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為媒興產業 鄉村振興結碩果
和平大力推動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和平縣林寨鎮石江村的油茶山上,村民們正忙著采摘油茶果。
■南粵福和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和平縣林寨鎮萬畝油茶種植基地
核心提示
寒露一過油茶熟,自10月8日起,和平縣各鎮的“寒露籽”油茶陸續開摘。當地茶農在山間茶樹中穿行采摘,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在和平縣林寨鎮石江村的油茶山上,放眼望去,只見漫山遍野的油茶樹枝繁葉茂,樹上掛滿了一顆顆飽滿圓潤的油茶果。村民們正忙著采摘,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和平縣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圍繞“擴規模、重培育、創品牌、增效益”的總體思路,大力推動油茶種植,實施油茶低產林改造,引進、培育和推廣優良油茶品種,開展知名品牌創建,并以建設河源市油茶跨縣集群省級產業園(和平片區)為抓手,全面提升油茶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水平,讓油茶“小特產”成長為“大產業”,大力推動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全縣油茶種植面積超25.3萬畝,2023年預計油茶籽產量達3萬噸,年產值預計達8.47億元。
2022年,和平縣被列為廣東省油茶特色產業發展基地,并被列為全國油茶生產重點縣。2023年,和平油茶被省氣象局授予“和平油茶·嶺南生態氣候優品”稱號。
油茶香飄和平大地
和平是林業大縣,油茶種植歷史悠久。截至2023年9月,全縣油茶種植面積約25.3萬畝,其中2020年至2023年新種油茶面積5.3萬余畝,低產低效老油茶林面積約9.8萬畝。據2022年底統計,全縣油茶籽年產量2.8萬噸,茶油產量5600噸,產值達7.91億元。油茶專業合作社共19家,其中,油茶種植面積萬畝以上企業1家,是位于林寨鎮石江村的龍德信莊園有限公司;1000畝以上企業還有3家,分別是和平縣合水金坑油茶種植專業合作社2100畝、和平縣興明種養專業合作社2600畝、和平縣南粵福和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2300畝。全縣一、二產業融合并注冊油茶產品商標的企業有8家,分別是南粵福和、龍德信、興井古村、金甸香、粵青寶、和籬園、蘭桂橋、秀河。
在大力推進油茶產業發展過程中,和平縣引導龍德信、南粵福和等油茶企業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建立油茶林基地,推進油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出一條農民致富、企業發展的良性互動的道路。
廣東龍德信莊園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4月,注冊資本1000萬元,是以經營三高農業、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的大型農牧公司,建設實施主體涵蓋油茶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研發、旅游等領域的全產業鏈,是廣東省河源市油茶標準化示范區,先后獲評省級林業龍頭企業、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市級油茶行業協會副會長單位,系河源市6個萬畝油茶基地之一,2021年成為廣東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項目實施主體之一。目前,該公司優質高產油茶種植面積1.076萬畝,基地全面達產后,油茶鮮果年產量0.48萬噸,年生產茶油240噸,油茶產業年總產值6800萬元。
南粵福和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油茶深加工一體化項目位于和平縣福和產業轉移園。該公司擁有油茶種植基地5000多畝,于2021年被評定為廣東省重點林業龍頭企業、河源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該公司的油茶深加工一體化項目建成后主要進行茶油、茶餅、茶皂素、茶油調和油等產品生產及深加工,投產后預計年銷售額達1.5億元左右,年創稅收300萬元左右。項目投產后,還將全面提升和平油茶產品深加工能力水平,形成“二產拉一產、帶三產”效應,成為助推和平“萬畝”油茶特色種植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全力推進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建設
和平縣以建設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和平片區)為抓手,以生產加工“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為切入點,努力形成打造油茶主副產品的貿易、加工、包裝、銷售全鏈條發展模式,全面提升油茶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水平。
據悉,河源市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和平片區)規劃涵蓋和平縣陽明、合水、林寨、東水、彭寨5個鎮,共有3個實施主體,分別是和平縣龍德信莊園有限公司、和平縣南粵福和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和平縣合水鎮金坑油茶種植專業合作社。計劃總投資6553萬元,其中省級財政資金投入2030萬元,企業自籌投入4523萬元。目前,3家實施主體累計已完成投資6022.09萬元(其中省級財政資金投入1446.09萬元,企業自籌投入4629萬元)。預計全面達產后產業園實施主體可實現茶油年產能增加1500噸、茶皂素年產能增加3000噸、茶籽香型食用植物調和油年產能增加1萬噸。
產業園成功申報以來,和平加快推進油茶跨縣集群建設,主動為油茶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努力提高油茶產業市場競爭力。
為給油茶擴種注入“活水”,和平縣以油茶種植基地為試點,創建了“村級經濟集體統一收儲、林地集中流轉、油茶企業承包經營”的林地流轉模式。通過“土地入股+保底分紅”模式、搭建“私企+農戶”平臺,給林農吃下“定心丸”。按照市林業局等15個部門聯合出臺的政策文件,和平縣對新造和低改油茶林連片面積達到一定畝數的,給予油茶新造林1000元/畝、油茶低效林改造600元/畝的資金補助。同時,和平縣政府與中國人保財險和平支公司聯合將農業保險的“保防救賠”風險減量體系引入油茶產業,保費由省、市、縣專項資金補貼70%,油茶經營者僅需繳納30%,幫助油茶經營者規避自然災害風險和減輕經濟負擔。同時,該縣還積極強化種植技術支撐,與廣東省暨南大學、廣東省中藥材研究所等科技單位簽訂林下經濟技術支持戰略合作協議,在深化油茶良種選育、標準化種植等技術領域進行合作,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油茶產業發展格局。
此外,和平縣在大壩鎮大力開發古法榨油作坊等文化產業項目,吸引游客親自體驗古法榨油工序,努力打造集觀光旅游、休閑采摘、度假游樂于一體的精品鄉村休閑生態農旅景區。同時,該縣積極探索“產學研”融合機制,通過引導南粵福和等企業與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高校建立合作關系,進行茶油、茶餅、茶皂素、茶油調和油等產品生產及深加工,進一步提升油茶種植與精深加工技術水平,全面提升油茶產業發展效益。
開展油茶生產三年行動計劃
“十四五”期間,和平縣對油茶發展目標任務作了全面動員部署,并制定《和平縣油茶生產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下稱《方案》)。
依據全縣油茶資源分布、種植栽培、產業發展、市場培育等基本情況和發展潛力,《方案》劃定了油茶產業中心區、適宜區、潛力區。其中,公白、陽明、彭寨、東水、合水、林寨鎮為中心區,上陵、大壩、貝墩、優勝、禮士鎮為適宜區,下車、浰源、熱水、古寨、青州、長塘鎮為潛力區,中心區和適宜區主要以新種和改造為主,潛力區以新種為主。
《方案》明確,2023—2025年全縣計劃完成油茶林新增種植7.5萬畝、低產林改造4.3萬畝,茶油年產量2620噸,到2025年,全縣茶油年產量比三年行動前增長15%。相關任務分解落實到鎮,全面實現落地上圖,帶位置上報、帶圖斑下達。
《方案》還明確了全縣油茶產業重點建設內容,包含油茶產業科學規劃、技術服務、品牌打造、油茶產業發展基地和產業示范園區建設等內容。
在特色產業發展基地和產業示范園區建設方面,《方案》提出要加強典型示范,打造龍頭企業。全縣各鎮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學規劃建設一批連片規模1000畝以上的油茶示范基地,積極培育一批典型企業和大戶,在技術和資金上予以重點扶持,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的作用,努力營造企業帶大戶、大戶帶小戶,千家萬戶共同參與的發展局面。
提質增效打造富民產業、綠色產業
油茶已成為和平最具優勢的富民產業、綠色產業之一,要做大做強油茶產業,和平還要繼續加大油茶產業政策扶持、宣傳推廣力度。
切實提高油茶種植積極性。和平縣將打造一批農戶“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的低產林改造示范點,以示范點帶動全縣低產林改造工作。著力加大良種油茶在低產林改造中的使用率,提高集約化管理水平,切實推動油茶產業發展。同時,通過采取電視播放專題片、技術講座,利用鄉鎮圩日開展咨詢活動、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激發群眾發展油茶經營的積極性,使群眾積極主動做好油茶低產林改造,進一步夯實油茶產業發展的群眾基礎。
加強銷售宣傳推廣。和平縣將支持南粵福和等企業建設文旅示范點,繼續引導大壩鎮大力開發古法榨油作坊等文化產業項目,推廣油茶健康飲食、油茶養生理念及體驗,結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進一步提高大眾對“健康吃油”的認可度。同時,加大扶持和平茶油品牌打造力度,發揮抖音、快手等新媒體營銷作用,通過網紅直播帶貨等形式,扶持和平茶油品牌推廣和組織各類展銷。積極對接珠三角等一線市場,宣傳推廣山茶油食用療效,努力將和平茶油作為發達城市人群的重要消費產品,提高市場占領份額。
一株株油茶樹綠了山頭,富了群眾;一顆顆油茶果不斷“變身”,身價倍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正轉化為和平的現實圖景。
■組稿:本報記者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江逸倫
■攝影:本報記者 肖斌
下一篇:沒有了