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答卷
和平發揮“五大優勢‘立足’六大產業”誠邀鳳凰來
■贛深高鐵和平北站 朱燈塔 攝
■位于深圳福田(和平)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和平縣圖書館、文化館。鄧金煉 攝
■和平縣城 和平縣工商信局供圖
核心提示
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和平縣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發揮區位、資源、生態、平臺、政策等“五大優勢”,立足鋼鐵、腐竹、水飲料及食品、新材料、新醫藥、可穿戴飾品等“六大產業”,堅持制造業當家,圍繞全年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超前謀劃、深挖潛力、優化配套,大力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不斷強化平臺載體建設,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全力推動和平縣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和平縣委、縣政府全力拼經濟、優服務、解難題,保障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全縣工業企業總體保持較好運行,企業減產面持續收窄。2023年1到7月,和平縣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39.6億元,同比增長9%;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9億元,同比增長16.5%;完成工業投資16.9億元,同比增長66.9%,其中技改投資4.3億元,同比增長273.6%。
發展永無止境,奮斗譜寫新篇。和平縣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加大招商引資和重大項目建設力度,以發展的累累碩果,書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答卷。
發揮“五大優勢”
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優勢①:區位優
1518年,王陽明上奏,移司設縣,建縣之所,地名和平,以地名縣,以為得宜,以此百姓永享太平之樂。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跨越五百多年的時光隧道,圣賢之言,穿越綿延的東江水域,凝結成一塊客家璞玉,“和平”便由此誕生。和平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地處粵贛交界,為純客家地區、原中央蘇區縣,是東江流域文化的發祥地和客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和平縣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南連粵港澳大灣區,北接長江經濟帶,東承粵東和海西經濟區,西啟大西南和東盟地區,是內陸連接“雙區”的便捷通道,“雙區”進入內陸的樞紐門戶。京九鐵路、粵贛高速公路、贛深高鐵縱貫南北。贛深高鐵和平站至深圳北站約1小時車程,和平縣已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經濟生活圈,是粵港澳大灣區生活休閑的后花園,廣東沿海地區向內地輻射的窗口。
優勢②:資源優
和平素有“非金屬礦產之鄉”美譽,探明礦產資源9類30多種,儲量千萬噸以上的有稀土、高嶺土、石灰石、黑曜巖等,具有工業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產主要有離子吸附型稀土礦、高嶺土、螢石礦、白云巖、石灰石、膨潤土、黑曜巖、鈾礦、地下熱水等;和平有“中國溫泉之鄉”之稱,全縣有10處溫泉,共42個泉眼,常年噴涌水量超過250萬立方米,主要分布在熱水、貝墩、大壩、公白等7個鎮;和平處于北回歸線附近,四季分明,氣候優良,雨量充沛,生態優美,造就了和平優勢農業產業,有特產103種,其中腐竹、獼猴桃、絲苗米、百香果、油茶、茶葉遠近聞名,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農產品供應基地。
優勢③:生態優
和平是東江流域的源頭區域,是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擁有黃石坳省級自然保護區,河源市黎明市級自然保護區,和平縣河明亮等3個縣級自然保護區,仙女石等7個森林公園以及黃蜂斗等3個濕地公園;和平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縣域內森林面積259.37萬畝,毛竹面積16.2萬畝,生態公益林面積156.15萬畝,森林蓄積量1114.05萬立方米,自然保護地面積67.0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5.44%,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7%以上。正在規劃開發的水經濟產業園地處和平九連山脈自然生態林海拔300多米的奶頭山下,規劃面積達10萬平方米,水質清澈透明,口感清甜,含有偏硅酸等有益于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是目前為數不多的低鈉、低礦化度含偏硅酸型天然山泉水。
優勢④:平臺優
深圳福田(和平)產業轉移工業園,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分為“一園三區”,2007年獲評省級產業轉移園,是產城融合示范園區,商業、金融、酒店、學校、醫院、文化休閑等配套設施齊全,有企業孵化、物流、科技創新等服務平臺,四大國有銀行在園區均有網點,涵蓋從幼兒園到初中階段的教育資源,縣婦幼保健院新院落戶園區,有3家大型商場超市,還建設有環保設施工業污水處理廠、電鍍污水處理車間各1座,華潤燃氣供氣覆蓋整個園區,是“城園互動”“產城融合”的代表性園區。目前,園區現有儲備工業用地900畝,可租用廠房7萬多平方米,同時,深圳福田(和平)產業轉移工業園北擴工程正積極推進,可新增工業用地約1200畝。
優勢⑤:政策優
和平縣致力打造與粵港澳大灣區同等水平營商環境,實行縣領導掛鉤企業、首席服務官、代辦員制度,實現一站式服務。企業在和平投資,可在購地、建廠、廠房租賃、購置設備、科技創新、上市上規、財稅、人才等方面獲得支持,同時享受原中央蘇區、生態發展區及珠三角地區的優惠政策。
立足“六大產業” 踔厲奮發啟新程
目前,和平縣落戶企業184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2家,涵蓋電子信息、鐘表制造、鋼鐵、制藥、建材、農產品(食品)加工、服裝紡織、橡膠和塑料產業等行業,基本形成以現代輕工紡織、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新材料、新醫藥等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其中規模最大的產業為鋼鐵產業,主要企業為粵深鋼實業有限公司;第二大產業為新材料產業,主要企業有金龍礦業、長豐環保、圖志科技、恒大塑料等27家企業;第三大產業為可穿戴飾品企業,該產業有32家企業。此外,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和平縣布局建設了可穿戴飾品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循環可再生大壩產業聚集區等一批產業集聚區,加快形成特色鮮明、錯位發展的特色產業布局,聚力打造鋼鐵、腐竹、水飲料及食品、新材料、新醫藥、可穿戴飾品“六個十億級”產業集群。
產業①:鋼鐵產業
和平縣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保障粵深鋼實業有限公司穩產達產,推動該公司產能轉換。同時,加快推動寶武韶鋼粵深鋼綠色新材料產業園項目建設,打造高鐵新材料綠色智能基地,整合投資者、設備供應商、原材料供應商、專業化運營商的相應服務,構建一個共享的鋼鐵生態圈。
產業②:腐竹產業
依托腐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平縣大力推動腐竹產業聚集,重點打造“一中心、兩區、三基地”。目前,位于深圳福田(和平)產業轉移工業園的腐竹科技創新中心、位于合水鎮彰洞村的腐竹產業園三產融合發展區、位于貝墩鎮三多村的腐竹精深加工區已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腐竹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腐竹主導產業進一步聚集。
產業③:水飲料及食品產業
依托優異的自然稟賦和生態優勢,和平縣全力推動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著眼于食品加工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省級腐竹產業園、省級獼猴桃產業園、和平縣肉聯廠、和盛食品集團農牧生態循環產業一體化項目建設,依托聰明人集團、萬家香、東森堂等重點企業,探索發展綠色農業和食品原料綜合利用,推動食品產業向規模化、優質化、營養化、方便化、保健化方向發展。同時,依托優質水資源及獼猴桃、百香果等優質農特產品,推動聰明人、東森堂等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推出多元化綠色高檔精制果汁飲料產品。此外,加速升級改造明泉科技、黎水食品等本土水產業企業,大力推動水產品深加工發展,大力發展本地瓶(罐)裝飲用水產業,努力打造優質飲用水品牌,致力推動水飲料及食品產業發展,推動一產向二產轉化。
產業④:新材料產業
和平縣加快大壩產業集聚區塑料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瞄準特種功能纖維材料、稀土材料產業,加快培育競爭優勢,抓好重大項目謀劃儲備,以大項目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加快深圳市長豐環保新材料和平基地建設進度,著力打造水性環保涂料基地,做大做強做優塑料化工產業。大力培育園區金龍高嶺土高新材料、長豐環保新材料、保特新材料、瑞祥科技、圖志科技等龍頭企業,引導園區內企業向精細化工、高端化工、新材料產業轉型。大力推動新引入居美新材、三恩包裝、華勝塑料、創安順交通設備等項目盡快落地、盡快動工、早日投產,為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添磚加瓦。
產業⑤:新醫藥產業
依托現有的和平藥業、君樂藥業與弘順醫療等生產企業,和平縣構建創新引領平臺,推進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集聚發展。大力推進和平藥業現有廠區搬遷入園工作,該企業預計明年6月底前完成搬遷并投產,通過運用新技術、新工藝實現中草藥規范化生產,加強與周邊地區實體平臺合作,充分利用和平藥業傳統優勢作用,打造和平縣中醫藥合作小鎮,建設現代化制藥生產基地,其年產值每年可遞增40%,到2027年實現年產值1億元以上。推動君樂藥業從合作代加工向自主生產轉變,強化平臺建設,拓寬市場渠道,提升產業規模。充分發揮和平藥業、君樂藥業等龍頭醫藥企業的帶動作用,以標準化種植為抓手,著力培育優勢南藥品種,加快南藥種植、深加工、倉儲物流、電子商務、市場流通平臺建設,引進大中型醫藥生產企業,不斷延伸南藥產業鏈,積極爭取國藥啟宣、和德福生物等企業落戶和平。打造高端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緊扣當前國內外市場需求,統籌一、二、三產業,打造集種植、加工、貿易、科研、服務于一體的高端中藥材產業集群和專業園區。
產業⑥:可穿戴飾品產業
和平縣以打造“鐘表之城”為行動指南,加快對接珠三角地區的鐘表產業和創新資源,建立常態化招商推介機制,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吸引鐘表配件、成品表企業抱團發展,構建根植于和平縣本地的優勢鐘表產業集群。同時,大力推動總投資10億元的可穿戴飾品產業園項目建設,該項目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共三棟,總建筑面積5.3萬平方米,于去年12月動工,目前已完成一期總工程量的35%,預計明年底可投入試運營,計劃引進企業15家,預計年產值2億元,年創稅收0.6億元,吸納勞動力2000人。
深化產業共建 共謀發展大局
自1998年以來,深圳市福田區攜手和平縣發揚“特區+蘇區”精神,開展全面對口幫扶工作。深圳福田(和平)產業轉移工業園是福和兩地產業協作結晶,是和平縣產業發展的主平臺、主陣地、主戰場,也是市委賦予和平打造“產城融合、城園互動”和平樣板的基礎所在。園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有到優都凝聚著福田區的心血。
今年以來,和平縣積極搶抓“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建設重大機遇以及省推進珠三角地區產業有序轉移、福田區對口幫扶等機遇,認真學習深汕特別合作區等先進發展經驗,掛牌成立和平(深圳)制造業企業創新中心和“人才雙向飛地”,開啟“雙向飛地”發展新模式,與“雙區”聯系更加高效便捷。
7月20日,深圳市福田區政府主要負責人率隊到和平縣調研對口幫扶協作工作,福田區將聚焦“當地所需”、發揮“福田所能”,圍繞今年確定的各項工作要點狠抓落地落實,加快推動福田拓展縱深,助力和平“融灣”“融深”,續寫新時代“山海情”。和平縣將繼續把握福田區對口幫扶的機遇,進一步完善聯動配合機制,激情擔當、奮勇爭先,全力以赴拓平臺、抓招商、上項目、促發展,加強溝通協作,深化產業共建,共謀高質量發展大局。
■組稿:本報記者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江逸倫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