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國家高新區:
爭做現代化產業體系河源樣板標兵
在加快綠色崛起中走在全市前列
核心提示
昨日,河源國家高新區召開2024年工作大會,全面總結去年工作,全面部署今年任務,進一步統一思想、團結奮斗、努力拼搏,全力以赴推動園區又快又穩高質量發展,在爭做打造獨具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河源樣板中挑大梁當標兵,朝著千億級國家高新區目標奮勇前進。
回首過去的2023年,河源國家高新區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以爭的勇氣、搶的勁頭、拼的姿態,全力以赴抓項目、建平臺、拓空間、深改革、優服務,高質量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
一張藍圖繪到底,“跳起摸高”拼新功。2024年,河源國家高新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省兩會精神,以及市委八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市兩會精神,緊扣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百千萬工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以及市委“138”具體安排和市委“133”工作法,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以一年接著一年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和勇氣,鼓足拼勁和闖勁,持續深入實施“四個年”活動,縱深推進“八大攻堅戰”,一以貫之推動園區又快又穩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千億級國家高新區,堅決當好全市制造業當家、打造獨具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河源樣板的標兵,努力在加快河源實現綠色崛起中勇當全市先鋒、做好全市示范、走在全市前列。
【工作成效篇】
凝心聚力、共促發展。2023年,河源國家高新區系統推進“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四個年”活動,大力開展“八大攻堅戰”,推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全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549.4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144.6億元,同比增長5.3%;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1%,其中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0.6%;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40.2%,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76.2%。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6家。園區入選首批廣東省食品工業培育試點縣(市、區、鎮),被評為省級節水標桿園區、省級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園,水經濟園獲省水經濟示范園稱號;園區連續兩年躋身全國百強國家高新區行列,位列第99位。
深入實施“產業集群
打造攻堅年”活動
擴大產業集群發展優勢
過去一年,河源國家高新區深入實施“產業集群打造攻堅年”活動,大力培育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產業集群發展取得新成效。
一是“百千萬工程”推進更加有力。建立“百千萬工程”指揮部并實體化運作,出臺有關實施方案并完善各項機制,黨工委班子會定期研究“百千萬工程”工作。制定高新區“三張清單”,明確重點突破、改革、培育事項5項,水經濟產業園被納為全市典型培育案例。
二是主導產業更加厚實。電子信息產業方面,全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360.2億元,圍繞中興、卓翼等現有龍頭企業引進了一批上下游配套企業,構建了以禾望、京泉華、麥格米特等3家A股上市公司為龍頭的新能源電子產業集群。水飲料及食品產業方面,全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55億元,同比增長23.9%;聚集了農夫山泉、今麥郎、百家鮮、飯飯得等企業,加快水經濟產業園發展布局,水經濟產業孵化基地落戶3個項目。機械與模具產業方面,全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26.8億元;出臺政策支持龍記、鵬準等企業穩產增產,力促喬豐、金三維等項目竣工投產;加快推動模具加工中心等產業配套項目建設。
三是產業招商更加精準。積極落實招商“一把手”工程,堅持高站位、高質量、高效率推進招商,全年外出招商134次,新簽約超億元項目32個,超10億元項目3個,合同總投資額83.8億元,新引進了華潤怡寶、紫泉飲料、白象食品等龍頭企業。
四是項目推進更加快速。創新實行每周項目會商督辦制度,強化落戶項目促動工及建設項目聯合驗收服務、在建項目促投產上規服務、在產企業服務三個服務專班高效運作。全年推動新動工項目35個,新投產項目30個,15個省市重點項目累計完成率達105.2%,3個工業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
五是科創實力更加強勁。創新主體和載體加快建設,新增高企47家,高企存量達125家,16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成功入庫,13家企業獲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河源(深圳)產業孵化基地順利揭牌。創新體系加快完善,金地創谷孵化基地提質增效引進孵化項目39家,推動產學研用實質性合作項目21個,企業創新積分制平臺已上線并上傳106家企業數據。河源首家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專利預審服務工作站落戶高新區,艾佛光通“5G SABAR體聲波濾波器芯片”在首屆粵東西北知識產權創新創業大賽獲發明專利組金獎第一名及最具投資價值獎,園區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授權、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均居全市第一。制造業人才加快集聚,河源(深圳)產業孵化基地、河源國家高新區(深圳)人才飛地順利掛牌,“河源國家高新區(華南理工大學)人才飛地”即將掛牌。
深入實施“產業空間
拓展突破年”活動
增強產業空間承載能力
去年,河源國家高新區全力以赴拓展產業發展空間,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提升用地綜合利用水平,產業空間拓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跨江融合發展實現開局。編制完成2023年度跨江融合發展片區開發方案,全力推進跨江融合發展空間融合發展區首期1.31平方公里開發建設。項目落地取得突破,已落戶愛康集團、矩寶模具,已簽訂投資意向協議企業7家,計劃布局汽車模具沖壓產業園。
二是產業空間挖潛深入推進。完成全市產業園區用地整治提升第二年度任務1458畝,占全市完成量約50%。全力推進各片區土地房屋征收以及村集體留用地合作開發工作。
三是產業平臺建設有力推進。著力打造“高效集約用地”,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產業園一期已建成,模具加工中心首期等產業平臺已開工,預制菜產業聚集區、中儲糧食品深加工產業園區等特色園區正在規劃落實。
深入實施“主平臺申報
建設攻堅年”活動
釋放平臺聯動發展效應
2023年初,河源國家高新區按照市委、市政府“一號工程”工作部署,積極對接省、市部門以及兄弟縣區,開展主平臺申報建設攻堅工作,扎實打造了主平臺開發公司,完成主平臺規劃方案編制,取得新進展。一是發展效應放大。全年主平臺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201.34億元,固定投資164億元;承接產業轉移超億元項目65個(超額完成50個任務),新開工項目93個,新投產項目58個,新增建成標準廠房面積45.6萬平方米,新整備土地面積3570.6畝。二是資金效應放大。獲得省首期扶持資金2.4億元,并利用其新設立河源市高新區產業引導母基金,聯合興旺投資對白象進行產業基金投資并取得突破。同時,吸引深圳德明資本、上海盛銀資本等機構,積極對接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一批優質項目。三是合作效應放大。與新一輪深圳對口幫扶協作河源指揮部緊密對接,共同謀劃主平臺合作園區選址,共同開發建設和招商運營,爭取獲得深圳幫扶資金支持。
深入實施“管理服務
質量提升年”活動
提升園區營商環境水平
過去一年,河源國家高新區持續優化園區發展環境,營商環境水平取得新提升。一是政務服務效能持續提升,實現高頻辦理的事項壓縮至1個工作日。二是企業服務機制持續深化。創新建立了“一會三專班”企業服務工作制度、企業訴求大中小閉環管理解決機制、“黨建+網格化”管理服務機制。全年已辦結企業訴求272項,系統解決“停車難”等群眾關切問題19個,全年幫助51家企業解決融資10.1億元、21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登記獲得6.59億元,82家企業申報各項政策資金1.12億元;協助招聘員工超5300人。
三是宜業宜居環境持續優化。濱水公園、江灘公園、白鷺島公園等場所成為網紅打卡點。組織開展高新區“廠BA”籃球賽、職工集體婚禮等活動,豐富員工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綠色園區發展持續加快。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管控和項目準入要求,大力開展園區企業綠色升級項目,推動中興通訊入選2023年國家級綠色工廠。
五是國企改革攻堅持續推進。堅持市場化運作,全面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和電動車充電樁項目建設,光伏項目融資3.6億元、簽約項目16個,4個公用充電樁站點投入使用,打造營業收入新增長點。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凸顯黨建引領發展成效
一是主題教育工作扎實推進。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牢牢把握“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總要求,堅持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一體推進,開展主題教育讀書班2期,完成19項調研成果轉化運用、10項為民辦實事清單,并推動落實區調研課題23個,以更高標準、更實舉措抓好工作落實。
二是基層黨建工作不斷強化。全面推進基層黨建三年行動計劃,深化開展“黨建+網格化”工作,全年新建非公企業黨支部13個、8個黨支部入選區級黨支部規范化名單,基層黨組織戰斗力得到明顯增強。
三是黨風廉政體系持續健全。制定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談話等工作方案,組織黨員干部開展警示教育活動,舉辦廉政教育黨課及觀看警示教育片,持續打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狠抓機關紀律作風建設和重點工作督查督辦,機關作風有效轉變,機關效能持續提升。
【工作謀劃篇】
藍圖已繪就,奮斗正當時。在2024年工作大會上,河源國家高新區發出新一年拼搏奮斗的沖鋒號,要求全體黨員干部職工要堅守發展定力,堅定信心決心,堅持擔當作為,乘勢而上,奮勇爭先,扛起推動高新區又快又穩高質量發展的擔當使命。
2024年,河源國家高新區將聚焦“一年深入探索搭建框架、兩年攻堅突破創出成效、三年全面提升形成習慣”的發展計劃,繼續全力攻堅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將三年的發展藍圖繪就到底,持續深入實施“四個年”活動,縱深推進“八大攻堅戰”,以一年接著一年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和勇氣,鼓足拼勁和闖勁,加快打造千億級國家高新區,以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和成效,為助力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作出高新區新的更大貢獻。
會議強調,河源國家高新區要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堅定不移加強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廉政建設、隊伍建設,團結全區干部職工、企業員工、社會各界人士,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積極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高新區實踐取得新進展、新突破。
以“產業立柱”的干勁和實勁
縱深推進產業集群
能級提升攻堅戰
一要打造主導產業集群。要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強龍頭擴賽道,促進智能終端龍頭企業轉型擴產,加強移動終端龍頭產業引進工作,大力拓展新能源電子賽道,推動電子信息產業龍頭集聚效應增強、模組細分領域先進企業實力提升、能源電子新賽道基本成型,全年力爭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總產值規模突破400億元。要推動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增動能快增長,推動農夫山泉、紫泉飲料、白象食品等在建在產項目加快建設、滿產達產、增資擴產,力爭推動產值保持“雙位數”增長。加快水經濟產業園、預制菜產業集聚區、食品深加工產業園發展,加快構建水飲料及食品產業“一線三區 ”(熱能蒸汽供熱管道沿線及水經濟產業園區、預制菜產業集聚區、食品深加工產業園),力爭成功創建省級水飲料及食品特色產業園。要推動機械與模具產業拓領域挖潛力,挖掘“老”模具企業增量;強化汽車塑膠模的生產服務力度,加快推動嘉之富、矩寶等項目動工建設;拓展涉模具企業增量,利用模具加工中心建設及模具協會資源優勢加快引進一批模具抱團項目。
二要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推動培育一批專注于細分市場、聚焦主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全年力爭認定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3家以上,力爭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級)企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實現零的突破,上市公司培育庫新增企業3家以上。
三要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做實產業鏈服務,推動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爭創省級中小產業特色集群,做好穩增長工作,力促30家上規培育庫企業達產滿產促上規,推動17家企業上限,擴大園區限上商貿業力量。
以“猛虎下山”的沖勁和鉆勁
縱深推進招商引資全年攻堅戰
一要強化產業思維,常態化學習分析研判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強化渠道思維,推動以商引商、深河聯合招商、商協會招商、資本招商全年對接項目30個以上。強化企業思維,推動主平臺招商協同化,打磨建強招商專業隊伍,強化招商資源整合利用。
二要打造全流程高效機制。建立項目快速反應、及時回訪、迅速研判、責任到人的全流程機制,緊密對接企業,加快項目簽約落地。
三要攻堅項目引進。電子信息產業方面,攻堅引進穿戴設備等智能移動終端龍頭企業,加快推進國內ODM龍頭企業項目落地,加快頭部企業及細分領域高成長項目簽約落地。水飲料及食品產業方面,加強與國內知名企業的對接與簽約落戶,打造“食全食美”產業鏈條。機械與模具產業方面,引進一批模具抱團等項目和一批知名汽車零配件企業,打造汽車沖壓模具產業園。
以“創優爭先”的意識和姿態
縱深推進省級主平臺建設攻堅戰
一要強化協作發展。加強溝通對接,進一步理順主平臺溝通協調機制,爭取市加快出臺主平臺協同協作機制。要在主導產業上推動高新區與源城區、東源縣深度融合發展,為河源著力打造獨具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河源樣板夯實基礎。
二要用好政策資金。圍繞省承接產業轉移有關政策及要求,爭取更多的資金分配、用地指標、產業政策等方面支持。系統用好省政策扶持資金,引進和導入相關符合產業規劃發展方向的優質項目,撬動更多有效資本投入到主平臺建設。
要著力聯合社會資本、銀行等金融機構,探索放大財政資金規模的途徑,推動與源城、東源合作項目實現突破,打造引領型產業集聚區、支撐型產業園區。
三要深化深河產業共建。搶抓新一輪深河幫扶機遇,主動承接深圳產業外溢和延伸,構建有機聯系的產業鏈、深度融合的供應鏈。搶抓深圳發展“飛地經濟”政策機遇,加快合作園區招商工作和“反向飛地”合作,吸引更多深圳轉移企業落戶河源。
四要打造特色合作平臺。圍繞中儲糧項目加快推進食品深加工產業園建設,圍繞飯飯得、文鵬食品項目重點發展預制菜聚集區,著力將“一線三區”打造成為主平臺建設的具有深圳特色產業承載區域。
以“倍道而進”的效率和節奏
縱深推進產業空間突破攻堅戰
一要加快推進跨江融合發展。啟動二期使用地規模報批、城鎮建設用地、林地指標報批等工作,確保首期1.31平方公里范圍內用地用林指標全覆蓋,持續推動用地土石方平整相關工作,力促愛康、鉅寶項目盡快動工。加快理順管理機制,強化規劃優化管理,推動區域管理全面接手。
二要加快推進南片區和水經濟產業園建設。推進濱江大道、南片區、水產業園相關工作,完善供水、污水管道等產業配套。
三要加快推進土地廠房整治挖潛。開展第三年度用地整治提升專項行動,全面完成項目整治任務。科學規劃園區用地布局,推動工業物業出租率達到70%以上。持續推進村集體閑置生產生活留用地用于工業項目建設工作,力爭全年落實村集體留用地合作開發9萬平方米。
四要加快推進定制化標準廠房建設。積極探索工業廠房分割預售模式,推進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產業園、模具加工中心及模具配套中心項目建設,力爭建成定制化、標準化廠房20萬平方米以上。
以“革故鼎新”的銳氣和魄力
縱深推進項目建設提速攻堅戰
一要鞏固深化“一會三專班”運作模式。強化項目統籌協調管理,項目會商督辦會實行書記、主任負責制,確保項目建設提速,全年力爭新動工項目25個以上,新投產項目25個以上。
二要強化流程再造。健全完善項目建設全流程“一圖導航”,制作企業友好型服務手冊,推動項目建設審批、驗收實現線下“最多跑一次”,全面實現流程再造提升。
三要強化提前介入。制作部門提前介入服務工作清單,明確企業招商簽約到項目動工全流程的各環節辦理周期。持續壓減工規證、施工許可證等證件辦理時間,幫助企業提前完善各環節所需材料,爭取辦理時間再提速。
四要加快推動項目“拿地即開工”。強化項目管理隊伍業務技能培訓,力爭推動20個以上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積極探索“拿地即拿證”模式。
五要積極探索推行工業用地“標準地”。加快確定“標準地”控制標準,力爭新增工業用地100%“標準地”供應。
六要加快形成園區土地效能全圖。健全“畝均效益”評價機制,強化評價結果運用,結合智慧園區系統,加快形成可視化園區土地效能全圖。
以“爭先奪勝”的拼勁和闖勁
縱深推進創新
人才協同發力攻堅戰
一要加強創新主體培育。建立重點企業培育庫,加大科創項目招引、科小企業孵化工作力度,加速搭建企業創新積分制管理平臺,力爭全年高企、科技型中小企業存量繼續提升。
二要加強科研建設和孵化轉化。加快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積極爭創國家、省、市級研發中心,推進產學研用合作,加速成果轉化產業化,打造新質生產力。
三要加強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積極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全鏈條服務,推進國家級消費品標準化試點園區創建工作。
四要打造全鏈條“產學研資”新模式。加強與高等院校,專業協會及資本投資機制在產業方面的科研合作,打造“生產+研發+資本+項目孵化”產業鏈。
五要加強人才培育和服務工作。加強與本地中高職院校合作、與龍頭企業合作,培養制造業人才。支持人才團隊聚焦高精尖產業重點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加強爭先進位工作,力爭2024年國家高新區排名再進位。
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和意志
縱深推進國企改革攻堅戰
一要不折不扣落實改革方案。推動區屬國有企業改革實施方案全面落地見效,全力打造有強大競爭力的市場化主體。
二要加強精益化管理。在運營、工程性項目、經營性項目、購買服務、招商投資等方面實行精益化管理,努力實現最小成本達到最大產出。要加強合規化管理,防范各類風險,重視隊伍建設。
三要加強市場化運營。要實行分類管理、差異發展,大膽、全力搶,闖出市場化新路子。潤業公司要實現公司可經營性資產全面市場化,繼續擴大經營規模,形成更高等級;拼搶實施分布式光伏、充電樁、儲能等資源及業務,力爭新能源板塊收入提升。開發公司要錨定園區服務管理的主平臺,主攻園區城市管理、資源盤活等。招商公司要錨定園區招商引資和產業孵化引導及創投的主平臺,主攻平臺招商、項目創投、資本運作、創新創業孵化育成等。
以“自我革命”的狠勁和韌勁
縱深推進產業環境提升攻堅戰
一要深化政務服務改革。優化線上線下政務服務能力與水平,加快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中午不停歇服務”“一窗受理集中辦理”工作,完善政務服務代辦,打造規范化、便捷化政務服務大廳。
二要強化服務機制建設。全面強化提升在產企業服務專班建設,繼續強化優化大中小閉環工作機制,建立水電氣熱月度質量評價機制,園區企業市政管理評價制度等。
三要打造一體化的企業綜合服務平臺。進一步健全完善企業訴求小程序功能,系統推進企業綜合服務平臺與微信公眾號整合。強化后臺專班運作機制,確保訴求實現高效辦理。
四要強化網格化服務管理水平。優化網格管理服務標準化清單,提升網格員實踐工作能力,打造示范網格,推動各網格對標爭先、比學趕超,加快形成“網格吹哨、部門報到”機制。
五要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全方位提升招用工、金融助企、工業物業、工程質量、工程結算等各工作管理服務水平,增進民生福祉,筑牢安全防線,加快形成高新區綠美產業家園品牌。
■組稿:本報記者 鄧燕琴
特約記者 聶燕民 李曉 張立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