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資源變“富民”資產
柳城鎮下壩村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柳城鎮下壩村的萬綠智慧無人農場,農耕機在田間翻耕水田。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本報記者 曾敏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傅澤彪 陳海波
4月的柳城鎮下壩村,綠色在田間盡情延展,在暖陽的照耀下,排列整齊的秧苗充滿生機和活力,猶如一幅田園山水畫。成功引進外來公司租賃村中2200畝土地發展現代農業、建成萬綠智慧無人農場,是下壩村主動整合土地、招商引資的生動寫照。
乘著“百千萬工程”的時代東風,下壩村是如何緊抓機遇乘勢而上,成功獲評首批省“百千萬工程”典型村的?去年以來,下壩村立足資源稟賦,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發展,著力盤活集體閑置土地、荒地,大力打造以現代農業為主、旅游業共同發展的多元化鄉村經濟產業體系,帶動了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雙增收”。
集約利用 讓土地長出財富
鄉村發展,根在土地。3年前,下壩村擁有一定規模、集中連片的優質耕地,卻存在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問題。怎樣守好每一塊耕地?下壩村“兩委”一直在尋求破題之法。
“面對勞動力流失、耕地撂荒等難題,我們村黨員干部包片、包戶、包田塊,定戶、定人、定田塊,進村逐戶做工作,聚攏‘小田’變‘大田’。”下壩村黨支部書記楊武說,村里一期2012.55畝土地流轉工作從簽訂委托書到簽訂流轉合同,僅用了12天時間。
一時之間,田成片、地成塊、路相通、渠相連,一塊塊整齊的農田如“畫布”般鋪陳在下壩大地上。
據悉,下壩村共流轉了2200畝土地,以800元/畝的價錢租給廣東萬綠湖農業投資公司,該公司又與廣東兆華種業公司合作,共同成立廣東萬綠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耕種千畝農田。
“村經濟聯合社還成立了勞務隊,共有200多名村民到萬綠智慧無人農場工作,村民就近務工收入人均接近1萬元。”楊武說,通過流轉土地、就近務工、農機租賃等方式,農戶與經營實體建立穩固的聯農帶農機制,實現了收入穩增長。
農旅融合 打造詩畫下壩
通過土地流轉,下壩村千畝水稻已經自成景觀。為了吸引更多人前來下壩,該村聯合萬綠智慧無人農場,在春天來臨之際播種油菜。春天里,風吹花海,滿目金黃的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觀賞。
“這兩年,萬綠智慧無人農場的建立為發展旅游產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楊武說,村里正在發展研學農旅,探索開發以水稻耕種管收為主題的研學農旅項目,努力把萬綠智慧無人農場升級打造成現代農業主題公園。
“今年公司準備種下一幅稻田畫,聚焦萬綠智慧無人農場結緣航天水稻主題,預計5月左右即可成型,相信屆時會有不少游客前來探‘鮮’。”萬綠智慧無人農場總經理王鍵寬說,彩色水稻是一種抗病性高的優質高產水稻品種,成熟后可收割食用,一舉兩得。
“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二期工程(柳城段)即將動工,屆時在下壩村也將擁有兒童樂園、觀景臺、水稻公園、文化廣場等場所。“下壩村的文旅資源肉眼可見地變好了,縣里還投資960萬元改造民俗街和糧食安全生產示范點等項目。”楊武說。
據悉,下壩村擁有30棟古建筑,平均每棟占地面積600平方米左右,該村將接軌佗城文化建設理念,堅持古建筑活化利用、以用促保,將通過微改造·精提升,引導村民在民俗街售賣特色產品。屆時,還將結合下壩村的各個民俗節日,舉辦元宵燈會、七夕乞巧等特色民俗活動,以此實現傳統文化活動常態化。
村集體集中出資開辦農莊、利用閑置民房改造主題民宿、聯合海峽兩岸美麗鄉村學院謀劃文旅項目……下壩村“兩委”聚焦鄉村發展,提出了不少破局之法,并努力將其變成現實。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