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全面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做活土地治理大文章 擘畫振興發展新藍圖
今年東源獲批省 “山上”換“山下”林耕布局優化試點
■得益于土地綜合整治,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聚攏“小田”變“大田”,興建我市首個無人智慧農場——萬綠無人智慧農場。本報記者 楊堅 攝
■東源縣順天鎮沙溪村通過土地流轉和整治,村里1913畝土地資源得到集約充分利用,引進東源致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種植的有機蔬菜直供香港。該村也成為“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的試點村。本報記者 楊堅 攝
■位于東源縣順天鎮橫塘村的美林油茶種植基地。本報記者 楊堅 攝
■河源市茂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和整治,在東源縣船塘鎮石崗村建立了3000畝的藍莓種植基地,為強鎮富村和增加群眾收入注入了強勁動能。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河源東源高新區以開展園區用地整治提升行動為契機,實行“騰籠換鳥”“提質升檔”,為園區建設與項目入駐“騰出”空間,有力推動了園區建設提質增效。 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核心提示
東源做活土地綜合整治大文章:2023年11月,正式啟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2023年12月,全面鋪開縣域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調研;2024年1月,向市自然資源局、省自然資源廳報送《2024年擬申報東源縣全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2024年2月,組織對前期謀劃和上報項目進行分析,針對每個項目形成土地和資金兩本賬;2024年3月,形成《東源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初步成果;2024年5月,東源被省自然資源廳批準為探索“山上”換“山下”林耕布局優化試點,待《東源縣耕地集中整治區林耕空間布局優化和整治提升試點工作方案》審批后全面啟動項目實施。
接下來,通過耕地集中整治區林耕空間布局優化和整治提升工作,東源計劃新增耕地1萬畝以上,整治區域內耕地連片度提升10%,減少破碎耕地圖斑70%以上,確保全縣林地保有量不減少、森林覆蓋率不降低、生態質量有提升,賦能“百千萬工程”落地生效。
不久的將來,東源將是一幅山上綠蔭連綿,山下萬頃良田,小溪流水潺潺,鄉村炊煙裊裊的自然山水畫卷!
自入選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級試點以來,東源始終堅持以解決農業空間、鄉鎮建設、生態環境等問題為導向,積極探索節約集約用地水平的新路徑與新模式,不但為城鄉高質量發展重塑了“三生”(生產、生態與生活)空間,逐步推動耕地連片、空間集聚、要素匯聚、高效利用,形成了有特色、有亮點、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性做法,不斷為我市持續推進“百千萬工程”、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據統計,截至目前,東源縣上下聯動、整合優化,形成27個近期實施項目包(共包含91個子項目),涉及整治區域共9.60萬畝,總投資114.57億元,預計項目實施后,新增耕地12449畝,建成高標準農田6萬多畝,騰退建設用地10491畝。東源縣今年計劃實施項目10個,總投資5.02億元,總收益6.39億元。
1
科學規劃國土空間 高效管好用活每寸土地
土地資源是發展之基、生存之本,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土地的高效率利用。
走進河源東源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下稱河源東源高新區)內的智能制造集聚區、深圳鹽田(東源)共建現代物流園和東源縣新材料產業園,一批項目正在熱火朝天地建設中,道路、供水等公共配套設施正在抓緊推進,河源東源高新區三期開發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
近年來,東源縣堅持科學規劃國土空間,立足資源稟賦特點和優勢,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將“三區三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扎實做好自然資源管理劃定工作,做到規劃一盤棋,為園區建設、項目入駐“騰出”空間,推動園區持續提質擴容增效,提升了園區承接產業能力與競爭力。
在現狀調研基礎上,東源縣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上下聯動、整合優化,嚴格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工作機制,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盤活存量和一手抓擴大增量),努力提升園區節約集約用地水平。2022年,東源縣啟動園區三期開發建設,總規劃面積約3.5平方公里(其中啟動區面積1.26平方公里)。截至目前,河源東源高新區共有入園企業252家(其中已投產192家),規上企業6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5家、上市企業1家,初步形成了以富馬硬質合金、晟源永磁、鑫達科技為代表的先進材料產業,以銘鐳激光、首熙智能、樂維智能為代表的裝備制造產業和以達孚電子、高峰科技、德同興電子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等三大產業集聚發展格局。
發展是硬道理,節約是大戰略。大力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是土地管理工作落實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發展的具體實踐和重大舉措。東源針對園區用地“圈而不建”“用地低效”等歷史遺留問題,以開展園區用地整治提升行動為契機,實行“騰籠換鳥”“提質升檔”,精準發力、精準施策,實行“一地塊一辦法”,積極引導企業通過政府收購、新建廠房招租、引進合作伙伴、以企招企等方式“騰籠換鳥”,進一步挖掘盤活園區存量土地資源,提升了園區用地綜合利用水平和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近期,東源縣正在推動實施建設用地整理項目37個,其中包含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2個,集中建房試點項目4個,產業導入項目28個以及其他建設用地整理項目3個。涉及整治區域共2.3255萬畝,總投資93.27億元,其中財政投資(含政府專項債)63.06億元;社會投資總額為30.21億元。預計項目實施后,騰退建設用地10491畝。
“‘工業提速’是實現十強縣目標的關鍵,東源力爭到2035年躋身全省經濟‘十強縣’。”東源相關負責人表示,東源緊扣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針對建設用地進行調研整理,優先保障開發邊界內各類產業項目,重點保障開發邊界內產業園區用地、已有意向的各類產業項目,高標準、高水平推進園區平臺開發建設,全力做大縣域產業發展平臺。
2
轉變農業生產方式 盤活“沉睡”土地資源
近日,記者走訪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美林油茶種植基地發現,9000多畝的油茶在雨水的澆灌下更加郁郁蔥蔥。“再過一兩年這片油茶林就可以摘果了。”美林油茶種植基地資金經理黃凱陽說。
在油茶林間,一棵棵碩大的澳洲茶樹層層疊疊,工人們穿梭其中,熟練地采摘茶樹枝條。“澳洲茶樹精油具有消炎抗菌功能,廣泛用于醫藥、化妝品行業,廣受消費者喜愛。”黃凱陽說,基地以發展林下經濟的方式差異化種植了兩種茶葉,當油茶林可以摘果時,中間的澳洲茶樹會全部砍掉,然后通過機械收割的方式采摘油茶果。
讓企業唱主角是東源推進油茶產業發展的關鍵一環。2021年,廣東美林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入駐燈塔盆地農高區,投資20億元建設美林油茶加工產業園,打造一個以良種油茶種植、全機械化采摘技術為支撐,油茶精深加工為核心,全產業鏈相結合的綜合性油茶現代產業園。以該產業園為龍頭的立體生態種養業產業集群,正在燈塔盆地農高區加速集聚。
以油茶產業為主導的項目,帶動了順天鎮全域(含致富林場)、燈塔鎮黃埔地村等6個村的產業發展。
順天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油茶種植用地難”的問題,該鎮通過開展“騰桉換茶”項目,積極引導種桉企業和村民參與退桉種油茶行動。其中,橫塘村已騰退7000畝桉樹林種植油茶,推動油茶產業企業加大種植力度、擴大種植面積,有效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為河源市桉樹林后續退建提供示范效應。
讓“山上農田下來,地上樹林上山”;大有可為的土地,充滿希望的田野。
土地綜合治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接下來如何深化?東源縣相關負責人表示,東源堅持強化擔當意識,深入研究掌握有關政策措施,把準改革方向;同時將加強改革試點建設,把工作重心放在行動上,以點帶面推進。
從順天鎮可見一斑。記者了解到,順天鎮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在生態修復的基礎上,通過連片整治,將荒地改造為高標準農田,同時引導村民進行土地流轉,原本被切割成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零散田塊,變成了成方成塊的大面積可機械化作業的田塊,實現“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夯實了產業發展根基,為項目落戶和產業發展“騰出”了廣闊的空間。截至目前,順天鎮共流轉土地近5萬畝,惠及8000多戶群眾,現階段已完成耕地修復300多畝,墾造水田1600多畝,全面優化了全鎮12個村(社區)營商環境,已引進廣東美林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深圳華僑城光明集團鴿文投公司、廣東海演智慧農業公司、廣東廣弘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現代農業產業企業。
“全縣村莊存量未利用建設規模2萬畝,可原地或通過鎮村規劃騰挪使用。通過遙感等技術手段分析,增減掛鉤盤活村莊低效用地4萬畝,可以統籌解決‘三清三拆’歷史遺留問題,仍具有很大潛力。”上述負責人說。
3
繪就產業“興旺圖” 干群齊心鋪就“幸福路”
村集體集中出資開辦農莊、利用閑置民房改造主題民宿、聯合海峽兩岸美麗鄉村學院謀劃文旅項目……青山綠水間,從縣城到鄉村,從項目建設現場到農產品加工廠房,從建筑工地到特色產業小鎮,東源干部群眾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抓項目、搞建設、謀發展的場面隨處可見。
5月,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綠油油的稻田一望無際,滿眼盡是“喜看稻菽千重浪”的醉人景象。稻田里,一幅由彩色水稻構成的“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畫像已逐漸清晰。待進入最佳觀賞期,這幅色彩斑斕的稻田畫,將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這是今年公司種下的一幅稻田畫,聚焦無人農場結緣航天水稻主題,歡迎市民及各地游客到基地觀賞打卡。”萬綠智慧農場總經理王鍵寬說,彩色水稻品種為抗病性好的優質高產水稻品種,成熟后可收割食用,一舉兩得。
今年,“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二期工程(柳城段)即將動工,屆時在下壩村也能尋見兒童樂園、觀景臺、水稻公園、文化廣場等設施設備。“下壩村的文旅資源肉眼可見的變好了,縣里還投資960萬元改造民俗街和糧食安全生產示范點等項目。”下壩村黨支部書記楊武說。
據悉,下壩村擁有30棟古建筑,每棟占地平均面積為600平方米左右,該村將堅持古建筑活化利用、以用促保,將通過微改造·精提升,引導村民在民俗街售賣特色產品。同時,還將結合下壩村的各個民俗節日,舉辦元宵燈會、七夕乞巧等特色民俗活動,以此實現傳統文化活動常態化。
項目興,則產業興。產業通,則百事通。近年來,順天鎮啟動了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順天鎮沙溪村也成了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的試點村,村里的1913畝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村民們也達到了共同收入的目的。同時順天鎮還配有民宿、餐廳等,游客來到當地不僅能欣賞美景,還能住上一晚,品嘗一下地道的客家美食,真是一舉多得。
“收完青菜,這片地就種上了水稻。”在沙溪村投資的東源致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黃毅說,公司計劃在流轉的土地上每年種三造蔬菜和一造水稻,以蔬菜和水稻輪作的模式,讓田地減少病蟲害的影響,同時增加地里的產出,實現“一田多種”“一地多收”。
此外,該企業還通過土地托管的形式,與順天鎮強村公司合作,連片集中流轉了土地3000畝,通過租金、農機租賃等方式助力村集體經濟、村民增收。
草莓種植基地、嘟嘟房車基地、加州鱸魚養殖項目……東源縣依托燈塔盆地農高區,逐步推動農業產業的“接二連三”,正在加快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數據顯示,東源共實施鄉村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風貌提升項目及歷史文化保護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1個,涉及整治區域共2778.61畝,總投資9.75億元。其中,財政投資9.22億元,收益3.44億元;社會投資金額為0.53億元。項目實施后,騰退建設用地(歷史遺留礦山)934畝。
4
放大綠色生態優勢 推進“一塊地”集成改革
農為邦本,食為民天,耕地乃國之命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布局的棋眼,土地綜合整治至關重要,更是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
在國家要求不折不扣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同時,撂荒地的復耕復種任務擺在眼前。3年前,下壩村面對的現實問題是:有一定規模、集中連片的優質耕地,卻存在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問題。怎樣守好每一塊耕地?縣、鎮、村一直在尋求破題之法。
“面對勞動力流失、耕地撂荒等難題,我們村黨員干部下派到村包片、包戶、包田塊,定戶、定人、定田塊,進村逐戶做工作,聚攏‘小田’變‘大田’。”楊武說,村里一期2012.55畝土地流轉工作從簽訂委托書到簽訂流轉合同,僅用12天時間完成。
田成片、地成塊、路相通、渠相連……得益于土地綜合整治,下壩村共流轉了2200畝土地,以800元/畝的價錢租給廣東萬綠湖農業投資公司。該公司又與廣東兆華種業公司合作,共同成立廣東萬綠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耕種千畝農田。現在,下壩村的土地平整、施肥和收割全部由機械完成。
下壩村的土地連片種植案例在東源縣不是特例。順天鎮黨演村通過大力開展農村綜合改革工作,以土地規模流轉為突破口,充分發揮土地效益,流轉土地約7000畝,成立了黨演三新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帶領下,“沉睡”的土地實現“復蘇”,一片片撂荒地轉為“致富田”,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示范引領、整體推進、深化提升……東源土地整治不斷迭代升級,整治范圍不斷擴大,從村到單個鄉鎮再到現在的跨鄉鎮,從鄉村到城區,內涵不斷豐富;從過去零星、分散、單一的整治活動向綜合、有序、系統的全域整治演進,對“山水田林湖草”“田水路林村居業”進行全要素、多手段、高效益綜合治理,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2021年9月,經自然資源部批準,順天鎮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級試點工作,試點實施范圍涉及11個村,實施總面積為106.85平方公里。
一塊塊“小田”變成一片片“大田”,不僅充盈了農戶的“口袋”,更端穩端牢了“飯碗”。
據統計,東源正在實施33個農用地整理項目,涉及整治區域共6.9921萬畝,總投資11.55億元,其中財政投資(含政府專項債)11.55億元,收益13.95億元(不含12.45億元獎勵指標價值)。預計項目實施后,將新增耕地12449畝,建成高標準農田6萬多畝。涉及永久基本農田優化布局約300畝。2024年計劃實施項目6個,總投資3.46億元,財政投資1.38億元。
此外,東源因地制宜推進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省自然資源廳下達東源縣“十四五”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目標任務153公頃。目前,2022年的修復任務已基本完成,2023年的修復任務已完成約15公頃,2024年正在開展審批等前期工作。待完成“十四五”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目標任務后,可形成1023.9畝的礦山指標。
記者手記
突破改革“深水區” 迸發發展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時強調,要建立健全同宏觀政策、區域發展更加高效銜接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準性和利用效率,推動形成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國土開發協調有序的空間發展格局,增強土地要素對優勢地區高質量發展保障能力。
堅持底線思維,突破改革“深水區”,啃下難啃的“硬骨頭”,應是改革的應有之義,能否讓廣大農民得到真真切切的實惠,讓農民對改革滿意,也是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
同時,要堅持以全域規劃、全局設計、全要素整治、全方位優化空間布局為整治原則,充分利用空心村的土地資源,以拆除危舊房屋、閑置房屋等方式盤活集體閑置土地,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作為全國第一批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2021年以來,順天鎮已累計投入資金1.2億元,落戶涉農優質項目10個,完成“一鎮一改革”任務21項。目前,順天鎮正在推進600多畝的“林耕置換”項目,使得耕地布局集中連片。
土地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在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若敢于守正創新,持續探索科學、高效的整治模式,讓生態修復與土地整治緊密結合,則必將為縣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蓄勢賦能。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王亞嬌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楊柳 陳海波 鄒舒琪 彭冰 修碩
■稿件統籌:李成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