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推進“百千萬工程”,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村道經濟點亮共富黃金走廊
■東源縣仙塘鎮龍利村的貝拉小鎮,已成為“村道經濟”下的集市新地標。
■東源縣仙塘鎮糖巢創客社區已成為河源網紅打卡點
■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研學活動熱鬧開展。東源大力發展“村道經濟”,推動美麗鄉村變成“美麗經濟”。
■今年元旦,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舉辦“尋味義合·食尚爭鋒”評選活動,推動“村道經濟”發展。
■今年3月以來,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200余畝格桑花漸次綻放,環繞花海的1.2公里觀光村道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黃金通道”。
核心提示
今年3月以來,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200余畝格桑花漸次綻放,吸引眾多游客,環繞花海的1.2公里觀光村道成為村民致富“黃金通道”。村民阮小蘋返鄉做艾粄,日收入最高達4000元;朱武芳利用閑置土地開甜品店,月均收入超過3000元;其他村民沿村道擺攤經營,人多時日賺數百元。
義合鎮下屯村“村道經濟”的成效,是東源實施“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的標志性成果與縮影。近3年來,東源縣借“百千萬工程”東風,依托整潔環境發展“村道經濟”。以農村道路為載體,盤活村民閑置房屋、院落等資源,鼓勵自主經營小餐館、民宿等,或引入品牌餐飲、文創空間,或引導村民擺攤銷售土特產,形成村落微型商業集聚。如今,村道周邊商業形態漸趨豐富,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切實享受到“橋通路通財通”的紅利,成為“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的直接受益者。
村民家門口就業 假期日營收4000元
“不好意思,你們先坐一下,我去鄰居家送艾粄。”4月16日上午,見到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村民朱武芳時,她正準備出門送貨。因做的艾粄味道好,她每天都能接到各地訂單。朱武芳不僅在家做艾粄賺錢,還是下屯村第一個在村道旁開甜品店的村民。因要照顧生病的婆婆和年幼的小孩,她未外出務工。2021年,看到村里游客增多,她利用自家閑置宅基地,在村道旁開了 “芳芳甜品店” 。除賣艾粄,她還做月餅、黃酒、甜品、飲品等。隨著客流量增大,甜品店生意紅火,節假日人流量大時,日收入有600多元。朱武芳笑著說,她是下屯村 “變美” 的直接受益者,村里發展越來越好,村民增收渠道增多。
站在下屯村游客服務中心觀景臺上俯瞰,1.2公里長的觀光村道環繞格桑花海和蓮花池塘,串聯起阮嘯仙故居等景點。
近3年來,義合鎮圍繞 “春種水稻、夏植蓮花、冬種格桑花” 打造不同主題花海,完善配套設施,強化趣味景點建設,做大“花海經濟”。今年,下屯村在花海田間建設趣味小火車等娛樂設施,讓游客穿梭花海。據下屯村黨總支部書記阮藹宜介紹,格桑花開時村里人山人海,趣味小火車單日最高營收達1.3萬元。
下屯村村民阮小蘋家的老宅緊挨紅色旅游景點阮嘯仙故居,是 “村道經濟” 直接受益者。其父阮利強稱,在阮小蘋帶動下,一家人做艾粄生意,除在村里、市區賣,還有外地回頭客線上訂購。忙時阮小蘋家一天兩夜做2000多個艾粄;格桑花開時生意火爆,一天能賣1000多個艾粄,日收入最高達4000元。
嘗到甜頭的還有村里的農家樂,位于觀光村道旁的 “故鄉里私房菜” 是其中之一。老板娘李鳳瓊介紹,格桑花綻放期間,最多一天接待客人20多桌。餐廳食材優先采購村民農產品,還幫村民銷售土特產,大家相互支持,抱團發展,實現利益最大化。
近兩年,下屯村農家樂從1家增至10多家。村民稱以前要將農產品運到圩鎮售賣,現在村里游客多,農家樂多,家里的土特產不愁賣不出。
農村興起返鄉創業潮 月收入比打工高
最近幾年,東源縣仙塘鎮南園古村返鄉創業潮涌動,眾多外出打工者與年輕人回鄉逐夢。
“之前兼職,如今全職,月入不菲,勝過在外打工。”南園古村漢服體驗館老板潘潤梅感慨,在“家門口”創業,為家鄉添人氣,成就感滿滿。
“95后”潘潤梅,地道南園古村人,自幼鐘情漢服。去年南園古村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游客紛至沓來,使她萌生返鄉創業念頭。得親友鼓勁、村干部助力,漢服體驗館順利開張。村干部全程扶持,從開店到經營,多方出謀劃策,多平臺宣傳攬客。如今體驗館經營步入正軌,潘潤梅月入6000元至8000元,勝過外出務工。
近年來,近郊周末游、周邊游熱度攀升,“進享繁華、退擁靜謐”的城鄉“兩棲”生活,成為城郊居民新常態。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及“百千萬工程”持續推進,南園古村榮譽等身,先后獲評“廣東省衛生村”“廣東省生態示范村”“中國第五批傳統村落”,“柳溪書院開筆禮”還被列入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南園古村文化濃厚、資源豐富,為盤活古建筑資源,紅光村將閑置古民居流轉至集體,吸引有為青年創業,以免租、優先選址等措施幫扶商家入駐。
如今,網紅咖啡店、茶館、客藍手染基地等新業態紛紛落地,南園古村 “煙火氣”直線上升。村民也緊跟步伐,開民宿、小賣部,擺攤售零食飲品,實現“家門口”增收,古村煙火味更濃。
打造 “網紅經濟” 集聚地 帶領村民創業增收
南園古村馬路對面,是網紅打卡地 —— 糖巢創客社區。
白天,人們圍坐糖巢創客社區草坪,曬太陽、賞東江;夜晚,在嫑藝術空間聽歌、吃燒烤、喝啤酒,或與好友去江邊小酒坊,感受江風、品味黃酒。
本地村民紛紛在東江邊擺攤做小生意,熱鬧的江邊小集市逐漸形成。春節期間,有村民靠賣烤腸,一天收入高達7000元。 江邊一小酒坊老板娘劉潔瓊笑著說:“我是仙塘鎮政府舊址改造的直接受益者。”
劉潔瓊說,這里改造前,連條像樣的馬路都沒有,江邊少有人散步。如今此地變化巨大,成了網紅打卡點,每天散步的市民絡繹不絕。劉潔瓊的媽媽過去一直在家自釀黃酒,去年12月,在糖巢創客社區工作人員的引導和支持下,劉潔瓊在自家樓下開了小酒坊。起初3個月她兼職經營,今年4月起,她辭去工程造價的工作返鄉創業。她很高興看到家鄉越來越好,對自家小店也充滿希望。遠離曾經壓力大的工作環境,整個人都輕松了許多。如今她每天做著喜歡做的事,沒客人時,就坐在樹下,賞江景、吹江風,生活十分愜意。
糖巢創客社區位于東源縣仙塘鎮紅光村與仙塘村交界處,原是仙塘鎮政府舊址,也是鎮里 “老圩鎮”,依東江而建,區位、生態優勢明顯,是遠離喧囂的寧靜之地。 “百千萬工程” 啟動實施后,東源縣從浙江引入新神農美麗鄉村學院,將此地打造成融合創意、創新、創業的鄉村文化創意園區 —— 糖巢創客社區,吸引青年返鄉創業,發展多元產業。
除了村民擺攤、開小店,社區還引入市場化主體。一年多來,社區通過創客大賽、人才培訓、社區建設 “三線并行”,規劃八大業態、建成20個單體項目,培育200余創客,吸引 “到吉”客家焗雞等15家商家、5家個體戶入駐。
如今,糖巢創客社區成為河源新晉網紅打卡點,一邊是嫑藝術空間等特色藝術建筑,另一邊是村民裝點的咖啡館等,還有獨具魅力的創客大道和沿江村道,日均吸引近 2600名游客,去年鄉村運營團隊營收60萬元,村民總收入增加50萬元,新增20個就業崗位。
新業態激發新活力 助推鄉村持續發展
新業態激發新活力,農村消費不斷升溫。鄉村是重要的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提振農村消費,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據統計,今年1月—2月,超過68萬人次游客涌入東源縣各鄉村及景點,直接帶來超過1.8億元經濟收入。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近年來,東源縣大力發展“村道經濟”,激活廣大村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柔性“引擎”,將美麗鄉村變成“美麗經濟”。
隨著“村道經濟”在東源縣蓬勃發展,如何實現其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成為各個鄉鎮謀劃未來發展的關鍵議題。
從2019年年初開始,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以中小學生鄉村研學和體驗農村生活為切入點,與旅游公司合作,聯合當地村民,為游客提供食宿、場地等接待服務,共同做好鄉村旅游文章。據統計,截至2024年,該項目已為村民發放補貼超過100萬元,受益村民近100戶。仙坑古村表示,今后將繼續依托古建筑、歷史、人文、鄉村農業等豐富的旅游資源,打造、完善研學教育、親子游、自駕游等市場需求大的項目,帶領更多村民參與旅游研學項目,讓他們共享鄉村振興發展成果。
糖巢創客社區運營者李盈表示,今年計劃興建糖果秀劇場和“十五聯興工坊”,承辦脫口秀、創客路演,集中展銷東源各個鄉鎮的優質農產品,將社區打造成婚慶攝影優選地,進一步豐富村道業態,讓糖巢創客社區輻射帶動其他鄉鎮發展,有效改善節假日與工作日客流量“冷熱不均”問題。
阮藹宜表示,投資150萬元的無動力兒童游樂園項目已經動工,預計今年“六一”兒童節可以對外開放,屆時將進一步帶旺鄉村人氣,延長游客停留時間,讓更多游客到下屯村旅游消費。
此外,今年東源縣擬出臺《東源縣鄉村“百道千坊萬匠”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聚焦縣城郊野、鄉村振興示范帶等重點區域,通過強化品牌建設、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融合創新等可持續發展路徑,爭取用3到5年時間推動鄉村經濟轉型升級,讓村道真正成為百姓的致富“黃金走廊”。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田紅秀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陳振敏 傅澤彪 ■攝影:楊堅 林科 ■稿件統籌:李成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