件的重中之重。據了解,為加快推進美麗圩鎮建設,漳溪畬族鄉制定了美麗圩鎮“七個一”建設工作方案,明確“七個一”建設地點;加強路網邊、水岸邊、街巷邊的潔化、綠化、美化,有效推進“三線”整治工作,目前已完成95%工程量,實現圩鎮內電力線、電視線、通信線等三線下地2.5公里,完成圩鎮道路路面提升工程;增強綜合服務功能,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推動鄉綜合服務中心規范運作、統一辦公,有序推進中聯村、井貝村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等村級建設項目。
此外,漳溪畬族鄉還推進群星村至井口村道路擴寬工程、汶水塘至群星村道路擴寬工程和危橋改造工程,進一步完善了村道基礎設施。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立健全村莊公共環境保潔制度,持續購買第三方服務統一收集及運輸垃圾。積極推動上藍村臨時市場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嚴格落實27株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加快推進下藍村特色民宿改造及運營。
建設宜居和美鄉村,鄉村治理、安全同樣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為了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漳溪畬族鄉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選優配強干部隊伍,持續推進全鄉11個村(居)法治陣地建設,完善7個村的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通過開展2次法治講座,7場“送法進鄉村”“普法進庭院”“普法到田間”等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15場法治宣傳,打通法治宣傳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提高群眾法律意識;持續推進掃黑除惡、禁毒、預防邪教、人民調解等社會維穩工作,多部門聯合推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服務管理工作和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深入學校、社區、企業集中開展宣傳活動,累計發放宣傳冊500多份,有力有效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
“和美鄉村要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軟件,既要把畬鄉特點和現代生活元素彰顯出來,又要持續推進移風易俗。”漳溪畬族鄉相關負責人說,將通過堅持不懈地推進宜居和美鄉村建設工作,持續提高村民生活質量、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努力將畬鄉打造成村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的幸福家園。
不懈努力 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一座座大棚佇立在日光村田間,三五村民正在給大棚里的藥用玫瑰除草、修剪,進行日常養護。目前,漳溪畬族鄉日光村種植玫瑰430畝,豐產的玫瑰一畝可采摘1000斤,玫瑰花已經成為幫助村集體和村民增收致富的“富貴花”。
“日光玫瑰”經過產品加工,可以制成玫瑰花茶、玫瑰噴霧、玫瑰精油、玫瑰香皂、干花等產品,不斷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溢價。玫瑰花不僅成為漳溪畬族鄉遠近聞名的特色農產品,更讓日光村成為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據了解,漳溪畬族鄉制定了玫瑰產業發展5年行動實施方案,計劃在5年內,把玫瑰種植面積擴大到6000畝。
為了做大做強農業體系,日光村今年還引進種植500畝多年生稻,多年生稻收割后不需要再犁耙田地、播種、育秧和栽秧,就像韭菜一樣實現“一種多收”,可連續收割三至五年,每年收獲兩季,經初步測算,季畝產量可達1000斤,平均畝產略高于一年生水稻,總體上可節約50%的生產成本。
玫瑰和多年生稻的種植,是漳溪畬族鄉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實現產業興旺的縮影。目前,該鄉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包括板栗(種植面積約2500畝)、油茶(種植面積約2700畝)、藍莓(種植面積約1100畝)。其中,位于中聯村的“一村一品”藍莓標準化種植基地計劃種植藍莓500畝,現已種植450畝。
除了農業,漳溪畬族鄉還具有保存完好的天然石灰巖溶洞,整個溶洞游覽線路全長800多米,洞深達68米,從上到下,洞連洞,廳連廳,以“深、幽、奇、險”著稱。漳溪畬族鄉黃龍巖畬族風情旅游區先后獲得廣東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國家3A級旅游景區、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等稱號。如何依托自身資源稟賦,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活化現有天然景觀亦是重要舉措。為此,該旅游區打造天然石灰巖溶洞、畬族風情體驗、高山5D玻璃懸索橋、叢林水上漂、板栗文化節等項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打卡。
為了走出一條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廣東綠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還充分利用下藍村這一畬族特色村寨,串聯貫穿全年的烏飯節、藍大將軍出巡節、菅葉粽制作大賽、鄉村音樂節、畬族潑水節、玫瑰花宴、畬鄉彩燈節等節目,圍繞“畬”情、“畬”味、“畬”居、“畬”彩、“畬”品、“畬”藝等,策劃系列活動,打造下藍畬族風情街。
觀山林蔥蔥,聽鳥聲啘囀,綠水青山環抱畬族風情,白墻鳳凰透露吉祥氣息。漳溪畬族鄉憑著濃郁的畬族風韻吸引世人目光,實現了從窮苦山村到美麗畬鄉的蛻變。該鄉不但成為東源民族風情游的“網紅地”,也逐漸打造形成了集農業種植觀光區、旅游景區建設區、非遺民俗表演區等多個功能性區塊于一體的現代畬鄉,讓畬鄉人民獲得更多幸福感、滿足感。
記者手記
走好民族鄉村振興路 譜寫畬鄉共富曲
東源縣漳溪畬族鄉成立于1999年7月,是我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也是廣東省唯一的畬族鄉。
漳溪畬族鄉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中聯村正月初三捕魚節、上藍村和下藍村農歷四月初九畬族節、中聯村農歷六月初六顯烈公巡游節等一直被延續下來。蹴球、陀螺、高腳競走等傳統的少數民族體育類項目也逐漸走進中小學校園,青少年成為畬鄉體育項目的競技好手。
漳溪畬族鄉通過舉辦傳統文化節目、修建文化展覽館,加大畬語、畬歌、畬舞、畬族體育、畬族服飾等非遺資源挖掘保護和傳承發展力度,用“新業態”為民族文化發展賦能,讓畬鄉群眾足不出戶鼓腰包。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相信漳溪畬族鄉定能堅持部門協同、上下聯動,做好特色融合、產業賦能文章,不斷拓寬民族鄉村“兩山”轉化通道,走好民族共富之路。
■策劃:張松新
■執行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曾敏 李成東 楊堅 黃贊福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彭冰 周潛輝
■攝影(除署名外):本報記者 楊堅
■稿件統籌:李成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