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山遇見“綠富美”
——探尋葉潭鎮山下村綠色發展路徑
■一幅“景在村中,村融景中”的美麗山下畫卷呈現眼前。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本報記者 曾敏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八角樓、紅錐樹公園、柚子園……走進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葉潭鎮山下村,目之所及是寬敞平坦的道路,青瓦白墻,綠樹繁花,三三兩兩的村民在廣場上休閑娛樂,一幅“景在村中,村融景中”的美麗鄉村畫卷呈現眼前。
今年以來,山下村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以評選“三美”家庭為抓手,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提升、基礎設施完善、特色產業發展等重點工作,推動建立鄉村綠化管護常態化有效機制,為高質量發展增添“綠動力”。
逐綠前行 鄉村愈發美麗
山下,早在建村時就被祖先賦予了綠水青山的美好期許。盛夏,最適合走進山下村的紅錐樹公園享受清涼。村里種有320棵樹齡在100年至400年、高達15米左右的紅錐樹,已成為山下村寶貴的財富。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紅錐樹,去年8月,村“兩委”配套建設公園路口、公共衛生間、景觀涼亭、鵝卵石步道等基礎設施,增加林間體驗、森林科普等功能,村民又多了一處賞綠踏青的好去處。
百年古樹得以長青,離不開山下村落實綠色環保理念,而山下村村民更是將這種理念運用到極致,從山林間延伸至庭院里。“去年,我市啟動‘三美’家庭評選活動,我們村作為東源縣第一批試點村,做好這項工作責無旁貸。”山下村黨支部書記鄒培添說。
據悉,山下村通過召開村民大會、黨員大會及開展黨員到戶宣傳等方式,輔以集中表彰、頒發獎品、獎勵積分等手段,多途徑組織引導廣大群眾參與“三美”家庭建設工作。
村民劉華作為山下村第一批“綠美”家庭示范戶,前庭后院種植了桂花樹、羅漢松、嘉寶果樹、枇杷樹等數十株綠植。“我還打算將旁邊的空地變成果園,讓孫子多帶小伙伴到家里摘果玩耍呢。”劉華說,自評上“綠美”家庭以來,他家成了“香餑餑”,時常有人前來參觀,心里也高興得很。
“三美”家庭建設如火如荼,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參與。截至目前,該村已評選出“三美”家庭示范戶50戶,并鼓勵示范戶對周邊環境、綠化種植與美麗庭院進行提升,努力將“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變成現實。
生態立業 激發山村活力
走進山下村種植戶鄒水華的南柚種植基地,蜜柚、沙田柚、紅寶石西柚已掛上枝頭,山風吹過,清香隱隱,十分誘人,這些柚子預計9月份大量上市。
“我們的柚子林種植了12年左右,目前年產量達20多萬斤,年產值可達80萬元。”鄒水華說,通過有機種植、科學管護,連年來柚子品質穩定且屬上乘,深受省內各地客商青睞,每年都通過快遞發貨出售。
據了解,沙田柚是葉潭鎮“一鎮一業”特色產業,該鎮在2022年榮獲“省級沙田柚專業鎮”稱號,而山下村正是葉潭鎮柚子產業的“后起之秀”。“鎮里以沙田柚專業鎮品牌建設為突破口,在我們村擴大種植規模,建設柚子粗加工廠、分揀場等,由華南農業大學提供技術支持,促進沙田柚種植增產提質。”鄒培添說。
除了銷售鮮果,葉潭鎮還將柚子加工成柚子糖、柚子茶、蜜柚果脯等產品,提高柚子附加值,自此,沙田柚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如何乘著“柚子”這股東風促進村集體增收?經過商議,村“兩委”與種植大戶鄒水華簽訂山下村小果園(沙田柚)種植項目合作協議,出資20萬元種植30畝柚子,由鄒水華負責種植、管理及采摘。
面對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山下村如何才能走上一條更為規范的道路?集思廣益更能成事,在一場村民大會上,有群眾提出引入社會資本,將村里的柚子種植基地、紅錐樹公園和八角樓串起來,打造成文旅線路,讓更多人前來山下村游玩。
讓每個人共享發展成果,這個夢想即將照進現實。目前,葉潭鎮與合作企業已完成簽約,將逐步推動當地八角樓的連片打造,激發山下產業發展新活力。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