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四措并舉 厚實縣域經濟根基
■河源東源產業園區,目前已初步形成先進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三大特色產業發展格局。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東源縣城,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科創新城正在崛起。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編者按
2024年以來,東源深入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及市委“138”具體安排,堅持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以建設省“百千萬工程”典型縣為總抓手,圍繞“黨建引導、改革賦能、科技創新、生態優先、產業融合”的工作思路,以入選省首批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試點、全國第二批創新型縣(市)建設等名單為引擎,緊扣縣域這個戰略支點,點線面綜合發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匯聚起建設強富綠美新縣域、當好河源綠色崛起主力軍的磅礴力量,高效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交出了一份極具含金量的“百千萬工程”成績單。
核心提示
綠色是東源最亮麗的底色與本色,被譽為“大水缸”的新豐江水庫(萬綠湖)是粵港澳大灣區近5000萬人的重要飲用水源地,保護好這一湖凈水成了東源最大的政治任務。
今年以來,東源以獲評“全國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契機,立足特色、發揮優勢,堅持四措并舉,產業深度融合聯動,實施全域科技創新,統籌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強縣產業與富民產業,開啟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筑牢高質量發展硬支撐。
堅持工業興縣 工業產業聚優成勢
9月28日,東源縣2024年第三季度經貿活動暨工業項目建設“百日攻堅”行動啟動儀式在河源東源產業園區——東源新材料產業園舉行,推動全縣工業項目建設再升溫、再提速、再突破,決勝全年。
當天,14個項目集中動工或竣工投產,投資總額21.8億元,涉及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新能源汽車配件、高端建材等領域。據預測,這些項目全部達產后年產值39.95億元以上、年稅收1.85億元以上,可提供就業崗位3900個以上。
今年以來,東源始終堅持工業立縣不動搖,以入選創建國家創新型縣(市)名單為契機,以深入開展“制造業提質攻堅”行動為抓手,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拓平臺、增效能。
東源今年已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6.6億元,河源東源產業園區三期啟動區完成征地拆遷、場地平整200畝,園區二期450畝“商轉工”地塊完成征拆240畝,縣工業園現有可落戶用地700畝;全面落實“大招商優服務”工作機制,開展工業項目“百日攻堅”行動,簽約超億元工業項目15個、合同投資額達38.9億元;創新搭建縣產業供需平臺并引導銘鐳、富馬等157家企業入駐,跨境電商企業新增8家、銷售額達3000萬元。
目前,全縣有規上工業企業120家,初步形成先進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三大特色產業發展格局,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得到增強。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東源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7.93億元、同比增長3.8%;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36.38億元、同比增長6.4%,總量位居全市第二。
堅持糧食穩縣 現代農業穩中提質
7月20日,由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辦的工廠化農業與農機專項“無人農場服務鄉村振興”現場會在東源舉行。在現場作業演示會環節,來自全國各地100多名農業科技等領域的院士、專家學者,走進柳城鎮下壩村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團隊科技支撐創辦的河源首個無人農場——萬綠智慧農場,現場觀摩“黑科技”完成耕、種、管、收的全過程無人機械化操作。
東源堅持糧食穩縣戰略,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以高科技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產量提高、效益提升;用全產業鏈理念持續做好“土特產”文章,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抓手,持續壯大板栗、茶葉、絲苗米、油茶等特色產業,“茶產業提質增效”行動初見成效,“康禾茶”成功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東源入選“中國十大茶旅目的地”;太二二期工廠化養魚項目、東瑞船塘現代農業綜合體二期項目陸續投產,累計新增農業產值10.2億元。
目前,東源“一帶一新六特色”(“一帶”:東源縣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產業帶;“一新”:培育客家預制菜產業新優勢;“六特色”:絲苗米、油茶、茶葉、板栗、藍莓、生豬)的農業產業集群新格局形成。今年前三季度,全縣完成農業總產值38.99億元、同比增長8.8%,增速全市第一。
堅持深度融合 商貿文旅出圈出彩
11月14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廣東省委網信辦組織的“萬千氣象看廣東·‘百千萬工程’在行動”網絡主題活動第四站來到東源縣,走進南園古村、紅色下屯和大坪村古樹公園,在“古色”“紅色”“綠色”之間,解碼東源鄉村文旅如何持續為“百千萬工程”蓄勢賦能,走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今年以來,東源以舉辦一場賽程持續全年的村BA為載體,實行“體育搭臺、文旅唱戲”,推行“球賽+”模式,推動農文旅體與商貿“手拉手、同吆喝、相呼應”深度融合發展,探索出了一條獨具東源特色的農文旅體與商貿深度融合發展新路徑。
東源開展縣域商業建設行動,推動商貿業態持續繁榮,新增限上企業2家,總數達52家;舉辦各類促銷活動65場,累計吸引客流量133.9萬人次,帶動成交額超5000萬元;以傳統文化為引領,舉辦“上莞新輪追龍”“萬綠湖開漁”“生態河湖·美麗中國”等大型農文旅活動12場次,成功舉行仙塘鎮南園古村2024全國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動,黃龍巖畬族風情旅游區成功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舉辦河美籃球聯賽338場,累計接待游客達3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50多萬元。
東源商貿文旅的出圈出彩,有力促進了消費,拉動了經濟增長。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全縣社消零總額達36.22億元,同比增長4%;累計接待游客約312.21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1億元。
堅持提升服務 激發縣鎮發展活力
每當夜幕降臨,東源縣城的東江公園(一期)燈光璀璨,包含文化廣場、休閑廣場、望江廣場、懸挑廊梁、綠道、綠化景觀等的東江公園,成為當地群眾休閑、健身、娛樂的理想之地。
今年以來,東源牢牢把握城鄉統籌發展這個關鍵重點,以推進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為引擎,用好改革這一關鍵的招數,全力做強縣域龍頭,抓實鄉鎮節點,努力提升縣城承載能力、鎮域發展能級和服務保障水平,激活縣鎮發展要素,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明顯增強。
縣城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東源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積極謀劃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梳理形成92個重點項目,細化任務與責任,力爭年底前全部重點項目進場施工;致力完善城市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全力加快城市管網工程、木京河排水口污染源整治等項目建設,進一步提升沿河帶狀空間生態;致力構建“產業升級+園區聯動+功能擴展”產城融合發展模式,擦亮城市品質底色,加快把縣城打造成縣域綜合服務主中心,讓這座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山水宜居的森林之城更有人情味、煙火氣,成為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科創新城。
推動圩鎮舊貌煥新顏,強化鄉鎮聯城帶村節點功能,是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抓手之一。東源全力抓好“4+25”第二批典型鎮村建設(即4個鎮與25個村),積極做好典型鎮村培育梯級儲備;高效推進美麗圩鎮“七個一”建設,創新多元化籌資渠道,探索鄉鎮與縣國資公司合作的F+EPC+O(投資+建設+運營)模式,累計打造入口通道18條、示范主街17條、農房風貌提升超1400棟、圩鎮客廳12個、干凈整潔農貿市場20個、美麗河道18條、綠美小公園16個;充分發揮鄉鎮資源稟賦優勢,豐富發展城郊經濟、夜間經濟等消費新業態,上莞、船塘2個鎮入選省“百千萬工程”第二批專業鎮建設名單,萬綠谷·昱、東岸貝拉小鎮項目分別入選省第二批“粵式新潮流”廣東文旅消費新業態熱門場景,城鄉發展實現互促互補、各美其美、共同繁榮。
改革是加快發展步伐的法寶,也是破解發展難題的關鍵一招。今年以來,東源堅持以改革為制勝法寶,建立“百千萬工程”重點任務財政保障機制、項目用地“指標池”等,累計爭取債券資金10.6億元、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約2543畝;創新開展“就近好辦”政務服務改革,縣政務服務中心單個窗口平均業務受理量提升40%、承接事項范圍提升20%、高頻即辦件提升110%;全力推進縣鎮體制改革,擬定需省賦權事項8項、市賦權事項118項、“縣直報省、省直達縣”事項27項,探索推動庫區三鎮聯合發展、仙塘鎮帶動新港鎮發展等模式;以改革提升縣鎮養老、醫療、教育等服務能力,建成運營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4家、長者食堂7家,3家鄉鎮衛生院達到國家基層醫療服務機構能力標準,建成公辦學校(幼兒園)2所、新增公辦學位2520個,鄉鎮中心小學、寄宿制初中學校標準化覆蓋率實現100%,以改革提升服務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與向往,讓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與滿意度得到持續提升。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楊堅 黃贊福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傅澤彪 彭冰 修碩 ■稿件統籌:李成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