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塘司法所:
巧用“四個法寶”激發基層依法治理新動能
○本報訊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葉苒芊 近年來,東源縣司法局仙塘司法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巧妙運用考核評價“指揮棒”、融合共治“聯動閥”、平紛止爭“和諧橋”、法治文化“聚能環”,全方位筑牢基層法治建設根基,有力推動仙塘鎮基層依法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完善保障體系:緊握考核評價 “指揮棒”,引領法治建設航向。仙塘司法所通過科學謀劃法治仙塘建設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突出強基層導向、補短板目標、優效果定位,將法治建設納入村(社區)工作考核的重點內容,該所作為鎮村(社區)主要工作考核領導小組成員,負責對村(社區)法治建設工作進行檢查驗收。鎮黨委、政府明確考核結果的運用方式,年度考核依據綜合考評得分確定等次,與各村(社區)“兩委” 干部績效工資掛鉤,同時作為干部個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按考核總得分設置“先進村居”(村前三、社區第一),并給予相應獎勵,對表現優秀的村(社區)予以表彰獎勵,對存在問題的村(社區)進行通報批評并督促整改。以此有效激發各村(社區)參與法治建設的積極性,促使基層法治建設各項工作扎實推進,顯著提升了基層法治建設水平。
二是強化法治力量:開啟融合共治“聯動閥”,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將法治建設融入“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促進“自治、德治、法治、智治”深度結合。以將法治建設納入村(社區)考核為契機,深入推進基層治理的法治化、科學化、規范化進程。不斷強化“1+N”法治工作隊力量,培育了 72 名活躍在各個村(社區)的“法律明白人”,為村民提供法律咨詢和簡單的糾紛調解服務。同時,嚴格將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社區公約納入合法性審查范疇,確保重大決策均由村(社區)法律顧問把好法律關。今年以來,5名村(社區)法律顧問為18個村(社區)提供法律意見37件次,提供法律咨詢182人次,開展普法講座 46 場次,參與化解糾紛18宗,參與規范“三資”合同審查30件次,為基層自治提供了堅實可靠的法律保障。
三是促進調解實效:搭建平紛止爭“和諧橋”,維護社會穩定大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根據不同區域特點,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治理模式。針對行政村熟人社會的特性,大力推行 “大樹頭調解”等具有東源特色的基層治理模式;針對常住人口多、人員流動大的社區,以小區為單位,充分發揮“樓長”“志愿者”等力量,織密調解網絡。積極推動人民調解與其他調解方式有效聯動,深化“訪調”“警調”對接,促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靈活運用 “五老一顧問”“調解中普法,普法中調解” 等調解模式,成功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鎮村兩級。今年以來,鎮村兩級 20 個調委會共化解矛盾糾紛160宗,有效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標,切實維護了社會穩定大局。
四是弘揚法治文化:筑牢法治文化 “聚能環”,營造濃郁法治氛圍。堅持傳承與創新并舉、法治與文化交融,鼓勵指導各村(社區)結合自身特色,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內涵,打造以現行法律為重點的法治文化宣傳陣地,充分發揮法治在基層治理中的引導、教育、同化功能。其中紅光村、龍利村被評為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在全鎮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帶動其他村(社區)積極行動。今年以來,在仙塘司法所的組織推動下,全鎮共舉辦法治宣傳活動36場次,參與群眾達3萬余人次,在各村(社區)營造了濃厚的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氛圍,持續提升了村(社區)干部和群眾的法律素養,同時也有效減少了因法律意識淡薄而引發的矛盾糾紛,實現了法治建設“抓前端、治未病”的社會效果。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