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仙塘鎮緊扣“城區鎮”定位,大力發展城郊經濟新業態,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
走出一條城鄉融合發展特色之路
■糖巢創客社區的嫑藝術空間,集咖啡、展覽、餐飲、音樂于一體,給河源文藝青年提供了一個新的社交和創業平臺。 資料圖片
■仙塘鎮南園古村第二屆文化節暨“四季村晚”晚會現場。今年3月,南園古村入選2024年全國秋季“村晚”示范展示點名單。
■仙塘鎮觀塘村的東江小寨成為開展團建、研學與親子活動的熱門地。
■仙塘鎮龍利村的貝拉小鎮成為兒童游玩的樂園
核心提示
今年以來,東源縣仙塘鎮堅決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市委“138” 具體安排,以及縣委“1177”具體安排,緊扣“四區一中心”發展思路和“城區鎮”定位,以推動“百千萬工程”為主線,以推動城鄉一體化、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建設和美鄉村、典型村培育作為發力點,大力發展城郊經濟新業態,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全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實現穩步健康發展。截至2024年11月底,仙塘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60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63.64億元,走出了一條城鄉融合發展的特色道路。
拓寬發展思路
做活做旺郊野經濟
每當夜幕降臨,位于仙塘鎮糖巢創客社區的嫑藝術空間內,都有不少年輕人圍坐在一起,吃燒烤、飲啤酒、看展演……讓鄉村有了熱鬧夜生活,多了年輕人的身影。
糖巢創客社區是河源首個創客社區,建設近一年來,已成功吸引了16個創新項目入駐,涵蓋電商、文創、美食等多元業態。糖巢叁號鳥巢、東江岸線小道等成為熱門拍照打卡網紅點,在嫑藝術空間看展、聽歌、團建成為當下年輕人的休閑選擇。
糖巢創客社區是仙塘鎮立足資源稟賦發展郊野經濟的生動實踐之一。
仙塘鎮毗鄰河源市區、東源縣城,是典型的城郊小鎮。近年來,仙塘鎮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融合當地豐富的生態、文化、農業、旅游等資源要素,努力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尋求機遇,在龍利村、紅光村、觀塘村等地建設打造“漁江營火”“古村新巢”“校園青創”“鄉野尋趣”4個郊野經濟新業態,培育和引進江畔小院、隱營地、貝拉小鎮等城郊休閑項目,搶抓城郊游經濟、周末經濟、露營經濟、民宿經濟等紅利,著力推動村民就業、村集體增收,推動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糖巢創客社區位于仙塘鎮紅光村和仙塘村交界區域,為原仙塘鎮政府舊址,也是鎮里的“老圩鎮”。由于原鎮政府和市場搬遷,“老圩鎮”集貿中心的功能逐漸失去,成為日常休閑的單一場所。“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東源縣引入專業運營力量,打造鄉村文化創意園區——糖巢創客社區,并通過舉辦創業大賽、提供產業幫扶資金和低息貸款等措施,留住青年創客,發展多元業態,進而帶動鎮村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糖巢創客社區成功吸引了16個創新項目入駐,預計每年可帶動3000萬元旅游消費收入。
除了糖巢創客社區外,緊靠東源縣城中心的仙塘鎮龍利村重點打造了隱營地、貝拉小鎮等消費空間,與縣城的萬達廣場商圈、“五館一宮”形成文體消費鏈條,圍繞“夜味、夜賞、夜玩”等夜生活形態,解鎖 “漁江營火”夜經濟。周末天氣晴好時,貝拉小鎮總能吸引上千名游客前來打卡,他們坐在草地上看藍天白云、聽樂隊演唱、品特色美食,享受休閑舒適的閑暇時光。“這里就像兒童的樂園,孩子來了開心得不得了。這里玩玩那里跑跑,大人也不怕無聊,好吃的東西可多了。”市民李蕙仲說,貝拉小鎮離市區車程僅15分鐘,現在已成為她周末遛娃的首選之地。
仙塘鎮紅光村充分利用南園古村百年古村歷史文化資源,高標準籌建游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等配套設施,不斷吸引有實力的市場主體投資落戶。如今,漫步南園古村,不僅能游覽古炮樓遺址、南園大夫第等充滿歷史沉淀的古建筑,更能體驗新式茶館、咖啡店、漢服店等年輕多樣的商業形態。觀塘村在東江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的建設帶動下,域內刮起“露營風”,村內開發建設的東江畫廊壹號驛站不僅有平坦的草坪供游客搭建帳篷,還在周邊配備了秋千、長椅、特色標牌等設施,為市民、游客提供了豐富的露營體驗。
據悉,今年以來,仙塘鎮開發的9個郊野經濟新業態項目,累計接待市民、游客超50萬人次。
打造文化IP 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今年9月15日,恰逢中秋假期,2024全國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動在仙塘鎮南園古村璀璨啟幕,以“月滿南園 豐收團圓”為主題,在堅持農民唱主角,熱在鄉村、樂在群眾的同時,根據農民需求和當地特色,豐富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和內容,做好“融”文章,與特色節慶節日、民族文化傳承、旅游產業發展、新興消費業態融合,編織了一幅鄉村文化繁榮的絢麗畫卷。
活動以直播的形式向全國人民展現,在線觀看人數達到230萬人次,吸引了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南方日報、廣東廣播電視臺等多家中央、省級主流新聞媒體的關注,登上央視《新聞聯播》,不僅提升了東源縣的知名度和客家文化的影響力,同時也打響了仙塘鎮南園古村這張文化名片。
南園古村是河源市唯一入選文旅部2024年全國“四季村晚”示范展示點名單的村。南園古村位于仙塘鎮紅光村,是河源市現存規模較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保存較完好的客家古村落,也是中國第五批傳統村落之一。
近年來,仙塘鎮高標準完善了南園古村的文旅配套設施,不斷吸引有實力的市場主體投資落戶,走出一條古村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文旅+”新業態活力凸顯。今年以來,仙塘鎮積極探索“村晚+”新業態,南園古村圓滿舉辦了2024全國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動,吸引了24家企業進駐“村晚”現場,中秋假期接待游客超1.5萬人次,帶動當地群眾、商戶增收近40萬元,實現了從“村晚流量”到“經濟留量”的轉變。
“我們通過盤活村內閑置資產,成功集約流轉17戶房屋經營權,引進咖啡館等文旅業態,探索‘一舞臺、一村歌、一展館、一古村’的‘四個一’鄉村治理路徑,累計開展南園文化藝術節等IP活動12場次。”仙塘鎮紅光村黨總支部副書記潘小科說道。
在糖巢創客社區的嫑藝術空間里,前來消費打卡的市民、游客絡繹不絕。據介紹,該項目融合東源的農特產品,特別是茶文化,開展不同的文藝主題+賦能活動,打造文旅發展新業態,為河源文藝青年提供了一個新的社交和創業平臺。“我們這個藝術空間是10月1日試業的, 10月份,我們開展音樂、繪畫、藝術展等11場活動,現在周末每天的營收有六七千元。我們會團結凝聚更多本土的藝術家,以他們的文藝力量和專業技能去賦能‘百千萬工程’。”嫑藝術空間負責人吳文波說。
作為河源首個鄉村創客社區,“糖巢創客社區”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于去年底啟動建設,整合了鄉村創客、文創、美食、休閑度假等多元化業態,以時尚休閑、創客潮玩、創意文化為定位,融合商業服務、集市貿易、文化休閑等多元功能,致力打造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全新樣板。
凝聚多方力量 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
“欽德行、尊齒高、敦禮讓、尚和睦、獎孝賢……”在南園古村柳溪書院的“潘氏家訓”文化展示廳里,展示著多條“潘氏家訓”。仙塘鎮紅光村充分發掘本地“家訓文化”資源,把柳溪書院打造成潘氏家訓文化展館,依托深厚的家風家訓文化底蘊,創新“書院議事”特色治理方式,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和精神滋養。
加強和完善鄉村治理是“百千萬工程”的工作重點之一。仙塘鎮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圍繞“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任務目標,積極探索“1+6+N”工作體系建設,凝聚“古村文化力量”“志愿者力量”“義警力量”“騎手力量”“長者力量”等多方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構建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紅光村把“楓橋經驗”與古村歷史資源進行深度融合,以古村文化為引領,構建“古村文化+治理”模式,讓千年古村煥發出新的生機,讓群眾成為基層治理的“主角”。
“1位志愿者的力量很微弱,但是能帶動1個家庭,1個家庭就能帶動整棟樓的居民,每棟樓加起來就是我們整個社區,所有人都能發揮作用,就能維護社區和諧穩定。”仙塘鎮建設路社區江景灣小區居民劉五妹感慨道。
2023年以來,仙塘鎮建設路社區居委會積極創新“志愿服務+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通過號召社區離退休干部、青年、婦女等組建志愿者服務隊,參與社區基層治理,開展糾紛調解、扶貧助困、普法宣傳等公益活動。志愿服務隊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和諧社區和文明城市的建設。如江景灣小區志愿者服務隊成立以來,小區的衛生死角、垃圾、雜草等,定期有志愿者進行清理,小區服務管理水平有了極大的提升,小區居民的生活也更加文明和諧。
目前,建設路社區居委會通過江景灣小區“志愿服務+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已組建了6支社區志愿者服務隊,真正實現了志愿服務力量的疊加,以志愿服務“微力量”撬動了社區治理“大能量”。
此外,仙塘鎮還組建了一支“義警”隊伍,他們身穿綠馬甲,充分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在公安民警的帶領下奔走在各個小區,成為社會治安的“流動哨”、化解糾紛的“調解員”以及收集社情民意的“順風耳”,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進平安仙塘建設,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目前,仙塘鎮已組建安全防范宣傳義警服務隊、社會面巡邏防控義警服務隊、“護學崗”義警服務隊、治安信息搜集和調解義警服務隊共4支“義警”隊伍,發展“義警”隊員60余名,開展巡邏防控、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等工作100余次,成為維護轄區社會穩定的重要補充力量。
小餐桌上蘊含著大治理。仙塘鎮依托“長者飯堂”這個基層治理的重要陣地,通過實行干部陪餐制度,每周組織鎮、村兩級干部與老人一同用餐,收集優秀前輩在矛盾糾紛化解方面的“良策秘方”,將各村威望較高的老黨員、老干部等緊緊凝聚在黨支部周圍,為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貢獻“長者力量”。仙塘鎮“長者飯堂”正式運營以來,日平均用餐人數40余人次,共收集社情民意20余條,老黨員、老干部助力基層矛盾糾紛化解10余件。
接下來,仙塘鎮將持續拓寬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渠道,凝聚多方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推動“1+6+N”體系建設從“夯基壘臺”到“全面起勢”,構建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雷宇爍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肖園 許振聲 傅澤彪 修碩 彭冰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署名除外)
■稿件統籌: 李成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