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塘鎮老圍村立足資源稟賦培育特色產業
鄉村“變奏” 田地“生金”
■在船塘鎮老圍村潤泰蔬菜基地,菜農們正忙著采摘時令蔬菜。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本報記者 曾敏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劉嘉敏
一條條村道改造升級、一片片風貌整潔有序、一處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初夏時節,晌午晴朗的天空像水洗了一樣,船塘鎮老圍村猶如一幅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老圍村位于船塘鎮中部,全村有優質水稻田3115畝、林地約9300畝、山地面積9300畝,主要種植水稻、蔬菜、板栗、水晶梨、三華李等。老圍村以打造“綠美鄉村·紅色老圍”為目標,吸引企業落戶,發展特色產業,實現村集體與村民收入“雙增收”,去年成功入選省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村。
培育特色產業
持續“造血”助農增收
寬闊平整的土地上滿是綠油油的蔬菜,菜農們正在忙著采摘。放眼望去,位于老圍村的潤泰蔬菜基地生機盎然,菠菜、白菜、菜心、通心菜、上海青等蔬菜一片蔥綠。采摘好的蔬菜經過篩選,整齊地裝進統一的保鮮箱內,貼上標簽,運往深圳。
“我們采用‘公司+基地+標準化’模式,堅持種植綠色無公害優質蔬菜,確保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潤泰蔬菜基地負責人歐常彬說,2023年初,他們將基地面積擴大至1050畝,不僅種植了蔬菜,還種植了水稻,增加多元化產品供給,增強競爭力。
據了解,潤泰蔬菜基地每畝年產值達5000元,菜場采摘高峰期每天用工達100多人,平日用工達30多人,每年提供1200個臨時就業崗位,帶動群眾就近務工,每年共計增收96萬元。
鄉村振興的核心和關鍵是“產業振興”。產業振興才能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才能帶動全村產業發展,讓村民富足。“我們希望通過產業融合、村企聯合等多元化發展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老圍村第一書記歐科穎說,他們聯合東源縣圳興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推動工業化養殖項目,建設44個水循環養殖魚池,主要以培育羅氏沼蝦、桂花魚等蝦魚苗為主,村里投入300萬元,每年可增加不少于24萬元的村集體收入。
老圍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之路并不止步于此,他們還將利用現有資源,準備試行“魚菜共生”的生產模式,為農業產業探索出一條更高產出、更低成本、更環保的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立足資源稟賦
推進和美鄉村建設
干凈整潔的農村道路、錯落有致的民房屋舍……走進老圍村,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讓人眼前一亮。清晨或晚飯過后,老圍村村民便會走出家門,來到蘿溪書院附近,或鍛煉身體,或呼吸新鮮空氣,學習紅色革命知識,十分愜意。
“這幾年我們將著力點放在了產業振興上,就是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集體有了錢就好辦事了,發展成果當然也要與村民共享。”老圍村黨總支書記歐偉華表示,去年以來,村里積極推進完成村道巷道硬底化、拓改擴建項目,完成省道229線老圍段兩旁的綠化美化工程,推動老圍向東橋至老圍小學道路兩旁的優化改造,實施外立面風貌提升項目,完成紅色文化長廊建設,村民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作為革命老區,老圍村紅色資源十分豐富,如何激活這些資源,為鄉村振興賦能?該村圍繞新型產業發展,依托傳統村落格局,串聯紅色遺址要素,統籌山水林田等各大元素優化鄉村部落,盤活蘿溪書院、“七·一五老圍保衛戰”遺址等紅色文化資源,推動紅色教育、紅色旅游等融合共生。
“發展紅色文旅可以帶動住宿、餐飲、購物等行業聯動發展,拓展農民就業渠道和增收路徑。”歐偉華告訴記者,接下來,老圍村還將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旅游化改造,建設更多鄉村民宿、田園綜合體等現代休閑農業旅游項目,按照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思路,積極打造農旅融合富美鄉村。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