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綠”生“金” 詩意發展
——藍口鎮礤頭村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
■采茶工人在碧湖山生態茶園采摘茶青,茶葉已成礤頭村的主導產業。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本報記者 曾敏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張德彬
生態茶園風景如畫、民居村道干凈整潔、黃發垂髫愜意生活、購茶游客不斷前往……藍口鎮礤頭村積極推進“百千萬工程”見效落地,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鄉村的吸引力與日俱增。
“我們村坐落于五指山山脈,有肥沃的有機土層,多霧潮濕的山地氣候,是名副其實的‘天賜茶園’,茶產業是我們的支柱產業。”礤頭村黨支部書記劉國雄說。
緊扣建設美麗宜居和美鄉村目標,礤頭村以開展“茶產業提質增效行動”為主線,圍繞治理提效、產業提質、“顏值”提升,努力走出具有“茶鄉”特點的“城鄉融合”農業現代化之路。去年,礤頭村入選省“百千萬工程”典型村。
以綠為底 發展后勁足
客來礤頭無須問,茶香便是引路人……在礤頭,茶葉是一張成色十足的“金名片”。
一碧百頃,茶香四溢。走進碧湖山生態茶園,層層疊翠的茶樹倚山而立,呈階梯狀阡陌縱橫。“這片茶園,我們采用人工除草,施用有機肥,通過人工采摘、傳統制茶工藝生產生態紅茶和綠茶。”碧湖山生態茶園負責人梁雪花說,茶葉品質的提升,茶農、茶商都看在眼里,在茶葉正式采摘前,就有不少顧客提前預訂茶葉,根本不愁銷路。
碧湖山生態茶園建設是礤頭積極打造知名有機茶鄉的生動縮影。為進一步提高茶葉知名度,礤頭村積極引進省級、市級農業龍頭企業,以有機生態為引領推進茶樹種植,而在加工環節,礤頭則以精細智能來實現品質的精準把控。目前,該村已初步建成面積達2214平方米的規模化、智能化、現代化茶園廠房,并定制智能化茶葉生產線。其中,鮮葉日處理量提升至1500公斤,能夠較好地滿足茶農的茶葉加工需求。
“我們還采取‘龍頭企業+農戶’聯農帶農的模式,逐步實現茶青統購、制茶工藝提升,正加快礤頭茶擴量增產、提質增效,穩步實現企業提質和農民增收的‘雙豐收’。”劉國雄說。
礤頭四周群山環抱,云霧繚繞的優越環境不僅為高品質茶葉提供先天條件,還為推進茶文旅有機融合發展闖出新賽道。“茶葉雖小,卻能成就巨大的空間產業,我們村的茶山之美一定要讓更多人看見。”劉國雄表示。
為此,該村積極對接浙江海峽兩岸美麗鄉村學院,開展美麗鄉村策劃運營,緊鑼密鼓地籌建“茶產業+”民宿、綠化景觀、觀光棧道、標準化生態茶園、碧山春茶文化體驗館等,全力打造多元素于一體的“村企共建”產業樣板。
以民為本 群眾幸福感強
走進礤頭村,一棟棟現代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水間,顯現在雞犬相聞、山水相映的村莊內,道路、小園、茶山與之融合得恰到好處。
“村里環境越來越好,目前已經有不少游客走進棲霞山生態茶園體驗采摘茶葉、炒茶技藝,感受礤頭茶的魅力。”村民劉文學說,政府把通往棲霞山生態茶園的黃泥路修成水泥路,方便顧客前來參觀和品茗,在礤頭村生活的幸福感越來越強了。
這樣的變化得益于村“兩委”以群眾滿意為目標,用力辦好民生實事的堅定決心。據悉,礤頭村在建成130個(戶)生態茶園的基礎上,建設9個“四小園”、12公里村內道路,完善村內綠化及亮化設施,并投入250萬元打造碧山春生態茶園假山塑石園林水景,推動黨建文化長廊與產業文化館建設,讓鄉村亮麗起來,盡顯茶鄉本色。
為了厚植和美鄉村“綠底色”,礤頭村還常態化開展“我在藍口有棵樹”綠化美化活動,種下沉香150株、油茶樹1000株、茶樹1萬株等樹苗11245株。同時,聚焦“四旁五邊”開展植樹增綠工作,種植胸徑8厘米以上樹木20株,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景觀樹變為礤頭村的“搖錢樹”。
“借力‘百千萬工程’的東風,我們還做好關心關愛與幫扶救助工作,為基層治理奠定堅實基礎。”劉國雄說,礤頭村“兩委”及駐村工作組走訪發現11戶住宅存在用水問題后,積極聯系公司安裝1個50立方米方形不銹鋼儲水池及鋪設相關管網,扎實推進老馬山小組供水點建設,全力解決群眾用水問題。
礤頭村的蝶變,是“百千萬工程”之路留下的深刻印記。未來,礤頭村將不斷擴展新的“打開方式”,積極探索打造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著力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