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有何路徑?
東源在廣交會展館現場“亮招”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天上瑤池水,人間萬綠湖。”萬綠湖作為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明珠”“中國天然氧吧”,是東源的“綠色名片”。如何通過加強對萬綠湖的保護與開發,助推縣域高質量發展?8月23日,在廣交會展館舉辦的2024縣域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研討會的圓桌論壇上,東源縣主要負責人現場介紹了東源“招數”。
他表示,東源近年來投入資金用于水生態保護修復,鐵腕整治破壞萬綠湖環境的行為,做到多管齊下守護“碧水”。東源堅持高水平保護下的高質量發展,將萬綠湖景區作為全縣生態旅游發展的“龍頭”和“引擎”,不斷強化景區“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不定期舉辦萬綠湖音樂節、萬綠湖開漁節等系列活動,累計接待游客超1600萬人次,帶動全縣文旅產業發展。
同時,東源做足“水經濟”大文章,利用優越的水資源,吸引農夫山泉等國內飲用水、飲料行業知名企業進駐,推動2023年河源市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88.42億元,努力實現“綠富雙贏”。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挺起縣域高質量發展“脊梁”
近年來,東源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把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作為主攻方向,著力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202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80億元、同比增長5.4%,經濟體量持續排在河源市各縣首位。
東源搶抓省產業有序轉移重大機遇,重點做好“園區擴容增效”“閑置低效用地盤活”,著力打造“專業園”,推動新材料產業園創建省級特色產業園(硬質合金)。堅決落實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組建縣招商工作隊,發揚“四皮”(硬著頭皮、厚著臉皮、磨破嘴皮、踏破腳皮)精神,瞄準重點行業、重點區域,大力開展各類招商活動。深入實施“首席服務員”制度,建立完善縣領導聯系服務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機制,全面助力企業發展。
當前,東源初步形成了先進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三大特色產業集聚發展的格局。截至2023年底,全縣共有企業520家,其中規上企業120家。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
夯實縣域經濟發展基礎
不久前,位于東源柳城鎮的萬綠智慧無人農場迎來豐收,這是東源縣引進的羅錫文院士團隊建設的水稻萬畝智慧無人農場,曾在全國首先采用無人駕駛播種“太空稻”。
據介紹,相比傳統模式,智慧無人農場的播種方法更科學、播種效率更高、投入成本更低、平均產量更高,比如,無人駕駛插秧機的效率是人工插秧的50倍。當地種植的優質航天絲苗米“華航51”品種的平均產量約為500公斤/畝,比傳統種植方式高出約6.5個百分點。
在現代農業方面,東源充分發揮燈塔盆地農高區全域位于東源境內的優勢,按照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發展思路,著力培育“單位產量大、畝均效益高、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模式。該縣成功創建絲苗米、茶葉、板栗等3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入選首批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
同時強化科技支撐,探索發展樓房養豬、工廠養魚等設施農業,大力推動一產“接二連三”。不斷拓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產業鏈條向上下游延伸,重點擦亮河源米粉品牌,米粉產品的知名度和產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護好綠水青山
把“底色”轉化為“優勢”
東源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視為東源最大的優勢、最鮮明的底色,努力實現“綠富雙贏”。東源高標準建設3個綠美綜合型示范點,其中新豐江九里湖森林公園被授予“2023年廣東省林長綠美園”稱號。同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萬綠湖入選“全國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名單。
把“底色”轉化為發展的“優勢”,東源大力發展油茶、靈芝等林木產業,積極開展林業碳普惠試點工作,加快推進岑田抽水蓄能電站等重大能源項目建設。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結合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畬族文化,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無煙工業”,扎實推進“整縣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全力推動萬綠湖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目前,東源已培育鄉村民宿130家、約占河源市的一半,近年來還獲評“中國生態旅游大縣”“中國低碳旅游示范區”“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等榮譽稱號。
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激發發展動力活力
東源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充分發揮縣城毗鄰河源市區的優勢,全力推進與市中心城區一體化發展,將全縣21個鄉鎮劃分為4個組團,推動各鄉鎮明確發展方向、找準各自賽道。
重點盤活用好各類資源資產,增強鄉村產業“造血”功能。2023年,東源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基本實現20萬元以上、總收入增長39.7%。2023年11月,東源成功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縣。今年5月,東源入選全省首批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試點縣(市)名單。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