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師兄”上了樓,魚兒長在水桶里,無人農機滿地跑
東源智慧農業風生水起
■東源縣柳城鎮萬綠智慧農場智能化插秧現場
■東源縣上莞鎮冼川村以藍莓產業為抓手,以生態技術為支撐,著力發展綠色農業,走出了一條向科技要產量的新路。
■東源縣燈塔鎮登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加州鱸魚共建養殖場的工廠化養殖車間
■東源縣柳城鎮萬綠智慧農場引進羅錫文院士團隊成功建立河源首個無人智慧農場
核心提示
一進入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的萬綠智慧農場,2000多畝稻田便映入眼簾。
這片稻田,通過搭建智慧決策系統,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運用自主決策作業智能裝備,實現耕、種、管、收環節的無人化、精準化和智能作業。
智慧農業的發展,離不開高效智能的農機。近年來,東源運用“高科技”和“新技術”的領域體現在農業的方方面面:普通農民成無人機手、“二師兄”住上了樓房、加州鱸魚在藍色水桶里茁壯成長……走進東源,就能看到現代農業的無限生機。
探尋無人農場
如何盡顯“科技范”
“現在種田不像以前了,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如今都成了好幫手,種田也不像以前那么累了。”東源縣駱湖鎮下歐村種糧大戶歐玉興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他緊跟農業風向標,不僅學會了操作無人植保機,從一名普通農民成為了熟練的無人機手,還被駱湖和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聘為技術人員管理千畝稻田。
歐玉興感慨的背后,是東源農業現代化的火熱實踐。
小農戶尚且能夠迅速融入科技浪潮,作為東源最具“科技范”的柳城萬綠智慧無人農場更是緊跟時代潮流。
“神了,這機器里沒有人,干活還特別麻利!”見證過萬綠智慧無人農機播種、收割的人總是對農場里的“黑科技”贊嘆不已。
萬綠智慧農場負責人王鍵寬指著手機大小的北斗終端機,自豪地介紹:“就這么個小東西,裝上它,農機就像長了‘眼睛’,會拐彎,有異常情況會停下。有導航系統控制,農機就能按設定的路線勻速作業。”
北斗終端搭載農機后,手機、遙控器也變成了“新農具”,用指尖就能“云端”種地。
王鍵寬掰著手指頭,數著一年四季的全程智能化:耕,有北斗旋耕機按照設計路線翻耕;種,有插秧機、拋秧機、撒播飛機精準作業;管,包括苗情、蟲情、地情等,通過系統實時監測,無人機飛到田里施肥、打藥;收,無人駕駛收割機與無人駕駛運糧車珠聯璧合,自動裝卸……
“駕駛‘智慧農機’,那是真的爽!”萬綠智慧農場農機手楊勇語氣中都是喜悅,“智慧農機省時省力,施肥、殺蟲都更加精準到位,找我們生產托管的鄉鄰也越來越多?!?/p>
經過多年的發展,萬綠智慧無人農場聲名在外,早已成為東源全力打造絲苗米產業園的一張“金名片”。該農場如何在全國眾多無人農場中走在前列,多次獲得羅錫文院士的夸贊及農業專家的肯定?
王鍵寬給出答案:萬綠智慧無人農場已經突破了數字化感知、智能化決策、精準化作業和智慧化管理四大關鍵技術。其中,農場實行的無人飛機變量施肥技術應用入選2022年度農業農村部減肥增效工作典型案例。
據介紹,萬綠智慧無人農場曾聯合羅錫文院士團隊開展晚造無人收割作業,經測試,無人駕駛水直播試驗區產量為561.61公斤,與傳統插秧相比,增產2.1%左右,減少人工成本30%。
在萬綠智慧無人農場,農業生產效率、質量、收益不斷提升,現代農業的大幕徐徐展開。
這只是外在的場景,更深刻的變革滲透進了農業生產的每一根末梢——
東源正在加大農機推廣力度,做好農機購置補貼工作,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9.96萬千瓦,總數達3319臺;聯合收割機總數達513臺;插秧機總數達35臺,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1.75%。
省地省水增效益 養殖也能智慧化
東源縣船塘鎮群豐村矗立著18棟6層高的樓房,這18棟樓房既不是住宅民居,也不是鄉村旅館,而是一座現代生豬養殖場。
這是東源東瑞農牧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東瑞農牧)在船塘鎮投資的樓房養豬項目。該豬場占地面積約5500畝,采用種植包圍養殖的種養循環模式,人流、物流、飼料等均有專用通道,空氣過濾系統、除臭處理系統、中水回用系統、沼氣提純天然氣廠、病死豬無害化系統等設施設備一應俱全,實行機械通風、機械喂料、機械刮糞。
“‘二師兄’住樓房,既省地又省力,滿負荷可供應生豬1000頭/日,一年可出欄生豬30萬頭?!睎|瑞農牧總經理阮強說,與同規模的平房豬場相比,該豬場用地面積比傳統豬舍土地利用率提高6倍。
“該項目既徹底處理了糞污及污水,又有效解決了廢氣處理難題,實現了綜合的資源化利用,是目前全省最先進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綜合處理模式。”東源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提起東瑞農牧頻頻稱贊,該項目綜合計算產生的天然氣、有機肥等副產品價值及節約的水費、電費,預計每年可獲利1000多萬元。
作為省、市重點項目,東瑞農牧讓樓房式養豬產出更高的效益,也讓加快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一事提上日程。目前,東源計劃引入東源萬綠致鮮農業循環農業新型化肥綠色工廠建設項目。該項目建成后可年處理動植物糞污廢棄物約7萬噸以上,年生產配方液體肥10萬噸,年生產生物有機菌肥或有機質土壤改良劑3萬噸,同時具備畜禽固體和液體糞污處理能力,有效解決了使用傳統有機肥容易誘發病蟲害等問題。
東源農業現代化亮點滿滿,看夠了船塘鎮生豬上樓,還能到燈塔鎮看富鎮強村公司把魚兒從水庫搬到工廠,實現傳統漁業產業現代化轉型的“蝶變”。
走進燈塔鎮登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登答公司)加州鱸魚共建養殖場,可見工廠內放置了42個藍色陸基水桶。這些水桶直徑6.2米、深1.45米,每個桶上都安裝了濾水管,清澈的水從管中流到桶里。廠房內配備了微濾機、生化池和納米增氧機等設備,吸污裝置則定期收集魚粉殘餌,回收制成有機肥用于澆灌農田,整個過程做到尾水零外排。
“我們一個池可以投放5000尾魚苗,長到1斤左右就能賣,只需要半年時間,預計年產量可達25.2萬斤,年產值超過400萬元?!倍磐硎荆S化養魚效益比水庫還高,為了提升魚肉品質,他們還特地把萬綠湖的水引進工廠。
生豬上樓、魚兒進廠,進一步增添了東源發展現代化農業的信心,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質、綠色、健康的工廠化智慧農業場景應用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如何讓集約化、智慧化的養殖產業更上一層樓?當前,東源正在鼓勵相關部門開展智慧養殖產業大數據關聯分析和挖掘應用,同時將加強與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農業科研院校合作,以期推動全縣智慧養殖產業在數智化的支撐下“乘風起飛”。
瞄準科技創新 為農業插上騰飛之翅
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必須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突出重要位置上,堅持向科技要產量、要效益、要競爭力,以農業科技創新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
東源縣上莞鎮冼川村以藍莓產業為抓手,以生態技術為支撐,著力發展綠色農業,走出了一條向科技要產量的新路。“我們前往遼寧丹東、山東泰安等地學習大棚種植技術,學到了藍莓種植相關知識?!倍埓笈锓N植藍莓園負責人羅小山介紹,他們引入大棚種植技術、依托智能水肥一體化控制灌溉系統,精準計量環境光照、溫度、濕度和肥量,實現一年中有三個季節有藍莓上市,產量可達到5000斤/畝,是常規戶外種植的10倍以上。
藍莓雖小,卻能成就大產業。因藍莓品質良好,羅小山將其深加工制成藍莓果酒、果干、果汁及餅干等產品,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提升,5畝的產值可達到120萬元。目前,藍莓種植面積已擴種至50畝。
藍莓之所以能高效產出,得益于羅小山抓好生態技術這一基礎支撐,尤其是加快發展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物質循環、作物營養管理等方面的現代生態技術,并輔以科技創新。
“我們深處粵北山區,比較少有機會親身接觸體驗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有人認為創新一定要具有非凡的智慧、巨大的投資,耗費大量的人力與資源。”東源縣有關負責人說,現實中的科技創新,廣大企業是重要主體,只要是基于生產經營的需求,哪怕是一點點小的進步和改變,都是科技創新的一種。
東源聯合農業企業,在柳城、燈塔建立了廣東省面積最大的種薯繁育基地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有力印證——
引進南方馬鈴薯無毒種苗的育種,優化馬鈴薯脫毒苗生產技術,降低脫毒苗生產成本,打造廣東省低海拔馬鈴薯種薯繁育體系,解決了長期以來從北方調運脫毒種薯,導致運費和耗損使種薯成本增加或者爛種的問題。如此一來,該基地預計將新增經濟收入1億元,利稅1500萬元以上。
“農民需要什么,我們就研究什么?!边@是東源農科人對農民朋友的共同承諾。為此,東源縣聚焦水稻、茶葉、藍莓等特色優勢產業,深化院企攻關合作,分別與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省農科院、省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成立了省農科院東源農業發展促進中心、東源縣農業人才驛站等科研平臺,構建“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讓科技之果惠及農民。
這些年,東源通過科技賦能奮力建設創新創業之城,聚力打好打贏科技創新攻堅戰,不斷完善農業現代化產業體系。
“我們追求科技創新的步伐永不停歇?!睎|源縣有關負責人說,他們將緊緊圍繞破解東源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的技術瓶頸來謀劃、部署和推動科研工作,將論文寫在田間地頭,讓科技持續支撐農業高質量發展。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曾敏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吳斯思 陳海波 修碩 彭冰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 ■稿件統籌: 李成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