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東源縣

東源縣文化建設開啟新篇章

塑生態人文之魂 展魅力東源風貌

2024-11-13 10:10:04 來源:河源日報

74b8211ec1bcd08836643d38d3086f9e_hyrbs1113004_001_01_s.jpg

■今年9月15日,2024全國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動在東源縣仙塘鎮南園古村璀璨啟幕,以“月滿南園 豐收團圓”為主題,編織了一幅鄉村文化繁榮的絢麗畫卷。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a77b0b43185a8dfe3cd0802c7d296ba4_hyrbs1113004_001_02_s.jpg

■今年農歷大年初三,漳溪畬族鄉中聯村的省級非遺汶水塘捕魚節熱鬧上演。本報記者 楊堅 攝

687252e60849101f8a4bf1ad9d71f908_hyrbs1113004_001_03_s.jpg

■今年農歷正月十一日,上莞鎮新輪村省級非遺“追龍”民俗活動現場盛況。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f660d3684ca4c80bf21a215c9e125675_hyrbs1113004_001_04_s.jpg

■康禾鎮仙坑村盤活紅色、古色與生態文化資源,打造成“三色文化”研學基地實現強村富民,吸引了眾多學子前來研學。圖為研學活動熱鬧場景?! ”緢笥浾?楊堅攝

ea6d37fca0045c754b84828390bd1f86_hyrbs1113004_001_05_s.jpg

■2023年,萬綠湖開漁活動,捕魚船滿載而歸。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495d4f3971651ae948e0fd858807ba6a_hyrbs1113004_001_06_s.jpg

■漳溪畬族鄉將簸箕舞、竹竿舞等畬族特色節目搬上“村BA”舞臺。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柳映青衣書映雪,溪生綠水筆生花”,這副對聯不僅描繪了東源縣仙塘鎮紅光村柳溪書院的書香雅致景象,更寓意著東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蓬勃的文化生機。

東源是一個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崇文重教、人文厚重的客家人聚居地。東源是一塊紅色土地,是東江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地帶,有“阮譽傳嶺表”“審計嘔心血”的革命家阮嘯仙故里、河源第一個黨支部康禾曲龍黨支部、東江縱隊遺址等一批紅色遺(舊)址及紅色旅游文化景點。東源歷史悠久,客家民居、古村落、古城遺址齊備,文脈源遠流長。漳溪畬族鄉是廣東省唯一的畬族鄉,素有“廣東畬族中心”之稱,客家文化與畬族文化交匯相融,古風猶存。東源又是廣東省首個獲評“全國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縣,生態文化底蘊深厚。當前,東源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賡續紅色血脈,深入推進文化東源建設,開啟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努力塑造生態人文之魂,展現獨特的東源魅力。

近年來,東源堅持“四文并舉”(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態文化與畬族文化),努力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四文”,推動“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以文化工作的高質量發展賦能“百千萬工程”提質增效、出色出彩。經過努力,東源在文化建設方面結出了碩果累累,不但豐富、活躍和滿足了群眾對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與向往,而且極大提升了全縣的文化軟實力與影響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做強教育文化建設陣地 培育新時代接班人

教育是國家的根本,也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東源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以學校和校外作為文化建設的兩大主陣地,全面推進教育文化建設。

“我們鼓勵縣內的中小學每天播放文明歌曲,努力培養廣大師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和文化理念。”東源縣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說,各學校利用校園廣播、文化長廊、墻報、黑板報等方式進行宣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東源縣第五小學作為新建學校,自2021年9月創辦以來,便以“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為辦學目標,致力于構建“五?!闭n程體系。這一課程體系包括德福、閱福、智福、康福和藝福五大方面,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通過基礎文化課、社團興趣課、綜合實踐活動課等多種形式的課程,學校實現了學科之間的開放與融合,建立了開放的、全方位的“大學科”“大課堂”綜合教學觀。

東源縣第五小學副校長顧巧玲說:“在東源縣第五小學,我們致力于通過構建‘五?!n程體系和引進客家文化進校園,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注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相信,教育的力量在于點燃學生內心的火焰,引導他們成為有責任感、有擔當的新時代少年。”

在德福課程中,學校注重德育,通過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素養。閱福課程則致力于推廣閱讀文化,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智福課程加強科學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蹈Un程重視體育和健康教育,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和健康教育課程,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藝福課程則豐富藝術教育內容,通過音樂、舞蹈、美術等多種形式的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

除了構建“五?!闭n程體系外,東源縣第五小學還積極引進客家文化進校園,通過客家文化講座、展覽、課題研究、開發校本教材等途徑,讓學生了解和傳承客家文化。同時,學校還建設了校園科技館和勞動科普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活動平臺,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在創新文化建設方面,東源縣第五小學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學校進一步完善了學生管理、班主任管理等制度,將檢查評比方案、考核激勵方案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班主任工作評價體系中。同時,學校還以“五?!闭n程體系為核心,豐富載體,打造校本特色的個性文化。通過建設學科功能室、“閱讀泛在空間”書吧等,學校營造了優美的校園環境和良好的學習氛圍。此外,學校還緊緊圍繞“立君子品”文化主題,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師生學習、踐行、展示、宣傳“立君子品”文化,著力引領師生堅守“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

在學校之外,東源積極開展各類主題文化科普活動,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活動中心、社區、街道、學校等場所,通過發放科普、防災應急、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文化宣傳手冊,提高了學生的文化意識、科學意識和安全意識。

在東源縣科技館內,學生正興奮地參與著各項互動體驗。消防密室逃脫等小游戲不僅讓孩子們在玩樂中學習了消防安全知識,更讓文化理念入腦入心,寓教于樂。這樣的教育方式,正是東源在文化建設中注重實踐與體驗、知識與趣味相結合的一個縮影。

步入科技館的綠色東源展區,多媒體、模型、展板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展示,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生動的生態課堂。這里,東源的珍稀動植物、生態農業、綠色產業和綠色旅游得到了全面而深入的呈現。小游客們通過參觀,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家鄉的生態發展之路,感受綠色東源的獨特魅力。

在科技館另一面的生態城市展區,集中展示了我國在城市發展中堅持走生態可持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五個板塊各具特色,生態能源介紹讓人對可再生能源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垃圾分類互動游戲則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學會了垃圾分類的生活小常識;垃圾發電的原理展示則揭示了廢物利用的奧秘;海綿城市沙盤則生動展現了雨水資源循環利用的先進理念;未來城市暢想則激發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

促進古樹名木活化利用 推動遺產保護傳承

古樹名木是自然與歷史的見證者,是生態與文化的寶貴遺產。東源在推進文化建設工作中,落實古樹名木的保護和利用工作。近年來,東源依托古樹名木建設了多個基礎設施完善的古樹公園,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游覽體驗和文化熏陶。

以康禾鎮曲龍村古樹公園為例,該公園依托風水林及連綿分布的山坡進行規劃,長約500米,寬約150米,面積約8公頃。公園內涵蓋了風水林、連綿分布的山坡森林植被及可利用的空余場地。在保護范圍外,公園設計實施了游步道,并適當清理沿途空間,沿游步道兩側布置了休息凳、科普設施、環衛設施和休憩設施,形成了帶狀的可游可賞的空間。同時,公園還對古樹、風水林實施了嚴格的保護措施,包括修復風水林周邊的土層、對樹木裸露的根系進行覆蓋、加強風水林病蟲害防治等。這些措施不僅保護了古樹名木的生長環境,還為游客提供了安全、舒適的游覽體驗。

葉潭鎮山下村古樹公園則是利用山下村的紅錐林古樹資源打造的又一亮點。該公園將紅錐古樹作為公園的重要景觀元素,并合理布局其他植物,打造出豐富多樣的植被景觀。同時,公園還修筑了廣場、休閑平臺、景觀涼亭和雕刻等景觀設施,進一步豐富了公園的游覽體驗和文化內涵。

義合鎮蘇家圍景區的古樹公園則是依托義合村蘇家圍組的風水林及周邊植被資源建設的。該公園全面保護古樹資源,科學修整古樹,并合理整理修復古樹周邊的土層植被。同時,根據地形及植被的分布特點規劃游步道,并設置休息設施。在游步道外側還設置了護欄,保障游客和村民的通行安全。此外,公園還根據游步道兩側實際情況栽植了觀花、觀葉植物,并打造科普宣傳牌,進一步豐富了游覽景觀和文化內涵。

在古樹公園的建設過程中,東源注重保護古樹名木的生長環境,積極挖掘和傳承古樹名木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通過舉辦古樹名木文化節、科普講座等活動,東源讓游客在游覽古樹公園的同時,深入了解古樹名木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進一步增強了游客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打造文藝精品力作 彰顯東源文化魅力

翻開東源本土作家朱洛嬉的長篇小說《萬綠湖奇幻之旅》,不少讀者被主人公朱子墨的神奇旅程深深吸引。朱子墨,作為朱熹的后人,在家鄉南湖遭遇水淹后,通過一艘神奇皮艇進入萬綠湖底,展開了一場跨越“奧妙宇宙”“平行時空”和“奇幻國度”的冒險,收獲了身心的成長。在旅途中,朱子墨結識了眾多朋友,并以科幻形式“揭示”了萬綠湖畔楊梅村作為外星文明“時間之門”的秘密,以及河源恐龍蛋化石數量世界之最的緣由。

這部作品不僅引人入勝,更是東源文化建設工作中打造文藝精品、彰顯地方文化魅力的生動實踐。10月27日,“萬綠湖杯”第三屆全國小小說大賽頒獎典禮與“全國生態文學創作基地”授牌儀式的成功舉辦,“全國生態文學創作基地”第5塊牌匾在東源揭牌,進一步彰顯了東源以文藝精品為媒介,推動生態文學的創作與研究,講述好東源新時代綠色生態文化與高質量發展故事的持續發力與創新舉措。

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在東源的文化建設進程中,文藝創作和推廣始終占據重要地位。近年來,東源深入挖掘和廣泛發動,涌現出一批批優秀的文藝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東源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還傳遞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觀念。

在組織參加市級舉辦的音樂作品創作和文藝作品創作大賽中,東源的作品屢獲佳績。同時,東源還積極選送本土原創音樂節目參加贛粵港(東江流域)飲水思源慶“七一”歌詠會等活動,有效促進了文化交流互鑒、協同發展。

在圍繞四大文化創作文藝精品方面,東源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如,東源縣藝術家創作的《這一路山高水長》等七首聲樂套曲,不僅旋律優美、歌詞感人,還深刻反映了東源人民的精神風貌和奮斗歷程。為謳歌贊美東源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東源藝術家創作了歌曲《文明伴我行》,這首歌曲旋律歡快、歌詞簡潔明了,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此外,圍繞畬族文化,東源藝術家還創作了原創音樂舞蹈作品《畬鄉歡歌》,這部作品通過舞蹈和音樂的形式,生動展現了畬族人民的歡樂生活和獨特文化。

除了創作優秀的文藝作品外,東源還積極組織文藝作品參加市級以上賽事活動。每年,東源都有不少作品獲得市級以上獎項。如,視頻創作類作品《順天鎮鄉村振興宣傳片》《上莞鎮鄉村振興宣傳片》《東源縣鄉村振興宣傳片》榮獲省級“最佳視角獎”;《追龍》《大客家》入選廣東省第六屆客家新民歌征集活動并獲評十佳歌曲;《守湖人》入選“春暖華夏”大歌局原創歌會;《系客家人》入選“舞出中國紅”全國廣場舞展演等。這些優異的成績不僅展示了東源文藝創作的實力和水平,也進一步提升了東源的文化影響力和知名度。

鄉鎮文化建設亮點紛呈 紅綠文化交相輝映

2023年上映的懸疑電視劇《妙手》,由黃宗澤、梁冠華等人出演,曾掀起熱播浪潮。該劇改編自東源本土作家了了一生(原名歐陽富)的暢銷網絡小說《妙手小村醫》,巧妙地將東源革命時期的背景融入劇情之中,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內觀眾呈現了鄉村生活的真實風貌和扣人心弦的故事。

生動的故事來自現實。走進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交相輝映的東源縣,從船塘鎮老圍村到上莞鎮,再到葉潭鎮,都是紅色文化、優秀文化和精品文藝作品的土壤。近年來,東源以精神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聚焦本土特色、盤活優勢資源,堅持群眾所需為工作導向,讓群眾和游客在領略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蘊。

船塘鎮老圍村,這個曾經的省定貧困村如今已煥然一新。自2017年被列為全省“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重點建設村以來,老圍村便致力于打造“紅味”濃厚的示范性紅色村。近年來,該村圍繞村莊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發展提升、紅色村組織振興等四大類工程項目,深入開發挖掘紅色資源。通過升級改造蘿溪書院、“七一五”保衛戰遺址廣場等紅色設施,老圍村的紅色人文風貌得到了極大改善,紅色文化氛圍愈發濃厚。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參觀紅色遺址,還能聆聽老一輩革命家的英勇事跡,感受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

作為革命老區的上莞鎮,擁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新南村粵贛邊支隊司令部舊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太陽村河源縣人民政府舊址等多處紅色遺址。近年來,上莞鎮緊緊圍繞“百千萬工程”部署,深入挖掘紅色資源,以修繕革命舊址為切入點,全力推進紅色革命在上莞落地生根。通過新建紅色文化廣場、重建舊址外觀、重新布展室內展廳等措施,上莞鎮的紅色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傳承與弘揚。許多游客慕名而來,他們在這里參觀革命舊址,緬懷先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廣東康禾溫泉國家森林公園作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也為東源縣的鄉鎮文化建設增添了一抹亮色。這里森林覆蓋率高達92.17%,擁有山巒疊嶂、林深茂密、溝溪縱橫、流泉飛瀑等自然景觀。溫泉品質優良,具有醫療價值,已經發展成為康禾極具吸引力的旅游特色。游客們在這里不僅可以享受溫泉的舒適,還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與美麗。外地游客紛紛表示,這里的溫泉和美景讓他們流連忘返,是放松心情、遠離城市喧囂的好去處。

在葉潭鎮,該鎮文化站作為全鎮文化活動的核心陣地,持續升級服務水平,為群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中共河源縣委成立舊址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過全面升級后,整體形象與游覽體驗得到了極大提升。而山下村八角樓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得到了全面修繕與保護。游客在葉潭鎮不僅可以參觀這些文化遺址,還能品嘗到當地的釀豆腐、黃酒燉雞等特色美食,感受濃厚的鄉土氣息。

以活動為載體 深化文化建設

從康禾貢茶制作到客家糯米酒傳統釀造技藝,從畬族藍大將軍出巡節到汶水塘捕魚節,再到上莞鎮新輪村追龍,東源非遺文化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為了讓文化建設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而是真正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東源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文化建設成為連接人心、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

東源立足本土特色,精心策劃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動。如萬綠湖開漁活動、故事匯、廣場舞比賽等,這些活動不僅展示了東源的獨特文化魅力,還吸引了大量群眾的積極參與。截至目前,已累計舉辦品牌文化活動10余場,參加群眾達8萬余人,有效提升了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群眾文化活動方面,東源更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每年,縣里都會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包括春節期間的“義寫春聯進萬家”、元宵節“濃情元宵共團圓”主題活動,以及清明節、母親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等傳統節日活動,累計舉辦超過300場次。此外,戲曲進鄉村、進校園活動也深受群眾喜愛,180場次的演出讓18000人次受益。同時,東源還積極開展各類群眾性體育活動,如“全民健身日”、籃球聯賽、乒乓球賽、老年氣排球賽、大型徒步等,每年舉辦各類籃球賽800場次,青少年周末足球聯賽30場,有效推動了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和發展。

除了常規的文化活動,東源還注重挖掘和傳承年俗文化,舉全縣之力、歷時一年多時間編撰完成《東源縣文化普查全集》(10冊),內容涵蓋紅色、綠色、古建筑、民間故事、非遺文化等領域。每年,縣里都會組織展演龍舞、香火龍、汶水塘捕魚節、仙塘“柳溪書院”開筆禮、上莞新輪追龍、六月六顯烈宮巡游節等特色鮮明的年俗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展示了東源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增強了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近年來,東源還深入開展“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系列活動,重點舉辦了漳溪畬族鄉汶水塘捕魚節、上莞鎮新輪村追龍、船塘鎮追火龍、駱湖鎮江坑追龍等民俗活動,受眾人群達到5萬余人次,多家新聞媒體報道了這些活動,央視網直播點播量更是達到了100萬人次。今年9月15日,2024全國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動在東源縣仙塘鎮南園古村璀璨啟幕,向外界生動展現了東源獨特的鄉村魅力和鄉村振興的文化活力,編織了一幅鄉村文化繁榮的絢麗畫卷,“點亮”鄉村文化夜空。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進文化數字化,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經濟發展增動能增效益、為旅游休閑增內涵增魅力、為城鄉社會增正氣增活力?!?/p>

藍圖已經繪就好,關鍵在落地見效。黨的二十大對文化建設已作出了系列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列出系列清單。東源將持續加強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習與研究,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并自覺貫徹落實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牢牢抓住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這關鍵一招,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滿足廣大群眾對高質量文化生活的期盼與追求,更好轉化為東源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以深入實踐賦能縣域發展,譜寫東源建設強富綠美新縣域、當好河源綠色崛起主力軍的新時代答卷!

生態與人文并重

推動文化旅游

近年來,東源致力于將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與深厚的人文底蘊相結合,推動生態與人文的交融,深化文化建設工作。以新港鎮為例,該鎮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與畬族風情資源,積極推動各項文化工作深入開展,特別是將生態文化與畬族文化相結合,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項目。

新港鎮通過創建廣東省森林城鎮、開展植樹節義務植樹活動、進行生態科普宣傳等措施,新港鎮的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為發展生態旅游奠定了堅實基礎。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新港鎮積極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利用萬綠湖生態保護展廳、濕地宣傳教育基地等生態科普教育場所,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主題活動,提高了公眾的環保意識,營造了濃厚的生態文化氛圍。

同時,新港鎮深入挖掘和傳播畬族文化,推動畬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通過成立“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籌備工作組”,挖掘和傳播雙田畬族文化故事,宣傳和推廣雙田畬族村的風俗、古物和精神。積極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動畬族特色“藍家拳”入選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目錄名錄,并將其納入學校特色課程,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在保護畬族古建筑方面,新港鎮投入資金對雙田畬族村敬慎堂等傳統建筑進行修繕,打造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生動展示畬族風情。此外,還積極探索畬族文化發展新路徑,成立產業發展公司,謀劃實施非遺文化體驗館等項目,推動畬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

在加強文化設施建設與服務方面,新港鎮注重完善現有鎮綜合文化站、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等場所功能建設,統籌建設綜合性文化設施。加強文化工作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建立激勵制度,增強基層文化工作的活力。通過推進文化專業人員進社區、進農村,打通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同時,注重供需有效匹配,設計出既具有地方特色又能吸引群眾參與的文化活動,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

當前,新港鎮繼續深化生態文化與畬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加強文化設施建設與服務提升,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項目。通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方式,推進民族地區文化旅游事業深度融合發展,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和村民增收,進一步提升新港鎮的旅游地位和影響力。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雷宇爍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彭冰 修碩

■稿件統籌:李成東

    上一篇:多向發力打造“三美山下”
    下一篇:沒有了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